调整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
2018-05-14宁丽青
宁丽青
[摘 要] 当前,学生的综合素养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方面。运动与健康是其中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学校体育课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围绕这三方面来进行的。目前部分学校体育课为了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将体育课上成“不出汗”或“出汗很少”的课,虽然只是部分现象,但是影响到了体育课的效果。通过谈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重要性与如何调控运动负荷来阐述体育课的实施。
[关 键 词] 运动负荷;学生综合素养;体育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155-03
体育运动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迅猛,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之一。学校体育教育也成果喜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也遇到发展瓶颈,部分学生的厌学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不愿出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加上经过中考体育后,部分学生跨进中职学校有明显的运动惰性,认为“反正体育不高考、不统考,我可以减少运动或者不运动了”。这些情绪和言论影响了学生素养的建设,不纠正它,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中国体育运动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体育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为了生存出现的身体活动和生活技能,那是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如以狩猎、操练、防卫敌人等形式出现的身体活动促进了身体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变成一种社会需要,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1932年我国第一次派刘长春参加了最盛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但是没有获奖。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提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后来,政府又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我国把提高人民的体质提到日程上来。1984年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诞生了,之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奥运冠军。体操王子李宁、女排5连冠、中国梦之队跳水队、乒乓球队等无不令人折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20世纪90年代起得到了飞速发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又踏上新的征程,在未来30年我国竞技体育将主动面对机遇与挑战,从而实现体育强国的跨越。
我们学校体育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办法》,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这一方针,按照学生特点上好每一堂课,学生体育不合格不能评为“三好学生”,班上有学生体育不及格不能评为先进班级,体育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书。时至今日,学校体育也已经到了科学发展阶段。体育课安全问题成了重中之重,但是运动难免会有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为了避免这些小事故的发生,减少运动负荷或不运动,那么岂不是“因噎废食”?
二、贯彻体育教育方针,重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体是人才的物质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健康的体魄什么都谈不上。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提高教学水平,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的文件中把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说明了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掌握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均要求体育教学有大量的练习密度和适当的运动强度。
三、运动负荷是体育技能提高和强身健体的必由之路,只有增强体育运动素养,才能培养祖国建设人才
(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运动技能掌握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个运动技能的掌握都是由低到高,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必经三个阶段,即泛化、分化、自动化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掌握技术,同时身体活动能力才能逐渐上升。所以体育课学生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身体机能才能得到发展,体质才能逐步提高,体质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技能的掌握。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直线上升的,时有反复。所以体育技能的掌握是需要付出时间,承受运动量,付出汗水的,不能把这个过程碰上的意外受伤看作不安全因素。
(二)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体育课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体能素质及运动技能才能有效地掌握和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除了健康知识之外,锻炼习惯、情绪控制都要在锻炼和比赛中慢慢领会、领悟直到形成。体育品德中的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都要在不断地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叠加,最终使身体技能及体育素养得到升华。
案例一: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是龙头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幼儿教师。入学第一学期,课程安排有两套啦啦操、游戏、气排球、小球类和田径,重点是啦啦操和气排球,体能训练节节练。第二学期,体育课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为主。学习难度增加的第三、四套啦啦操,每人设计一个游戏并组织同学活动,学习民族体育、气排球裁判法并组织校园排球比赛。分小组编排啦啦操健身操舞,自行配上音乐,课间评比,让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前适应教师的角色。第三到第五学期,都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主,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抓体能和技能,养成锻炼习惯,指导他们组织和参加各种赛事,勇于承担裁判工作。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不开展早操活动,第一学期我坚持带學生早锻炼,让他们在早锻炼中复习课堂学习的健身操舞。之后几个学期由班干安排带队锻炼、考勤,我不定期抽查。他们能组织毽球、排球和田径等的比赛裁判工作,人人争着参加比赛,与某些班级找不到人参与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分别荣获2017年、2016年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第三名,让很多班级都望尘莫及,并多人次代表学校参加广西赛区的啦啦操赛均荣获优异成绩。
学生是在学到一定技术技能(运动能力)后逐渐喜欢上了体育课,又通过组织游戏、编排健身操舞让他们得到展示和肯定,促使他们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健康习惯)。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学会控制情绪及适应环境,勇于进取、荣辱与共、遵守规则、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最终使身体技能及体育素养得到升华(体育品德)。我想,体育课的拼搏和进取精神将会带到他们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
(三)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获得的重要条件
所有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体育运动也不例外。运动练就了学生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爱国爱家、勇于挑战困难、正确对待输赢和荣誉等良好品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行家,他们学历不高,却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令人敬佩的佼佼者,原因是他们具备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敬业爱岗、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因此,杭州市富阳区职教中心将踏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适应性、阳光般的自信、文明的举止作为学生必备的第一技能,每天1800米的跑操、人手一本的“7S管理”学生手册、职业素养实践周等成了学校训练学生第一技能的常规。
案例二:1989年,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体育人才,我校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开办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了700多名体育专业人才。这700多名体育学生经过艰苦的训练,没有一个因锻炼受伤致残,而是练就了强壮的体魄,带着一身体育专业技能和高昂的斗志走上了社会,成为边远山区民族学校的体育骨干,有的还成了优秀的运动员。
四、教师如何正确理解和调整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练习时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决定运动负荷的因素有练习时间、练习密度、教学内容、教法组织和学生个体差异。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人心率180次/分以上,有人170次/分。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方面,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如快速跑100米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130次/分左右,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同一人跑100米,第一次用12秒完成和第二次用14秒完成,两次的运动强度显然不一样。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强度相对较小。负荷量一般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难度来表示。运动量是指体育课中实际练习的时间长短,也可以说练习密度。新课标要求一节课的练习密度在30%~50%,运动强度在每分钟130~150次之间,这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一)体育课不出汗的原因
任何一个体育教师都知道,运动量常年持续在较高状态,人体就能适应,运动能力就越来越强,运动损伤就越来越少。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由教师来把握,“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造成体育课“不出汗”或出汗很少的因素很多。
体育课“说教”太多,就是教师讲解太多,使学生运动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足以及运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还有把体育课上成“技术课”或“军训课”,就是把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运动项目四分五裂来进行教学,或由于担心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将体育课上成没有运动负荷或负荷很小的课。以排球教学为例,这节学习双手正面垫球,下节学步伐移动的垫球,再下节课教跑动垫抛球,这原本是一体的练习内容。个别教师还把不同项目内容割裂开教学,这节教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下节教篮球运球,再下节又是健身操等,这完全违背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学校伤害事故之所以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平时体育课没有运动负荷或运动负荷不足,如果学生经常参加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体育课,那么他们的体能和技能水平肯定会明显提高。
(二)體育课要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必须更新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更新理念,体育教学要从“传授具体的知识点教学”向“形成体育核心素养”转变,从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向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转变,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器材不足、教师过度讲解、分组不合理、学生等待练习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练习密度低下,强度不足。要改变以往每一节体育课只教单个运动技术动作的模式,通过多种组合动作练习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运动负荷,并通过创设多种活动及比赛情景让所有学生参与和体验比赛。
案例三:学习“行进间运球”,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分组练习,一个学生练习,其他学生等待交换练习。学习行进间运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运球寻找突破或投篮的机会,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上,在实践或比赛中,运球必须完成传接球、运球突破、分球或直接投篮,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创设了这个情景之后,每次练习至少要3人才能完成,1人传球,1人接球后运球,1人防守。这样一来,学生的运球能力通过实战得到加强,练习的密度也至少提高了三倍。
其次,合理搭配运动项目及练习内容,提高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新授课练习的时间相对要少,运动负荷相对较小,所以主、副教材的安排要起互补作用。如投掷与跑跳搭配、健身操舞跟球类搭配等,要注意气候进行改变。
最后,改变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边讲边练。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体验—研究—练习”来提高练习密度。“体验”就是在开始部分让学生先体验学习内容,调动他们的兴趣,让其展示出来,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研究”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如篮球三打三,如何防、守、跑等让学生在练习、比赛中学,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讲解示范、指导,纠正错误,并进行分组调换,也可增加分组、练习次数、器材或改变轮流练习成集体练习、减少队伍调动等来提高运动负荷。近年来,广东省、浙江省在学校体育课中规定每节课必须安排5~8分钟的身体练习,对提高运动负荷有良好的效果。
五、运动是生命体的最大安全保障,机体的健康长寿是劳筋骨与身心欢愉相结合的
在全民健身大潮的今天,体育课运动不能因为一些运动的意外而减少,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庭、社会和学生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果体育教师能抓好课堂运动负荷、教学内容合理搭配,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师“分内”的事情,相信只要调整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就一定会提升学生的素养,也就让体育课变得更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