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无形为有形
2018-05-14张莉红
张莉红
[摘 要]语言的建构与運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思维是语言建构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教师应当创新课堂,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手法,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做带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补,以锻炼学生语言的建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
[关 键 词]文本;“空白”;想象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76-01
创新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挥创新思维上有一定优势。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息息相关,互为促进。
本文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深入思考和探寻语言运用与思维创新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此,以创新利用语文文本中的“空白”手法为例,引导学生给文本空白做带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补,为学生思维的创新提供契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锻炼学生语言的建构和思维创新能力。
一、何谓“空白”
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文学文本中,空白往往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激发想象,是空白的核心目的。
利用“空白”的这一特性,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做带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怎样利用“空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文本中的“空白”是作者想象的结晶,运用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内容、角度,甚至不同写作手法,都可涉及“空白”的运用。如“残缺”结尾的“空白”;“虚写人物、情节的“空白”;以符号“替代”语言的“空白”;“隐喻”多层主题的“空白”,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猜测和想象空间。巧妙地利用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1.“残缺”的空白
所谓“残缺”空白,实际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作者构思谋篇,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省略之处,让文本更具想象空间。这时利用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项链》是典型的一课,高潮和结尾融为一体,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在同学们好奇之时,引导其给文章做合理但创新结尾,可以看到同学们想象的火花在文字中闪耀。
2.隐喻的空白
中国传统文学表达往往含蓄婉约,作者常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情感,以“空白”婉约地隐喻思想。
浸润了作者感情的意象,则常常选择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典型事物。
如《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形象就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的“空白”,是爱人?是贤臣?还是自己的梦想?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揣摩。这是创新诠释,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再创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
3.虚写的空白
虚实结合是文学作品常用手法,虚写可算有形的“空白”,外有形而内无实。
柳永的《雨霖铃》,上阕大部分写实,人物离别“执手相看泪”“无语凝噎”的场景,具体而缠绵。而下阕“念去去,千里烟波……”,由“念”字开启了词人为自己预设的相思之旅,离别后的旅程充满不确定性;离别后的情感,充满无法想象的凄楚。这是词人用想象的“空白”表达别后的深情。引导学生以仿写的方式填补“空白”,甚至是用现代诗抒发个人的情感,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法。
4.替代的空白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巧妙运用常可以替代文字暗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雷雨》中:
鲁(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你是谁?
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里鲁侍萍面对两个亲生儿子见面却不相识还大打出手,内心的波澜是难以言表的,作者巧妙地运用破折号替代语言,传达出无法言说的情感纠结。引导学生去揣度、填补、探究,是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也是一种创新解读。
空白,是一种“创造性的空”。对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心底最为本真和最具创造性的思维。引领学生开拓,激活创造性思维,用他们的个性变教材“空白”为多彩的“涂鸦”,可以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创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文学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邢军纪.让细节放大我们的感觉[M].作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