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的多重魅力探究
2018-05-14何晋
何晋
[摘 要]“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这是李叔同的《春游》,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的开端。自此后,我国的合唱艺术走入了动荡期,在历经百年的跌宕起伏后,合唱艺术又该走向何方呢?
[关 键 词]合唱艺术;魅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100-01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合唱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焕发新生。在其发展的同时,它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即生动体现时代和民族特色,展现人类和谐美好的感情。在新时代下,合唱艺术散发出时代的魅力,在走向大众的同时,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一重魅力——合作与和谐
合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想要表现好这一艺术形式,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合唱參与者在合唱时彼此相互配合,将会使其散发出震撼心灵的独特魅力。合唱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如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较大的变化力度,这些特点使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宽广的音域是指合唱的音域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无所不包,音调可达三个半至四个八度;丰富的音色是指合唱的种类丰富,包括男女高、中、低声部所有的音乐种类;较大的变化力度是指合唱选择的力度变化范围广泛,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位列其中。除此之外,合唱的音乐形态也呈现出多声部、立体化的特点,该音乐形态包括主调式、复调式和混合调式等,立体化的音乐形态使其成为声音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在色彩层次、变化幅度、表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合唱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在演唱时不仅需要合作,更需要团队成员的和谐。正如中国合唱协会常务顾问萧白所说:“把世界上最棒的歌唱家集合起来,就会组成一个世界上最烂合唱团。”想要使合唱艺术散发出“合和之美”,需要合唱参与者在训练中提高配合度和内心默契度,唯有此,才能有完整的合唱表演,展现出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二重魅力——亲民
合唱艺术并不是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的,而是在清末民初之时,随着新式学堂之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1913年,李叔同创作的诗歌《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合唱曲,自此后,我国的合唱艺术开始经历起伏动荡期,共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为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个“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时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我国大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当时的合唱代表曲目之一。这首曲目人们在合唱时虽然形式简单,技巧生疏,但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民族主义情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第二次高潮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急需一个表达的渠道,合唱艺术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平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歌曲在当时是每个人必学、必唱的曲目,也由此出现了该歌曲的各种合唱形式。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浪潮,礼堂中、公园里、校园中到处都能见到老、中、青、少在合唱。这个时期的合唱不再只追求简单的合唱,更追求难度、优雅等。《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最佳金曲,传唱度极高。
新时代下,合唱艺术虽然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但它作为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艺术形式,依然在走群众路线。目前,我国形形色色的合唱团数目众多,学校、社区几乎都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在群众合唱的基础上,也有专业的合唱团体,如一群清华学霸合唱团,在央视《出彩中国人》献唱《我爱你,中国》,感动了无数人;上海彩虹乐团的《春节自救指南》则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合唱艺术,该曲子一经传唱便迅速刷爆了朋友圈,被网友戏称为一本正经地搞笑。
三、三重魅力——走向世界
一门艺术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做好“普及”与“提高”的工作,协调好两者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家转变思想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合唱这门艺术源于欧洲,具有1700多年的悠久发展史,因此他们的合唱具有成熟的美学标准。欧洲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唱诗班,在相应的环境中,其演唱习惯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和谐的、有层次的合唱音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在合唱基础方面,中国与之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受革命年代歌曲的影响,人们对合唱艺术存在着错误的观点,认为唱得响、唱得高的人更为优秀。新时代下,需要转变该错误观点,按照“准确、统一、平衡、协和”的国际标准,对国内合唱比赛规则进行改革,以促进合唱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符.合唱艺术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蔡蕾.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