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之我见
2018-05-14文常华
文常华
[摘 要]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过程。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教师要起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在“诵读”二字上下功夫,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法与学法。
[关 键 词]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67-01
国学经典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仅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年来,平川区教育局把诵读国学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我们四矿学校,积极响应,制订了国学经典诵读方案,对诵读内容和时间做了明确安排。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正确的认识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一些教师持这样的观点:“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学生,就连我们老师有时候都不明白,学生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现在,学生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和质疑,我认为教师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笔者认为,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过程。比如说,有的老师天天教导学生“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还不如让学生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規》,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学生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学生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学生做事。比如,当学生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
二、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教师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有人说:“老师平时教学生《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可是学生没多大兴趣,老师还应该继续教吗?”试问,教师在国学经典的教学中,是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篇目,他是否会背诵呢?是的,没有教师的以身作则,没有学习的榜样,学生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老师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时间一长学生一定会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加上老师给予的及时、恰当的表扬、肯定,学生便会产生成就感,慢慢地就能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在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016年,我参加了平川区教研室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育才小学张国彦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的《敕勒歌》,课上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领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等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的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
四、国学经典诵读,要在“诵读”二字上下功夫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曹鸿飞认为,国学经典诵读要“粗解意思,不必微言大义,不必深刻理解,不必精确解读,不然学生会对经典有一种畏惧感、恐惧感,会远离国学经典”。他说国学经典诵读要坚持“诵读”二字,时时以诵读为主,积累为主,让诵读声成为最美妙的声音。
五、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教师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法与学法
开心式一:巧用故事引古诗,激发兴趣。一个精彩的开场最能抓住观众的心,教师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抓住学生的心,设下小小的疑问,用期待点燃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
开心式二:结合插图编故事,理解古诗文。在理解环节,提倡学生看插图、读诗句、利用想象把古诗转化成为一个个故事。经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一系列环节之后,学生编出故事。
总之,国学经典诵读要做到:激趣为重,诵读为主,适当引导。我们要创造条件,创设氛围,将其纳入课程、纳入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让学生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现代读者,让经典诵读之声成为校园最美的声音。
参考文献:
王华.国学经典教育之我见[J].少年儿童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