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枣庄传统文化的价值表征

2018-05-14高冬琳

名家名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枣庄精神传统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亦呈现出多元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枣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使枣庄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和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枣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新时代;传统文化;枣庄;价值表征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6)02-002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催生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亦呈现出多元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枣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让枣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成为促进枣庄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枣庄传统文化是构建枣庄政治生态的精神土壤

(一)枣庄传统文化是维系枣庄社会发展的血液

枣庄是一座具有久远历史的城市,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融入枣庄人民的血液和性格之中。在新形势下,枣庄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枣庄人民干事创业的坚实基础,凝聚成了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处理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上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是新时代枣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石,更是枣庄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枣庄传统文化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支撑着枣庄人民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二)枣庄传统文化是构建枣庄政治生态的基因

在枣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推动枣庄转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满足枣庄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要靠枣庄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建设枣庄干部队伍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真正把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修养、政治素养、品德涵养,达到政治文化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状态。

宝贵的文化基因,已经植入了枣庄人民心中,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在当下枣庄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是枣庄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枣庄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枣庄传统文化是枣庄政治生态良性循环的沃土

在新的历史时期,枣庄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硬朗,干部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十分强大,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在推动着枣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枣庄早已融入新时代全国决胜小康社会的洪流之中。要发挥枣庄传统文化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培植枣庄传统文化土壤,增强文化滋养力,让广大党员干部时时刻刻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新时代领导枣庄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本领。

二、枣庄传统文化是构建枣庄新经济模式的转型依托

(一)枣庄传统文化旅游开启资源转型新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代,资源枯竭性城市经济发展必须要走转方式、调结构之路,大力探索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模式。从经济新常态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给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枣庄在实现经济社会“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中,要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走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积极拓宽文化旅游发展项目,升级传统文化旅游服务系统,搞好文化旅游服务。要发展旅游,必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枣庄还有台儿庄大战纪念地、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八路军115师革命旧址、百年中兴展室等著名红色旅游精品景区,要不断探寻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找出农村尤其是山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路径,把传统文化与当前流行的生态游结合起来,实施红色旅游扶贫项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枣庄传统文化蕴含枣庄经济发展新动能

枣庄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是实现枣庄经济发展的文化动能。滕州市秉承鲁班“自主创新、敢为人先”的传统美德,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做文章,积极开展转方式调结构,打好稳增长促发展主动仗,依靠科技创新,培植壮大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机械机床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玻璃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装饰、汽车配套、不锈钢制品六个百亿产业板块,重点培育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台儿庄区抢抓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台儿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京杭运河文化景观,打造和顺老街、运河文化广场和运河文化美食城,让运河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闪光点,形成了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的空间布局,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枣庄的民间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利用也亟待市场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游客体验,回味从前等系列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铁道游击队故乡紧紧扭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全力打造物流新枢紐、制造业新基地、煤化工新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要用好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三大法宝”,提高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要善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枣庄要在转型发展的理念的指导下,突出抓好枣庄传统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的探索,独辟蹊径,勇探新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枣庄传统文化是构建枣庄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

(一)优良的革命传统是枣庄价值体系中的精髓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其是一种以革命历史为核心,真实反映革命、承载革命精神的独特资源。“每一个革命景观都反映了那个特定革命时期的生活、斗争的情况,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是革命先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存,是历史的载体,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的产物,结构、形式、内容、格调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因此说,红色资源记载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代表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不朽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枣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做出过重要贡献,台儿庄大战期间枣庄人民英勇顽强,冒着生命危险组成担架队、救护队,直冲炮火连天的前线勇救伤员,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常年活跃在微山湖一带,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铁道游击队队员驰骋在津浦铁道线上,爬火车搞机枪,冒死与敌人周旋,让敌人闻风丧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一往直前和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是枣庄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是枣庄精神的体现。

(二)坚定的理想道德是枣庄价值体系的支撑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作用,不断提炼具有核心要义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精神象征。如:浙江嘉兴“红船精神”,山东临沂“沂蒙精神”,江西井冈山“井冈山精神”,陕西延安“延安精神”,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就是对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全国人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领航作用。枣庄革命传统文化历史遗存透露着在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心,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铁道游击队队员的那种听党指挥、紧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困难、无私无畏、敢于牺牲、英勇善战、夺取胜利的前行脚步,是近代枣庄人民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滕州市以墨子的兼爱思想为积淀,提出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的新时期滕州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精神激励,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滕州自古就有“善国”之美誉,“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宣传和弘扬“善文化”既是传承滕州传统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扬时代精神、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需要。因此,无论从教育内容的层面还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它都是广泛的教育资源。

(三)持续地开拓创新是枣庄价值体系的延续

枣庄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发扬光大,就是源于历史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如革命战争时期枣庄人民奋勇抗日、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精神,“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奚仲精神,“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排难创新”的革命精神,“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墨子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凿壁偷光”的匡衡精神等,反映出了从远古时期到当代社会,枣庄人的不断创新取得的创新成就。这些创新成果,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新时期,要做好这些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将这些创新基因根植于枣庄的文化土壤之中,实现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将枣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传承下去,推动新时期枣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枣庄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要适应新常态,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体现文化精神、探索文化价值、丰富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光慧,陈硕.滕州市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N]. 新农村商报,2015-05-20.

[2]刘彤.善小释放正能量[J].市场观察,2013

(6).

作者简介:高冬琳(1972.11—),女,山东滕州市人,副教授,中文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枣庄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拿出精神
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文化表征研究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