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福》反思

2018-05-14郭雁翎

名家名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鲁镇祝福高潮

郭雁翎

[摘 要]《祝福》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篇中国现代小说。课堂上主要解决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尽管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但每次还是会有遗憾。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曲折,但以现阶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完全看得懂的,然而关于小说的高潮在哪里,每次上课都会引发讨论。这便是一个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思考。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要表现什么才能知道哪里是高潮。其次,分析人物重点一定是祥林嫂,但是周围的人也一定要深入分析并归类。因为对这些人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很多文章中出现的数量庞大的“看客”。最后就是探讨祥林嫂的悲剧产生的原因。这要更多地了解背景,明白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剖析。

[关 键 词] 情节;人物;鲁镇;悲剧;思考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19-01

《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难出新,难讲透。文章比较长,通读就放在了课下。课堂上主要解决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按照一般的课堂,只要落实了教学要点,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作为《祝福》而言,如果课堂上学生没兴趣,只是当做一个再嫁的封建妇女的一般故事去了解,那它作为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学课本中始终保留下来的篇目就是失败的,而我从当教师以来,二十多次讲《祝福》,尽管一再思索,却总有遗憾。下面我就对自己前半年《祝福》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达到有所改进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情节的深入。以预习为基础,首先简单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然后再梳理情节。按照一般的思路,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明确之后就可以看出来,本文是采取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始就揭示了祥林嫂的死。除此以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也使本文有了序幕和尾声。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的死就是高潮,还有些认为是祥林嫂再嫁,理由就是“那一部分很热闹”。小说的高潮应该是矛盾最尖锐,人物的特性展現最完整,也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悲剧人物的惨,并非就只是死亡,抗争无力,妥协无用,信念破灭……所以,回到鲁镇,被所有的人唾弃,捐门槛也无法得到认可,对祥林嫂而言,这是比再嫁,阿毛被狼吃,甚至死亡都可怕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到这里达到了极致,我们也明白了祥林嫂不管在做出怎样的姿态,也不能抵挡被可怕的社会吞噬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学生是不可能自己理解本文的高潮并非祥林嫂的死或再嫁,所以,只是简单地纠错,也就是告知他们是什么,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我发现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跟着人物心碎、心死。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分析人物。祥林嫂是重点,其他人简单几笔,亦给我们勾勒出当时社会上的几种典型人物的轮廓。在这里,首先要学生找到值得分析的人物,并按照次序排列且说明原因。祥林嫂、鲁四老爷、“我”、柳妈、四婶、短工、卫老婆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被学生们找出来。对祥林嫂的外貌行为的分析是重点,一般也能比较深入准确。在这里,我漏掉了一个细节,就是“我”并没有见到祥林嫂的全部人生,甚至她在鲁镇,“我”与她相互而言也是很不熟悉的人,可是,所有展现出来的祥林嫂的外貌动作的细节,都是“我”眼中的,这就把“我”与其他人区分开了,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祥林嫂临死前向“我”打听鬼的有无。“我”不单单是一个在外面的人,因为在外面的人不一定只有“我”一个,更是因为“我”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内心,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个人来看的人。所以,那些在其他人眼里根本不存在祥林嫂的变化。而“我”,并没有给她以勇气和方向。所以,在分析人物这个环节,我希望自己引导学生了解的不只是文字所呈现的,更有作者呐喊之后的彷徨。在把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勤劳、努力生活的有价值的人毁掉的悲剧面前,人们是什么态度,我又能做些什么,这是作者让我们思索的。

当然,课堂上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认为祥林嫂嫁了第二次算是真的加了好运,还有人认为就算她再怎样凄惨,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也的确让人讨厌;还有人认为捐门槛本身就是错误的,攒下钱来不如好好消费。时代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固然会改变,但不能抛开当年的社会环境空谈,这就是对小说的感悟还不够的问题了。

《祝福》有个重难点是关于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们在课堂上会用已有的经验回答说是旧社会造成的,鲁镇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个人物代表着怎样的社会阶层等等。这样的回答是好的,说明学生至少了解到小说的社会背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我也补充了具体的封建礼教和宗族势力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人们的禁锢和残害。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当时并不是所有像祥林嫂遭遇的人都死了,而放到今天,也有人不堪精神上的折磨选择离开人世。挖得深一点,鲁迅先生在用他的笔为国人刮骨疗伤,我们感觉不到疼痛,说明还没有刮到要害。鲁四老爷的冷酷,四婶的抛弃,柳妈的不自知,短工的冷漠都是造成祥林嫂走向末路的原因,而这些习性,在我们的身上仍然残留着,所以,现代也有祥林嫂。

不得不再次佩服鲁迅先生,“穷死”两个字精辟地告诉我们,走向末路的人,并非没有价值的人。那些活着的人,也许只是因为习惯了没有信念,或者固守着错误的理论,才心安理得地活着。《祝福》的悲剧色彩就来自于一个光辉的形象的消失,寂寂无声,就像是躺在荒草中的夏瑜,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的死摆在那些活着的人面前进行对照,告诉人们怎样的社会才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鲁镇祝福高潮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到底谁呀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到高潮了吗?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