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增祺《职业》课堂实录及反思

2018-05-14杨晓白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反思职业

杨晓白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教学法,以汪增祺的小说《职业》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章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关键词】《职业》;课堂实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职业》(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是汪增祺的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多次被各类高三模拟考试选用,我在讲授该文时,尝试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清人物关系,注重挖掘作者刻画次要人物的意图,从而更全面、深入了解小说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叫卖群像”和“叫卖男孩”比较

师:小说题目为“职业”,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有什么作用?生:小说是从文林街的吆喝叫卖声入手的,发出这些声音的,有收旧衣烂衫的,卖化风丹的,有卖杨梅的,等等,先写声音,后介绍人物身份。生:文章开头各种忙碌的叫卖声是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是为主人公卖糕饼的男孩出场作铺垫。师:两位同学回答很好。但你們认为,作者花了很大的笔墨来写这些叫卖的人,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难道他们只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全体生:当然不是吧。师:那还有什么作用呢?生:……(困惑)师: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一定会有时代烙印,那么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生:知道了,认真分析这些人物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起作用。师:对的。让我们先将“叫卖群像”与“叫卖男孩”进行比较,看下汪增祺先生这样写的目的。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生: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勤劳,靠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活。师:这是他们的共同点,那这个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生:他们很勤劳,但生活依然艰难,在贫困线上挣扎,辛苦的工作根本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些收旧衣服、卖壁虱药的身上,我们可能预见到这个小男孩的将来。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说过全文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这个卖糕的小男孩,但不仅仅同情他一个人。生:还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整体底层人民的同情。师: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作者用很多笔墨写的这些人不只是为衬托这个小男孩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丰富、更为广阔,这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因此,以后我们看作品时,不能一味只关注主要人物,一定要全面分析。

二、“叫卖男孩”和“其他男孩”比较

师:小说为了更好地刻画这个男孩,还叙写了一些同他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作用是什么?生:是用这些小孩的幸福来衬托“叫卖男孩”的艰辛和苦难。生:既然是为了衬托,那么不应该把其他男孩写得更坏些,这样不是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不幸吗?师: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大家讨论下,将这两类男孩进行对比分析,挖掘下作者的创作意图,看需不需要将那些男孩写得更坏?

(同学阅读、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不能这样说,从文章中来看,那些男孩学他吆喝声完全是因为他们觉得他的吆喝声好玩,所以去模仿他叫声,这只是小孩的天性,并没有强烈地认为他穷就嘲笑他的意思。生:我们再看文章结尾部分,主人公男孩也在学他们的叫声“捏着鼻子吹洋号”,如果别人是恶意讽刺你,你怎么会去学别人的腔调呢?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比分析很有道理,从作者的写作本意来看,并没有想通过其他人的“恶”来加剧这个小男孩痛苦,因此没有必要将那些男生写得更坏。那么,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作者写这些男孩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生:作者是想表现这个男孩虽然早早去为生活而工作,可他依然还是个孩子,还是有童心的。师:对的。这个天真的小男孩却为了生活,早早去辛苦地工作,作者是同情他的遭遇。但这种遭遇是什么造成的呢?生:社会。师:那么作者显然也在有力的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叫卖男孩”工作时表现与去外婆家非工作时表现的比较

师:作者除了进行人物之间对比外,还有一组对比也要关注下。生:卖椒盐饼子小男孩工作时和他去外婆家时表现也不同。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前后完全不同的表现。生:叫卖时他穿着专门的服装,挎着盛糕的木盆,到处吆喝叫卖;而在不需要卖东西的时候,去外婆家,他穿着干净的衣裳,高高兴兴地走路。还学其他小孩吆喝。师:他为什么模仿其他男孩吆喝?生:因为他觉得好玩。师:那大家考虑下,作者写他前后不同表现,想表达什么?生:儿童本来应该是天真的、活泼的,但他却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任务,这里看出作者对他的同情。师:说得好,我们要思考下,儿童应该上学、读书,但文中的小孩男早早就去卖糕点,本来应该是学生,现在却成了生意人,有了工作,也就是说有了“职业”,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下,看看小说以“职业”为题有什么用意。生:这个小男孩有固定的卖糕点任务,有固定的职业, “职业”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生: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生:用这个大人成人意味很浓的词,更能引起读者的反思。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三组对比,很便捷地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感,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要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探究作品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

四、课例反思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思,一直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这些往往附着在小说具体形象之中。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既要关注主要人物,又要兼顾次要人物,引导他们学会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通过思辨来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正确、全面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创造意图。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反思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