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9—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2018-05-14江凯熬亚平罗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8期
关键词:预防控制分析

江凯 熬亚平 罗海波

摘要[目的]了解全國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食物中毒的预警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对1999—2015年全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06年、2006年和2003年。食物中毒的高发期是第3季度,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分别是9月份和7月份,最少的是2月份。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平均死亡率0.27%;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2003年后呈明显下降的趋势,2009年后成为中毒人数最少的因素,但平均死亡率较高,为5.24%;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2015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因素,且死亡率在4种致病因素中最高,为6.95%。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就餐场所是集体食堂,平均占历年中毒人数的44.21%;死亡人数最多的就餐场所是家庭。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结论]2006年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逐年减少,但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较高,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月份对不同就餐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开展广泛的食品安全宣教工作,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测及政府监管机制,以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28-0147-04

Analysis of the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15

JIANG Kai1, AO Yaping2,LUO Haibo1 et al

(1.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Zhejiang 315100;2.Inspection Center of Food and Drug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Taoyuan County, Taoyuan,Hunan 4157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arly war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poisoning. [Method]According to the datum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mer Ministry of health), the general situation,seasonal and month distribution,pathogenic factors and dieting places of the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15 were analyzed. [Result]From 1999 to 2015, the number of food poisoning cases, the number of poisoning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deaths in China showed a trend of rising first and then declining, and the maximum appeared in 2006, 2006 and 2003 respectively.The high incidence of food poisoning was in the third quarter,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oisonings and deaths in September and July,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est in February.The number of microbial food poisoning was the highest, with an average mortality of 0.27%.The number of chemical food poisoning and the number of death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number of chemical food poisoning was the lowest after 2009, but the average mortality was 5.24%.Poisoning of poisonous animals and plants and poisonous mushrooms wa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in 2006-201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four pathogenic factors (6.95%).The largest number of food poisoning dining place is the collective dining hall, accounting for an average of 44.2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poisoned over the years, and the most fatal dining place is the family.The main cause of food poisoning death is chemical food poisoning. [Conclusion]The number of food poisoning incidents reported in China h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2006, but the number of poisoned animals and plants and poisoned mushrooms and the death toll are higher, and there is a greater risk of food safety.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health supervision and extensive food safety education in different dining places during the season and month of high incidence of food poisoning.Effective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and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echanis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event and reduce food poisoning incidents.

Key wordsFood borne disease;Food poisoning;Pathogenic factor;Analy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食物中毒不仅严重危及人们身心健康,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对社会和谐造成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研究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每年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仍发生的较多,误食有毒食物造成死亡的严重事件也时有发生[2]。目前,已报道的食物中毒统计分析大多为某一年度或少数几年某一地区的食物中毒情况[3-5],而对全国性的不同年份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报道较少。笔者对1999—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究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及深层次原因,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提供防控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1999—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http://www.moh.gov.cn)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6-22]。

1.2分析方法

采用Excel及SPSS19.0软件,从食物中毒基本情况、季度分布、月份分布、食物中毒原因(致病因素)、就餐场所、学生食物中毒情况6个方面,对全国食物中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食物中毒基本情况

图1显示,2006年前全国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006年出现最大值,分别达到596起和18 063人,隨后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后下降趋势不明显,2014年和2015年甚至有一定幅度上升;食物中毒死亡人数2002年前上升缓慢,2003年急剧上升并出现峰值,达到323人,随后呈下降趋势,但就死亡率而言仍然很高,近几年基本在2.0%左右。

2.2食物中毒的季度分布情况

图2、3显示,1999—2015年全国不同季度食物中毒人数和中毒死亡人数整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季度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均为第3季度>第2季度>第4季度>第1季度。

2.3食物中毒的月份分布

图4显示,1999—2015年全国不同月份食物中毒起数和人数均值均呈现为从2月份逐月升高,9月份达到高峰,之后逐月下降,死亡人数均值7月份最高。

2.4食物中毒的原因

图5显示,1999—2015年全国各种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微生物因素引起食物中毒人数一直是最多的,占总中毒人数的58%~72%;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在2003年前低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第2位,2003年后逐年下降,近几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人数呈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06—2008年导致的中毒人数非常多,分别达3 158、2 789和2 823人,而2009年急剧下降并趋于平稳;不明原因食物中毒人数较少,占历年总中毒总人数的5%~23%。

图6显示,全国各种因素导致的中毒死亡人数整体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2005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相对较少;2006—2015年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成为食物中毒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是化学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较少且没有显著差异。

2.5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

图7显示,1999—2015年全国不同就餐场所食物中毒总体以集体食堂最多,其次是家庭,再次是餐饮服务单位,最后是其他场所。图8显示,1999—2015年全国在不同场所就餐后发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人数整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家庭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近几年

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场所食物中毒死亡人数,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食物中毒死亡人数均较少。

2.6学生食物中毒情况

图9显示,2004—2015年全国学生食物中毒人数占历年总人数的20.5%~41.2%,其中以微生物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次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再次是不明原因,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少。图10显示,2004—2015年全国学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以化学性食物中毒最多,其次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少。

3结论与讨论

食物中毒作为一种常见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不同的季度、月份,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就餐场所及不同的人群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对1999—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

基本情况分析发现,2006年前全国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06年出现最大值,随后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呈

下降的趋势,同时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观,这可能与近年来政府监管力度加大、食品经营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和诚信自律意识增强以及广大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全国近些年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后食物中毒人数下降趋势不明显,2014年和2015年甚至略有上升,且死亡率仍然很高,近几年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表明我国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

不同的致病因素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经统计分析发现,1999—2015年,无论是哪一年份,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人数都是最高的,其原因主要是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受到外界致病菌的污染,贮存温度不恰当,食品从业人员与容器、工具、设备、设施、环境之间生物性或化学性污染物的相互转移,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品加工的温度不够而未能杀灭有害病原微生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原因。然而统计分析发现,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死亡人数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已成为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这说明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而是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尽管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近些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仍远高于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这可能是食物中毒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部门应加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安全食用知识的普及和指导,以避免此类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

不同的季节、月份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较大差异。经统计分析发现,第3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高发期,其中以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这可能是第3季度气温较高,空气比较潮湿,达到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条件,加之有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污染食品后并无明显的感官性状变化,如果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食品极易导致食物中毒,尤其在食用高风险等级食品,如凉拌菜、裱花蛋糕、改刀熟食及生食水产品等过程中更易发生。陈小敏等[23]對2008—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表明,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导致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且不断有新的致病菌如弗氏柠檬酸杆菌、椰毒假单胞菌、雷极普罗威登菌等成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因。同时,第3季度还是各种有毒动植物如河豚鱼、高组胺鱼类、织纹螺、毒蘑菇、四季豆、扁豆、大豆、木薯及黄花菜等的收获期,如加工方法不当或被缺乏辨别能力的采食者食用也很容易中毒。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在第3季度应予以重点防控。

此外,不同的就餐场所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分析结果表明,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家庭食物中毒的人数尽管少于集体食堂,但死亡人数最多,其占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72%~87%,家庭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可能的原因是家庭自行采食某些有毒动植物(毒蘑菇)以及农村举办家宴。由于农民和厨师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食品加工场所卫生设施环境条件简陋,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也往往没能采取有效措施急救,加之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致使家庭成为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场所[24-25]。以上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就餐场所应采取不同的重点防控措施,如学校等集体食堂,除应加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防控外,还应重点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毒鼠强、氟乙酰胺和克百威等杀虫灭鼠药物的采购、保管、领用、使用及登记管理,严格做到“五专”要求,或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一方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强化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另一方面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能掌握正确的安全使用鼠药和农药等相关知识及有毒动植物加工食用方法,提高对毒蘑菇的识别能力,做到不采不食,通过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减少食物中毒尤其是死亡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2006年后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逐年减少;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平均占历年中毒人数的44.21%;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2005年后中毒人数跃居4种中毒原因的第2位,成为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死亡率高达6.95%;化学性食物中毒2003年后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学生食堂。以上结果表明,2006年后全国食物中毒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较高,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月份对不同就餐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开展广泛的食品安全宣教工作,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控机制,以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纵伟.食品卫生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 褚发军,冉陆,马莉,等.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4):387-390.

[3] 康健,丁德平,李新宇,等.2012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4,25(3):452-453.

[4] 宋文磊,张建新,梁晓军,等.昆山市2006-2011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5-27.

[5] 马晓晨,滕仁明,赵耀,等.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26(3):292-295.

[6] 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关于1999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卫法监发[1999]第627号[A].1999.

[7] 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关于2000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卫法监发[2001]18号[A].2001.

[8] 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关于2001年重大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卫法监发[2002]12号[A].2002.

猜你喜欢

预防控制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输血科医院感染的隐患与预防控制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