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2018-05-14王丽霞
王丽霞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更方便的交流载体,在当今生活中被广泛的使用,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对待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化带来的影响应该有个清晰客观的认识,网络语言体系繁杂,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期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言文学研究,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以利于客观认识与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中国网民已超过4亿,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群体逐渐形成。在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衍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能够以一种新的语言方式促进人们交流,使人的语言交流更加有趣、多样。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网络语言相对于传统语言,更为丰富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但是它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体现和表达年轻人标新立异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与众不同。但是相对传统的语言来讲,网络流行语在表达效果更为出众,能够更加贴切地表现出交流者内心感受和内心情绪。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言文学的内涵。作为社会文化土壤衍生的一种新元素,我们逐渐熟悉和理解网络语言,但整体来看,这一特殊元素的产生和传播缺乏标准和界定的方法。网络语言的泛滥和频繁的使用, 使文学专家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积极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在人们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和更新。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力地打破了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的新词汇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大都是缩略型、表情化、借意化或重新定义等手法,在语言形式上相较于传统语言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语法方面,以淡化语法严重打破了汉语言文学的传统规则,不仅吸收了英汉语法规则,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也是一个全新的改造,使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更加饱满,有效地改善了传统语言的与时俱进性,给人们的生活交流带来了不一样感官感受。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小仙女”这个词,用神仙的美貌來比喻现实生活女子的魅力,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强有力、快速传播和高覆盖率的特点,人们不得不重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带的冲击力。学习国学、练书法、学习古诗词反而成了一种“out”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另外,流行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一般都是伴随着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由主体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评论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由于名人效应,会在社会中引起很高的关注度。网络语言具有及时化,透明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吃鸡”以及“猥琐发育”,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在某款被热烈追捧的游戏中经常使用,受众面广。所以说网络语言之所以传遍大江南北,不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吸引力,往往是伴随事件比较受关注。人们对特殊事件的高度兴趣和好奇心,导致了这些流行语言一发不可收拾。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外的第五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进步最为主要和平民化的渠道。也正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语言才会从小众的传播方式发展到人人可用的地步。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词义在表达上对汉语规范较为偏离。只顾追求标新立异、特殊化、新颖化的网络流行语,完全没有按照语言规范来构造。一些以错别字和曲解词义为热点和关注点的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受众的重要主体,他们有着较为清晰的特点,好奇心强、十分敏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较快,但他们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很弱。他们因为受到大量网络语言的影响,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这对他们正常的学习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书写能力、鉴赏能力都会有特别消极的影响。
不但如此,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化氛围。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财富,而且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启发,但是只有用心体会的人,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音才能够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
三、结语
网络语言广泛流传已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学元素,这势必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文学与社会文化是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网络语言的出现给语言文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这个深度上的革新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是在获得网络资料的时候不能盲目,应该有选择、有规范、有比较,才能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语言是一种复杂且多样性的语言变体,我们应该报以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吴玲玲,丰鹏,欧婷婷.从颜色看中西文化差异[J].世纪桥,2011(5).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 张梦珂.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J].课外语文,2017(6).
[5] 罗义华.对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祖国,2014(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