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14蒋学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对策

蒋学杰

摘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入手,阐述了莒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了當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采用“三课堂、一跟踪”培育模块,形成“三位一体”培育机制,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225-03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留在农村的常被称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今后谁来种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关键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核心是乡村实用人才培育,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稳定职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而且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3]。笔者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需求,分析了当前莒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培训体系、培育模块、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随着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务农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调研表明,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接近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务农农民的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分3种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服务型和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资源、专业技能、一定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者,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服务型是指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等;专业技能型是指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需求

山东省莒县位于鲁东南部,耕地面积7.2万hm2,人口110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莒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据统计,2016年莒县农村劳动力31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系统接收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素质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生产经营观念、手段、方法滞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2014年莒县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山东省莒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加强领导、遴选培育基地、遴选培育对象、室内课堂+田间课堂规范培训、建立台账等措施,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100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2.1 莒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2.1.1 农村劳动力总量丰富。

莒县是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7.2万hm2,人均占有资源较少。农村劳动力31万人,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从事渔业的劳动力5千人。其中,40岁以下人员占25%,40~60岁的人员占60%,60岁以上人员占15%,男女比例接近1∶1;农民专业合作社1 818个、社员5万人,家庭农场99个,市级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54家。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地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瓜菜、果茶、中药材、烤烟等,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8万hm2。畜禽养殖业主要饲养牛、猪、羊、鸡。粮食总产43.97万t,蔬菜66.6万t,水果6.4万t,肉蛋奶13.9万t,水产品1.57万t,农业机械总动力128.5×104 kW。

2.1.2 务农农民素质不高。

2016年调查发现,莒县具有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农农民分别占15.2%、37.5%和47.3%。30岁以下的务农农民占13.1%,30~50岁的务农农民占43.9%,51岁及以上的务农农民占43%。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年龄大。

2.1.3 农民持证率低。

截至2016年,莒县农民中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获各类技能证书的占全县农民的3%,而無证的农民占97%。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培训项目以来,大力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先后培训农民辅导员400人,科技示范户8 000户,新型职业农民2 100人,农村发展带头人1 700人,其他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5万人,共计2.9万人。参加培训的这些人员中,获得结业证书的学员占总培训学员的21%。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为了将农民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做实做细,笔者深入库山、洛河、安庄等乡镇,进行走访、座谈。经调研发现,发展现代农业,最紧迫的问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2.2.1 培训内容需求多元化。据调查,莒县21%的农民渴望参加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旅游等技能培训,49.5%的农民对种植技术感兴趣,31.6%的农民想学养殖业方面的知识。种植业培训也呈现多样化,如莒县库山乡农民培训需求包括烟草、中药材、花生、草莓5种作物的标准化种植技术。

2.2.2培训类型多样化。

一是短期农业科技培训。留在家中的务农农民,大多为中老年人,他们一方面照顾一家老小,一方面要从事农业生产,只能对“一事一训”和短期培训感兴趣。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中青年农民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增收致富。三是创业培训。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有资金,想创办自己的经营场所,但却不了解投资渠道和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参加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创业培训。

2.2.3 培训形式多样化。

一是采取农闲与农忙培训结合;二是室内培训与田间指导相结合。三是到县内外典型的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观摩交流学习。

3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务工,农业生产后继缺人的现象日趋严重,只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职业农民的培育在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留守在农村务农的职业农民,大部分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慢,改变现状的意愿不高。同时,他们还要照顾农事、家务等琐事,对培训认识不到位,不愿意主动学习,走不上靠农民培训致富的道路。

3.2 教育资源整合乏力

新型农民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软性条件[6]。 就莒县而言,农业、扶贫、人社等部门都在搞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受限于各自的行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很难形成系统的培训,造成不容易组织人员的地区无人培训,容易组织人员的地区重复交叉培训,既增加了培训成本,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3 培训体系不健全

虽然构建了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但仍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等更多的社会组织没有参与进来,没有形成资源更丰富、产业更齐全、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训基地。

3.4 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力度不够

莒县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来,因县府尚未出台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引导扶持政策,也没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一些扶持政策无法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无法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4.1 强化宣传,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于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战略考虑,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7]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当前农村新形势下的农民素质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针对农村劳动力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足、参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应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和专栏等形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利用送科技下乡、技术推广的时间反复宣传新型职业农民靠培训致富的真实案例、先进人物、致富能手,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启发农民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增收致富的关系,强化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同感和向往感。

4.2 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县政府成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的培训整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负责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做好计划落实、项目实施、监督考核等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协调沟通顺畅、齐心协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项目实施与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大力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等突出问题,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网络。在加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阵地建设的同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产创建示范方(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形成资源更丰富、产业更齐全、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训基地,形成“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对省认定挂牌的“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要安排开展对培育对象的现场培训和实践操作,并在产业发展、科研示范、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农民实践实习和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

4.3 构建“三课堂一跟踪”的培育模块

为强化培训效果,采取“室内教学+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跟踪服务”的“三课堂、一跟踪” 培育模块。即选准产业后,根据学员需求和农时季节,在进行“室内培训、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融合培训后,将学员培养成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有开阔创新思路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三个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加强与参训学员的联系与沟通,强化跟踪服务,及时有效地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才能发挥培训的实际效果。

4.4 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亟需莒县人民政府出台《莒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引导扶持政策》,对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和职业农民档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与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相结合,对认定后的职业农民开展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现有惠农富农政策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研究制定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5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培育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的现状十分突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人朴.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5):7-10.

[2] 翁淮南.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党员干部之友,2018(4):3-5.

[3] 张广花.多维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J].职教论坛,2015(10):29-32.

[4] 黄金来.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J].文存阅刊,2018(5):198.

[5]于伟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通讯,2013(34):30-34.

[6] 耿丽敏,孫秀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对策: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5(36):216-217.

[7] 杜华章.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9(1):91-96.

[8] 史国勇.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49-250.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