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生写“中规中矩”的文章

2018-05-14詹兵

课外语文·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詹兵

【摘要】作文教学需要坚持“中规中矩”,注重教育学生遵守规范的写作要求。文章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践,阐述了作文教学如何坚持写作“规矩”,指导学生遵循规范的写作要求,写“规矩”文章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教学;写作规范;知识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缘起

在“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导向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受到轻视甚至怀疑写作知识与写作规律,把作文理解为不需要知识基础的即兴练笔,以为能写就行。这样极容易走上一条“自说自话”的歪路。作文教学应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轨上,注重将知识付诸能力的实施训练,使得学生在写作知识习得时眼中有“规矩”,在习作表达时笔下有“规矩”。

二、有“规矩”才会方向明确

“八股文”在文学史上遭到了最严重的唾弃:败坏了读书种子,成为士人挣得功名揣摩圣贤的言行……其实,“八股文”只是一种文章的表达形式,它规范的格式,严格的要求曾经滋养了一批文人学者,锤炼出一批锦绣文章,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其实,我们借鉴“八股文”的内在追求,用一定的标准来规范文章的书写,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在作文课上,要以训练学生怎样写为主,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中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就是学生写作的“规矩”。循“规矩”而作,中规中矩;与“规矩”背离,自说自话。学生笔下有“规矩”,就能将积累的写作知识,有板有眼地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缘“规矩”方能步履坚实

语文的交际工具属性决定了言语实践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规范要求,因而也决定了学生写作需要讲究一定方法与操作要领,于是也要求作文教学重视开展实用性规范性的训练。作文教学应该是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技术指导。而实现这一技术指导最好的载体就是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最好的途径就是练笔。

(一)“规矩”:在与之相应的阅读中习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与广泛的语文阅读密不可分。学生的写作知识应从阅读中获取,并接受语言规范的约束,还要将自己所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与写作品质。例如写作的总体“规矩”和要求是注重立意构思、选材新颖别致、首尾简洁凝练、结构精巧严谨、情节波澜起伏、情感真切充沛、语言意蕴深远等。就拿语言追求意蕴深远来说吧,具体到选词的“规矩”,要求做到明白易懂和形象生动:写文章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一定要明白易懂。鲁迅曾经在30年代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例如“……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它的机会!”此句中“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一俗语运用具体的时间更形象地写出了“迟早逃脱不了被捕的命运”这一意思,通俗易懂。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知识和写作技能,既开发了他们学习的潜能,又提高了写作效率。

当然,语言训练中我們可以让学生通过仿句、扩写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但却不能完全套作模板,它只是尝试在作文语言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上找到突破口,使学生通过训练更加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因此,语言训练要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并能做到立意时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二)“规矩”: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中内化

学生积累的写作知识其实不少,为什么写作依旧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原因,并且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包括材料提炼、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与辅导,逐渐内化为自觉的写作“规矩”,体现在写作实践上。

1.积累材料,关注方法指导

(1)阅读积累,重在诵读感悟。文本可以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养料,这种养料的汲取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写作弊病。我们白水洋的大雷山不但景色美,而且还有大雷山农家乐园。于是我利用休息日,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大雷山,开展 《走进大雷山》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要多一份心思,学会多方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鉴已经学习的《山中访友》(李汉荣),指导学生以“你好,山泉姐姐……”一段为蓝本描绘大雷山一角;以“捧起一块石头……拾起一片落叶……采撷一朵小花……”一段为蓝本抒写自己的心灵。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站在大雷山俯瞰,整个白水洋镇尽收眼底,一条条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向西望去,黑灰色的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青山绿水之间,一辆辆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驰,川流不息……”

(2)观察积累,重在感受思考。指导学生用心潜入生活,既为学生提供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又能为他们生命成长奠定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例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民俗文化的写作专题,结果这次专题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与平时的命题之作大相径庭。有仿照鲁迅的《社戏》写了《村中来了个戏班子》,有展现婚俗的作文《我当了一次小伴娘》,有展示节日的文章《舞龙闹元宵》,有批判本地清明节上坟的“拦坟头”恶习,等等。文章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这些带着学生真情实感的作品,都表达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关键还在于帮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例如包阳曦的《清脆的铃声》:又到了下午第四节课,天渐渐黑了,同学们有的早已无心听课,时不时地回头看挂在后墙上的钟;有的眼巴巴地看着那个喇叭,等待着铃声的响起。终于当那久违的铃声“铃铃铃”地响起,有的忙着整理书包,有的好像凳子上长了钉子似的站起来了,时刻准备着“逃亡”。这时候大家还哪顾得上老师在讲什么,大家就等着老师宣布下课。可老师似乎没有下课的意思,反倒越讲越起劲,同学们知道老师又要拖堂了,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呆坐在座位上。有的不时地回头看挂在后墙上的钟。终于到了16点30分,铃声又一次“铃铃铃”响起,老师这才说了声“下课。”同学们听了这句话像获得特赦似的冲出了教室。有的奔向餐厅,有的跑向校门口。总之,只过了两三分钟,教室里的人就走得没几个了。可见,一旦打开生活的源头活水,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便扑面而来。

2.作前指导,关注审题立意

学生作文其实就是学生思想和认识水平的体现,教师既要加强语言的训练,又要重视思想的熏陶。清人刘熙载说过“古人意在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写作流程中的动态要素,如构思、行文和调控。例如,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总结点题,为不同的立意服务。如指导作文“妈妈的嘱托”可作如下变式:

材料:妈妈的嘱托——“考试别慌!别吃油炸的东西,别喝生水。别乱跑,别受凉,别……”

A:以“珍惜”为话题可归纳总结为:妈妈一遍遍地嘱托着我,有时会觉得多余而又啰嗦。但是从妈妈饱含深情的眼神中,我知道她对我的嘱托,就是对我爱的一种表达。不用担心,有您的爱,我定会成功。因为我会珍惜这份至爱。

B:“我读懂了 ”这一半命题作文。可把题目填为“我读懂了妈妈的嘱托”,可归纳总结为:妈妈一遍遍地嘱托着我,有时会觉得多余而又啰嗦。但是从妈妈饱含深情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她对我的嘱托,就是对我爱的一种表达。

C:《我想对 说》这一半命题作文,可把题目补充完整为:《我想对妈妈说》,可归纳总结为:妈妈一遍遍地嘱托着我,有时会觉得多余而又啰嗦。但是从妈妈那饱含深情的眼神中,我知道妈妈对我的嘱托,就是对我爱的一种表达。妈妈我想对您说,有您的爱,我定会成功的。

对于这则材料还可以从“亲情”“咀嚼”“幸福”“感恩”等方面进行归纳,为不同的立意服务。这种分析材料和审题立意的训练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彰显个性,让作文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儿。

3.作中指导,关注谋篇布局

学生作文往往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缺少逻辑性,文章都是好词好句的堆砌,记叙详略不分中心表达不明确,对事物无法作全面、准确的分析,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议论肤浅牵强,论据根本不能用来幫助论点的作文也会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加强写作条理性的训练,多拟写作文提纲,学会谋篇布局,进而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

同样是写“父爱”的文章,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而且是非常的散乱。这几乎成了通病。而使用插叙,可以使情节变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使内容充实、丰富而又紧凑。例如林海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却写得异常集中,它集中表现出“插叙”技巧的高超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试着用其他题来替代它如何?)“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试着去掉全文中描写“花”的语句)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呢?文中为什么要写“唱了五年的骊歌”呢?又为什么要写妹妹和弟弟玩沙土呢?如此谋篇布局和行文技巧能够把内容和主旨表达得这样委婉妥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态的写作要求,不仅可以涵盖以往的阅读教学所及的内容,而且能够凸显文章的“特质”,提供学生具体可资借鉴的构思范例,从而提高学生的立意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再如写作《我的生活》,习作要求是围绕某个中心,有详有略地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回忆和讨论,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相应的事例,并用恰当的线索串联起来,有效运用倒叙或插叙或补叙等叙述顺序。这样指导下来,学生的习作结构基本上形成“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可喜局面。

4.作后讲评,关注遣词造句

教师可以布置他们“微写作”。因为一开始就让他们写一篇600字以上的大作文,对这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畏惧心理,同时完成得也相当困难。而完成一二百字的“微作文”就容易多了。同时让学生多找优点点评,教师也不时地进行表扬。或者将好文章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很好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又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讲评要注意紧扣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加深学生对作文规范的理解和运用,又使孩子的童真、童趣、童心、童言跃然纸上。例如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句子:“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一饮而下,它醉了。”如果教师指导学生从“写作视角”来关注遣词造句,这个优美的句子必定还原为这样的思维过程:(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2)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一团火;(3)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喝醉了酒似的。然后他会省略了对喝醉酒状态的描述,转为对喝醉酒状态的过程描述,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充满文学味道的句子。通过这样的还原与比较,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联想距离的不断拓展是富有表现性言语的实现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列举学生作文中的句子: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请学生将这个句子改得更形象生动。学生的改法五花八门,其中有一句改得特别美: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再如,师问:他的眼睛很小,你能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吗?大多数同学会写成:他的眼睛,一笑起来,都眯成了一条线。但是有一个同学写得别具匠心:他的眼睛,整天都像在睡觉,睁着和闭着,没什么两样。……对于这样的优美句子,以及平时看书时摘的好词好句,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直接“拷贝”在大脑中,做到厚积薄发。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作文只有缘“股”(规范和规则)前行,方能“中规中矩”,基础厚实。在“中规中矩”的作文训练中继续努力前行,方能文采飞扬。

参考文献

[1]欧治华.明规矩重理法以求实用——梁启超写作教育思想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

[2]林俊宇.中学生作文规矩略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1(22).

[3]季永芳.在读中探寻作文规矩 在写中提升写作实效[J].科教导刊,2015(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试议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几个小妙招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