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CA排序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

2018-05-14吴东丽董志郭逍宇高星琪薛红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相关性

吴东丽 董志 郭逍宇 高星琪 薛红喜

摘要 以车耳营民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采集到目的地居民的基本信息和认知态度,之后采用CANOCO分析软件中DCA排序与SPSS软件中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目的地居民的旅游业认知水平进行了排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旅游地认知差异的主要认知指标是垃圾污染增多(指标20)、邻里关系僵化(指标16)、增加了家庭收入(指标25)、物价上涨(指标17)、提高了社会地位(指标6)、传统文化消失(指标12)、改善乡村景观(指标10)和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指标18)8个指标,其中指标12、16、17、18、20属于消极因素,而指标6、10、25属于积极影响因素。与城市旅游相比较,该地的乡村旅游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恶化和传统文化消失,是该地旅游发展中应密切注意的因素。

关键词 目的地居民;DCA;认知态度;车耳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30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111-06

Abstract To study the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toward tourism impac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business folk village Cheer as a case,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engaging in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erception toward 26 indices about tourism impact are investigated on the spot,and then analyzing perception level of resident to the tourism using CANOCO software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creasing garbage pollution(No.20), rigescent neighbors relations (No.16) , increasing family income(No.25) , increasing commodity price (No.17) , improved social status(No.6) ,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No.12), improvement of rural landscape(10)and increased road congestion and accidents(No.18) are 8 important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s of 1 16,17,18 and 20 are negative factors and indicators of 6,10,25 are positive factors. Compared with urban tourism, the rural tourism will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Key words Residents of the destination;DCA;Cognitive attitude;The village of Cheer;The correlation

旅游開发对社区会产生各种影响,社区群众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分析他们对旅游影响的认知,一方面可以获知旅游业造成的各种影响,从而确定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旅游开发的弊端所在,纠正以往发展的不足。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居民作为社区群众,不只是乡村旅游中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当地居民在经营自身农家旅游的同时直接感受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国外许多研究者以不同的案例研究了旅游对社区产生的诸多影响[1-3],主要集中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及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等方面。Zamanifarahani[2]将对旅游影响的分析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指目的地的客观特征,如发展程度、旅游者类型等方面;内在因素指社区居民的特征,如参与的程度、距旅游中心地的距离等,这些因素反映在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态度上[2]。García[3]等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关于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及其态度,结果表明人们对经济及环境影响的正负面态度易于达成共识,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却有时相左[3]。总体来看,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情况各异[1-3]。我国有关旅游社会影响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皖南旅游区、云南大理以及西递、宏村和周庄等古村落为案例[4-7],研究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水平。我国的研究案例多属于传统村镇、海滨等大众性的旅游目的地,较少对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如新型农家院乡村旅游的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程占红等采用DCCA和DCA排序的方法研究了芦芽山旅游从业者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旅游区旅游从业者实际认知情况[8]。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新型农家院式乡村旅游业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一种重要产业。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研究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进一步解决旅游目的地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该研究以车耳营民俗村为研究对象,测量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水平,并且使用排序的方法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认知水平及其认知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找该旅游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辨别影响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从而为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取样调查

研究组于2016年10月来到车耳营村,采用问卷调查乡村旅游地居民认知水平对旅游业的影响,实际收回问卷59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88%)。因当地部分居民文化水平不高,故部分问卷采取访谈的方式,访谈后统一整理、填写问卷。问卷设置的认知程度指标分别来源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道德文化、生存环境、经济条件5个方面,由积极和消极共26个认知项目组成,所有项目都由“强烈赞成”到“强烈反对”5个度量进行指标量化,具体为强烈赞成赋值1、赞成赋值2、中立赋值3、反对赋值4、强烈反对赋值5。另外将26个认知项目指标进行序号标定,详见表1。

1.2 分析方法

将52个样本的26个量化的认知指标组成一个52×26的数据矩阵,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的方法来研究车耳营村目的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地的认知水平。

DCA是一种传统的特征向量排序方法,其坐标值的计算仅依据于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数据,只在排序轴的解釋上参考样本背景特征的数据,所以它是一种间接梯度分析。DCA的计算用国际通用软件CANOCO完成。CANOCO的结果给出了样本排序、指标排序和特征因子的坐标值,在样本指标不太多的情况下,样本和指标可以表示在排序图上,结果简单直观 。

在DCA排序的基础上还采用了SPSS软件计算26个指标与4个DCA排序轴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26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下简称秩相关系数),其表达式如下:

2 结果分析

2.1 52个样本的DCA排序分析

利用52个样本数据组成的52×26的数据矩阵进行DCA排序分析,并采用DCA排序结果与各认知指标之间进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进而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影响的认知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指标10、15、24和第一轴显著相关,指标1、2、4、5、6、7、8、9、11、12、13、14、16、18、19、20、21、22、25、26和第一轴极显著相关;指标2、7、15和第二轴显著相关,指标3、4、17、22、25、26和第二轴极显著相关;指标1、21和第三轴显著相关,指标6、12、18、19与第三轴极显著相关;指标1、5、14、25和第四轴显著相关,指标10、18和第四轴极显著相关。从指标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指标23和所有的4个排序轴都不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标在旅游地居民认知中已经达到了高度统一,即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结合表 进一步分析各排序轴相关性最大的指标,作为分析该排序轴的梯度变化的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垃圾污染增多(指标20)是相关性与第一轴最大的认知指标,其次是邻里关系僵化(指标16)。第二轴相关性最大的指标是增加了家庭收入(指标25)和物价上涨(指标17)。提高了社会地位(指标6)和传统文化消失(指标12)是与第三轴相关性最大的指标。而与第四轴相关性最大的指标是改善乡村景观(指标10)和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指标18)。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各指标认知梯度在排序中的贡献率及其在排序图中的分布情况,绘制了该指标的认知程度排序图(图1~ 4)。

从图1可以看出,沿x轴从左到右,对指标20垃圾污染增多(0.693**)的认知从赞成到中立,再到反对,成明显的梯度变化,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约40%的人赞成,6%的人保持中立,54%的人表示反对。指标16邻里关系僵化(0641**)的指标排序图中可以看到对邻里关系僵化的认知态度由赞成到中立,再到反对的梯度变化沿x轴从左到右,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6%的人赞成,19%的人中立,75%的人反对。从图2可以看出,第二轴相关性最大的是增加了指标25家庭收入(0.543**)和指标17物价上涨(-0.528**)。由图2可以看出沿y轴从上到下,对a增加了家庭收入的认知由反对到中立,再到赞成成一定梯度变化。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同意的人占59% 中立的人占11%,反对的人占30% 。因为对b物价上涨的相关因子为-0.528**,是负相关所以b物价上涨的认知上到下沿y轴的认知梯度变化为赞成到中立,再到反对。其中71%的人表示赞成,15%的人表示中立,其余14%的人表示反对。

第三轴相关性最大的是a提高社会地位(-0.557**)和b传统文化消失(-0.412**)。由图3可以看出沿x轴从左到右,由反对到中立,再到赞成,呈现负相关因子影响的梯度变化。对a提高社会地位的认知。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67%的人同意,中立的人占13%,20%的人反对。对b传统文化消失的认知中38%的人表示赞成,9%的人表示中立,其余53%的人表示反对。

与第四轴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a改善乡村景观(0466**)和b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0.45**)。从图4可以看出,沿y轴从上到下,a改善乡村景观的认知态度由反对到中立,再到赞成的梯度变化。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93%的人表示赞成,5%的人表示中立,2%的人表示反对。b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的相关因子为-0.45**,受负相关因子影响,b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的认知态度沿y轴从上到下的梯度变化为赞成到中立,再到反对。结合原始数据可知其中40%的人表示赞同,13%的人保持中立,47%的人表示反对。

DCA排序图真实地反映了旅游地居民认知程度的差异梯度,其中,指示因子是决定旅游地居民认知程度差异梯度的决定因素,居民对指标认知分歧越大,指标排序梯度越明显,样本分布格局越明显。

2.2 26个指标的排序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绘制了26个指标的DCA排序图(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对26个指标的认知程度之间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计算26个指标之间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26个指标对梯度变化的影响程度(表3)。从表中可以看到指标12、17、18、23号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较低,说明这几个指标具有明显特性。所以在52个样本进行DCA排序分布的时候,以上指标会对样本的梯度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通过表2看到23号指标与DCA 4个排序轴都不具有相关以及显著相关性,因为居民对23号指标的认知态度中85%为赞成。当地居民对提高了生活水平的这一项指标的统一认知,仅与24号指标改善基础设施与25号指标增加家庭收入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之间关系相对不高。23号指标没有显著梯度变化,与DCA 4个排序轴没有相关或显著相关性,也与其他指标没有相关或显著相关性。而12、17、18号指标分别是DCA排序轴中第二、第三和第四轴的主要影响因子。决定了52个样本在排序轴的梯度变化分布。此外,从26个指标的排序图还可以看出,旅游地居民持反对意见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排序轴的右边,而对旅游地居民持赞成意见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排序轴的左边,具有明显的分布格局。

3 结论与讨论

以车耳营村民俗村当地居民的旅游认知程度为研究对象,当地部分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其旅游认知程度略有影响。车耳营村民俗村的旅游业开始时间较短,景区开发规模和游客量也不及其他传统旅游目的地大,因而经营旅游业的个体远少于其他发展成熟的旅游地。从这一角度讲,该研究其实只是对一个乡村旅游当地居民的旅游初步认知的调查分析。

该研究采用DCA对旅游从业者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DCA 4个排序轴分别受到不同因子影响,在用两个排序轴做二维排序图之后,样本分布呈现梯度变化。在经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之后,得到各排序轴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垃圾污染增多(指标20)、邻里关系僵化(指标16)、增加了家庭收入(指标25)、物价上涨(指标17)、提高了社会地位(指标6)、传统文化消失(指标12)、改善鄉村景观(指标10)和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指标18)为主要影响样本梯度变化的指标。

又经过26个指标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到12、17、18、23号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少,有一定特性。其中1 17,18号3个指标分别为DCA排序轴第二、第三、第四轴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样本的梯度变化分布。23号指标因为认知度的高度统一所以与其他指标有所区别。

在认知调查中,认知指标越高度统一,说明该指标在当地属于普遍现象,越不统一,呈现梯度变化时,说明该指标在当地出现争议,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极相关指标也展示出在车耳营村民俗村发展乡村旅游时所出现的主要现象。

(1)指标16邻里关系僵化、指标17物价上涨、指标18道路拥挤与事故增多、指标20垃圾污染增多都属于生存环境类的认知调查。这4项指标分别与DCA各排序轴高度相关。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改变,尤其以破坏当地生存环境为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旅游活动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进行超容量接待,以及为了扩充游览内容,乱搭乱建破坏景观,人为建造诸多与景区不协调的人工建筑。

(2)指标12传统文化消失的分类属于道德文化类。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的传统文化因旅游活动而受到冲击,许多民众的价值观因此改变,久而久之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摒弃。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为了更多地吸引游客,而变得商业化,为了接待旅游者,传统生活习惯受游客喜好影响而发生改变。当地传统文化逐渐世俗化、商品化,即使被保留下来,也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在发展旅游业带来若干问题的同时,旅游为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指标6提高了社会地位,指标10改善乡村景观和指标25增加了家庭收入,这3项表示当地所开展的乡村旅游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旅游业的发展,村民改变乡村居住环境,进行美化。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与外界的更多接触,使得村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这对乡村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与推动。

根据对车耳营村民俗村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认知程度的调查,可以看到一个地区尤其是旅游发展的初始地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追求经济增长与维护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差异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城市的游客所带去的高等级的消费需求以及城市现代化的价值观等与乡村地区不同的思维意识。乡村地区在接受了高级消费意识与需求的同时没有相对应的经济收入以及基础设施,所以会产生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从而导致当地发展脱离合理规划,造成铺张浪费以及资环损失和环境破坏。只有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安排游客数量以及景区建设,才不会损坏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当地旅游业才可以持久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URSOY D.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 over time:The impact of resident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5,20(12):1332-1352.

[2] ZAMANIFARAHANI H.Cultural heritage events and tourism:A case of NowRuz [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13,38(2):249-254.

[3] GARCA F A,PELEZFERNNDEZ M A,MACIAS R C,et al.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nalmádena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16,54(3):59-274.

[4] 王惠碧.漳浦赵家堡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 王鹏辉.国内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西部发展研究,2015(00):159-167.

[6] 柴勇,樊红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感知及因素分析:以三亚为例[J].中国商论,2017(20):66-67.

[7]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8] 程占红,吴必虎,牛莉芹.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测量[J].地理研究,2007,26(1):141-148.

猜你喜欢

相关性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医学教育中基于蛋白质驱动的miRN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