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与乡土景观的融合研究
2018-05-14余菲菲
摘要 从乡土景观对于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入手,采用案例实践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的旅游发展规划中提炼出基于规划过程、方法及内容的乡土景观融合途径。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乡土景观;融合;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TU981.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101-03
任何景观都具有时代的风格,正如在音乐、建筑或者绘画中识别或者试图识别的[1]。乡土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内涵。农业时代的乡土景观,各类组织机构的空间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而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土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众体验的场景。民族地区乡土景观作为在特定民族环境中自然构建出来的反映民族生产生活状态的景观模式[2],在表现形式、地域空间、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其风土人情在发展旅游、精准扶贫中成为宝贵的资源。当下,民族地区的乡镇旅游项目在规划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较多城市化的方法,乡土味严重缺失。旅游景区塑造与本土民族景观的融合程度以及旅游景观在当地的认同度,都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1 民族地区乡土景观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乡土景观理应是民族地区旅游规划的主要对象,它对于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看似多余其实不然。乡土景观在规划中是一个动态变量,面临着一次或多次规模较大的人为更新过程。厘清乡土景观变迁涉及的主要因素,把握其正面影响,才能发挥乡土景观在科学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1.1 因地制宜,节约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少数民族人口大多集中生活在特定地域环境中,或严寒的高原、或广袤的草原,或崇山峻岭之中[3],相比城市景观,民族地区乡土景观可谓姿态万千。对此,因地制宜进行旅游规划是对乡土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1.2 有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少数民族乡土景观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管是物质景观还是非物质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归类建档,分级保护。根据划定的保护和建设范围,进行适宜规划和最小限度设计。孕育于原生乡土景观中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得到旅游发展的庇护和滋养,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1.3 乡土景观依托旅游发展焕发新意
在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一方面要保护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前瞻性,考虑社区居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此过程中,民族旅游景观在建构过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意涵。
1.4 使民族乡镇旅游具有地方的乡土“个性”
依托充分实地考察、踏勘及访谈获得的乡土景观要素具有较高的自然性、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代规划其抽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融合乡土景观的旅游规划能够强调自下而上的人文关怀以及具体描述、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彰显地方的乡土“个性”。
1.5 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的景观认同
民族村寨生态与文化环境变化相对缓慢,赋存之上的环境要素是民族村寨居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底,而村寨居民对这些环境要素依赖与认同的依恋程度是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形成的基础条件[4]。发展旅游,必定会使民族社区的生态与文化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居民对此会产生接受或排斥的情绪。旅游地居民的景观认同与旅游规划是否尊重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否在保护传统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更新有着紧密联系。
2 湖北民族地区乡土景观概况
湖北民族地区是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所辖的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国土面积为30 262 km2,乡土景观资源丰富。从湖北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来看,该地区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称[5]。在山地进行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优势。同时,湖北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带有明显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人”的风情与“地”的多姿在该地区相得益彰,其旅游发展具有较大优势。
鉴于湖北民族地区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该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乡镇旅游,以乡村原生态的山地自然环境为吸引物,以山地自然景观资源与地域人文景观资源为依托,展现山地原生态聚居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6]。
3 恩施市白杨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白杨坪镇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的东北部,318国道、209国道、白奉省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和正在建设的银北高速均在镇域穿过,是东进武汉、西出渝蜀的交通要塞。地域面积246 km2,以土家族居多,是一个有近六万人口的茶山民族乡镇。这里不仅有怡人的自然景观,还有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目前,白杨坪镇已有中外游客前往,但其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土味还十分浓厚。这既给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好的基础,也带来了相关挑战。以下是笔者参与的恩施市白杨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部分节选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杨坪镇乡土景观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保护和利用状况。
3.1 规划指导思想
近年來,恩施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仙居恩施”,将白杨坪打造为新农村建设、休闲旅游和集镇建设示范乡镇,恩施城区后花园的总体目标。该规划在恩施州建设总体目标的指引下,结合白杨坪镇的具体情况,提出规划指导思想:白杨坪以新农村建设的优美山村面貌为基础,以民族新镇建设为契机,创新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并逐步向文化旅游经济强镇转变,为最终建成全国旅游目的地恩施的重要节点——城郊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胜地而努力奋斗。
3.2 旅游资源调查
3.2.1 具有复合山地特色的自然景观。白杨坪镇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等。其中,地文景观尤显丰富,有硝洞湾天生桥、麂子渡村烛岩风景、白岩头溶洞群、莲花洞、婆婆洞、菩萨洞等。这些岩溶洞穴体量不一,大则“洞天”,小则深邃,往往于一处大小结合。除了地文景观,白杨坪镇所辖区域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水域风光有山泉、响板溪水库、南里渡河等。
3.2.2 丰富的人文景观。白杨坪镇有着历史悠久的灯戏文化、丰富的土家民俗以及俗称“绿色黄金”的茶叶产业,同时还留存着反映当地居住及生活历史状态的古老宅院建筑、反映宗教信仰的寺庙建筑以及茶马古道等遗迹,这些共同呈现出白杨坪文化资源的丰度和底蕴。古街建筑的代表有万寿宫和钟鼓楼;宗教文化有义正宫、青龙观、文昌宫等十多处古迹;传统宅院及民居有朱家祠堂、杨家老宅、崔家大院以及富有山地特色的新农村民居。
“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在白杨坪现已形成千亩茶园的规模。如今,在白杨坪镇的熊家岩—洞下槽村建设的茶文化走廊,亭、台、楼、阁穿插于茶园中,与保留原生态灯戏演出堂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崔家老宅紧邻呼应,使茶文化与灯戏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呈现出“灯戏茶乡”的茶乐景致,吸引不少中外游客来此观光休闲旅游。白杨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灯戏”的发源地,至今有保护完好的灯戏演出堂(崔家屋场),以孟永香为代表性传承人的灯戏表演团队经常在当地开展活动。如今,孟永香家已自建戏台,飞檐坡顶的土家亭台成为当地民众进行灯戏排练的活动场地。
3.2.3 生态农业景观。白杨坪镇的农业种植和牧场风光是乡村旅游中重要的乡土景观。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进一步巩固“全州特色农业乡镇”的地位。千里牧场、千亩茶园、油菜田、黄金梨园、烤烟种植等与茶文化走廊一起构成了颇具规模的生态农业景观。
3.3 项目规划的目标定位 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以下要求:①开发区域旅游资源;②突出民族文化特色;③打造民族旅游产业;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4项要求,规划从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和文化解读等方面构建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的定位系统。
其中,总体定位是“白杨坪休闲农业体验园—灯戏茶乡—恩施后花园—鄂西文化聚宝盆”。在形象定位方面,从山形地貌和人文白杨的综合特点出发,提出整体形象是“天蕴山居,茶乐白杨”;另外还有从自然角度、特产角度、文化角度、民俗角度的具体定位。文化解读将其内涵提炼为“千年露茶韵,一品灯戏乡”,可书写于灯戏茶韵体验园入口牌坊,通过诗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3.4 总体规划结构 根据白杨坪镇的空间布局及资源状况,旅游规划提出“一心一环两廊两渡”的总体规划结构。“一心”指白杨坪游客集散中心,以白杨坪集镇为核心,引领白杨乡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一环”指白杨坪镇核心旅游内环,由G318和G209以及周边公路围合而成。以环串联辐射,可以连接镇域内的众多景点。以环向外延伸,可以与建始、太阳河乡梭布垭等外围景区连通。“两廊”指G209和G318生态廊道。两廊规划是基于白杨坪镇同时处于“318”和梭布垭两大恩施旅游生态走廊的优势。“两渡”指麂子渡旅游区和南里渡旅游区。两渡为已建和在建的旅游区域,将其融入到规划结构中,形成整体连接网络,达到项目建设的有效利用。
白杨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还包括重点项目分区规划、文化项目规划及主要节点建设等内容。整个规划安排旨在根据划定的建设范围,进行适宜规划和最小限度设计。重点项目规划在已建旅游区的基础上主要增加白杨坪民俗街、民族广场等集镇景观,硝洞湾天生桥、响板溪水库等自然风光以及灯戏茶韵体验园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景区。其中,灯戏茶韵体验园的规划指导相应节点建设,在茶文化走廊已有求雨台、展羽阁、茶赋等景观设施的基础上只做了点睛(设立体验园入口牌坊)、强化(增建制茶作坊、茶亭等建筑小品)和整合(连接文化街、茶厂)等设计。文化项目结合白杨坪“灯戏茶乡”的特征规划灯戏艺术节、玉露茶文化艺术节等节事、节庆活动,以此加强文化交流、产业合作以及旅游品牌宣传。
4 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与乡土景观的融合途径
4.1 规划过程寻求学科交叉、多方合作的方式 首先是充分调研。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在调研人员结构、调研频次以及调研内容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点。具有景观规划、民族學、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实地,与真实的乡土景观相接触,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取经。调研期间,有与镇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正式座谈,也有跋山涉水、走遍乡野的拍照、摄像记录,与民众、非遗传承人及社会精英等交谈的田野调查。
其次是思想碰撞。对收集到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提炼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课题组成员多次集中就规划思想、目标定位等内容进行讨论;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方案进行自我审视,修改调整,甚至对某些节点方案进行全盘重做。
最后是多次汇报,听取意见。请白杨坪镇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成果汇报,就规划稿提出意见和建议。
4.2 规划方法遵循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自然法则 在以山地为主的湖北民族地区,力求避免城市化的思维和技术方法,尊重乡土景观的形貌和文化内涵,既创造现代生活也凸显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白杨坪镇旅游规划在空间结构上主要借助镇域内原有的G209和G318两条国道,向内形成旅游内环,向外延伸与其他景区相联系。旅游内环尊重民族乡村栖居景观的自然性,道路规划依山就势,尺度适宜;功能片区嵌入社区生活生产空间,以避免空间的同质性和单一用途。游客集散中心等大体量服务设施结合民族新镇建设,规划布置在白杨坪集镇。以民族乡村特色为主,集镇供给服务功能为辅,“量体裁衣、随形赋彩”的规划方法使白杨坪旅游发展规划具有显山露水、自然融合的整体特征。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力求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好一方水土,亦能提高旅游竞争力。
4.3 规划内容尊重传统且不失现代生活体验
4.3.1 对自然生态的考量。尊重传统源于人对历史的回味、对原生态的审美,也源于人亲近自然的天性。对自然景观游览的勾勒,规划主要体现在引导游客体味山地风景和白杨坪原生态走廊。旅游路线及节点充分与乡土景观相结合,在保护传统景观的基础上让景观“进化”。游客可以穿梭于空气清新的山地里,游走在成陇的茶园里,居住于居民的宅院里。提供便捷的路线,让人们在自然的人居环境中徜徉,是对居民和游客的尊重和关照,也能使景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4.3.2 对山居人文的构建。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将民族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抓住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地方文化,逐步开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节庆、赛事以及建设摄影基地等方式让人们知晓白杨坪,继而吸引人们来到当地。食养山居、土家茶园“农家乐”、灯戏观演等文化休闲方式让白杨乡村休闲与民族风情以及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能逐步催生出山居创意生活。
4.3.3 对乡村休闲的规划。根据白杨坪镇已有的农业布局,规划了休闲农业特色游。在此,规划借鉴了成都三圣乡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三圣乡发展旅游,第一阶段就是因地制宜,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 “五朵金花”[7]。白杨坪镇在恩施与三圣乡在成都的地理区位相似,可以就近吸纳恩施城区及周边县市的游客。白杨坪镇在现有乡土资源的基础上规划旅游线路,可以发展出与成都“农家乐”相似但又有自身特色的山地型城郊休闲和生态文化旅游。
在对白杨坪镇旅游进行憧憬勾勒的同时,也深知乡镇发展旅游的艰难。乡镇旅游发展需要战略指导,同时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旅游节点建设。恩施市白杨坪镇旅游发展规划是多次深入湖北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探访的结果,在规划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尝试将景观定位与文化再生、传统风貌与现代美好生活向往结合起来进行乡土景观的延续、恢复和再造[8]。因此,如果每一次深入实地进行的旅游规划实践都饱含了发展规划与乡土景观如何融合的探究过程,那么,民族乡镇的旅游景观也必定饱含着民族味和乡土情。
参考文献
[1] 陈义勇,俞孔坚.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J].人文地理,2013(1):155-160.
[2] 王乐君,王南希,李雄.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特点及有机更新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79-182.
[3] 李秀霞.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的艺术化提炼与应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8):63-66.
[4] 李瑞,吴殿廷,殷红梅.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3.
[5] 谭志松.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民族教育为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6] 李桂媛,余菲菲.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中国“达沃斯”野三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6.
[7] 鐘宏武,刘世庆,李杨俊,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