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历史和复原设计
2018-05-14刘喆马国乾霍阅尧
刘喆 马国乾 霍阅尧
摘要:历史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历史建筑一旦被摧毁,便无法完全复原。保护我们的历史建筑,留住我们的文化记忆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中国北方地区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长春市历史建筑为主要典型,探索历史建筑复原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中国北方;历史建筑;保护;复原;长春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5-003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截止2016年末,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4%。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幢幢历史建筑正在倒塌,无数古村落面临破败。历史建筑归于历史文物范畴,在历史的进程中其面临诸多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因素,因此保护与复原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北方古建筑保护背景与保护意义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建筑国宝单位共有236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6处,古建筑总拆毁数量为143。其中山西省古建筑数量最多,共有452处国保单位,7处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拆毁数量6个占到古建筑数量的1.3%。天津市古建筑数量最少,占28处国保单位与4处历史名镇,古建筑拆毁数量3个占到古建筑数量的10%。拆毁比例最多的省份是内蒙古,共有133处国保单位与2处历史名镇,共拆除60所历史建筑占到其古建筑总数45%。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古建筑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但因实施力度有限仍有不少数量的古建筑E经遭到破坏。
历史建筑是延续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历史建筑是保存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手段。作为世界上唯一个没有 中断历史文化延续的国家,除了一直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字外中国古建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筑的客观、持续与传承性直接影响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文化孵育了民族特有的气质与智慧,时刻影响着民族前进的方向。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建筑本身,保护中华民族符号,是传承历史智慧探索未来的生活的必经之道。
2 长春地区历史建筑遗址现状
经过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大规模文物普查,长春市及所辖县(市)已发现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址560处。其中,有19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8处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管理、利用好这些文物,长春市不仅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还下达了一系列政令文件。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也愈加艰难。从全国来看,这几年城市的开发区兴建热、房地产热等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破坏文物狂潮。面临这股风潮,长春市也未能幸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市政府已被迫撤销了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有34处文物失去了原有价值,只好取消文物资格。这其中包括伪满时期的日本驻新京总领事馆(省政协)、日满军人会(省公安厅)、三中井洋行(长春百货大楼)、长春县衙、意大利驻伪满公使馆(省政府房产处)等一批文物旧址。
3 长春地区历史建筑损毀原因
3.1 政策的不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无作为
由于宣传不到位,相关法律意识的欠缺导致重建设、轻文物保护,大量的历史建筑在拆建的过程中遭到破坏,逐渐形成了先拆后奏的社会风气,严重者至始至终不向政府请示、报告其对文物建筑的损毁结果。另一方面,相关法律规定形同虚设,一些单位不顾规定任意改造文物建筑改变其原貌与结构,失去其文化价值。
3.2 以“消灭国耻”为由进行拆除
作为当时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留下了一大批历史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我国最有力的罪证,是历史的遗迹。但同时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分历史建筑是中国的屈辱,应该销毁。使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的机关,就曾给长春市政府领导写信,反映老干部们一看到这座大庙就来气,坚决要求炸掉的诉求。
3.3 互相推責,无主动保护意识作为文物建筑的使用单位不履行对文物建筑修缮与养护责任,互相推诿,造成文物建筑年久失修,日渐破落。有些文物保护单位懒散不作为,致很多文物保护项目一直无法落实或无期限推迟。
3.4 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
目前,长春市现存的560处文物建筑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损毁、破坏。长春市的所有伪满时期的建筑基本都已经被一些单位占用,比如:伪满文教部现为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的教学楼;伪满交通部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卫生系教学楼;伪满军事部现为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伪满兴农部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伪满司法部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院部。
4 新技术条件下的历史建筑复原模式设计
传统的建筑修复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要求,往往使历史建筑陷入保护与开发相互对立的困境。现今,以BIM和VR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建筑的复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模式。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物的各项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立体结构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技术对历史建筑的复原非常有帮助,具体在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施工模拟、进度控制等不同周期阶段都能大大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不仅如此,BIM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到历史建筑物的后期维护。在这方面,BIM不是传统的直接修复,而是通过采集历史建筑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空间数据信息的复原,为历史建筑的虚拟复原和商业开发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新路径。VR (virtue reality)全称虚拟现实,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VR技术日臻成熟,众多行业巨头已经研发出性能良好的VR头显,也实现了商业推广,包括在博物馆展览方面都颇有成效,未来还将实现人们在家就能实现如同置身博物馆,漫步画展前等观展体验,清晰地看到博物馆陈列的文物。
我们研究团队目前创作的BIM+VR的全新构想将会提供更细致、更真实的场景体验效果。VR技术可以对BIM技术构建的建筑模型的表皮进行渲染,使人在场景体验上更加真实,而BIM技术也能发挥所长,对虚拟场景的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和采集,因此,BIM+VR的颠覆性技术集二者所长,完全能够应用到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更能够对各种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数据采集和虚拟复原,实现全方位的人机交互体验,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历史建筑虚拟却真实的场景中,还可以掌握历史建筑的各项数据信息,这对工程建设也十分有利。因此,我们利用BIM和VR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商业开发提供了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我们研究团队的BIM+VR的全新构想已经初见成果。首先,我们团队能够通过激光扫描仪,对现有的古建筑残缺部分进行扫描,利用BIM三维建模的方式建立建筑模型,再翻成相应的VR模型。VR技术能够提供完全漫游的虚拟空间,负责修复的工匠可以根据VR三维模型完成修复工作。其次,对于只存有遗址的历史建筑,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恢复建筑的二维图纸。根据二维图纸建立BIM三维模型,再翻成相应的VR三维模型。建立的模型我们能在数据库中永久储存,便于以后的修复工作。同时我们建立的VR虚拟复原场景,能够参观浏览,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建筑原貌。
我们能够较熟练地使用BIM的相关软件,利用采集的建筑数据信息构建出BIM模型。最后,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利用VR技术建立历史建筑复原的虚拟现实体验馆(即样板间)。在VR样板间内,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历史建筑本来的场景,能够充分调度参观者的各种感官体验。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商业开发积极性,更能长久的保护历史建筑的原始性,因为这种保护与开发模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大大降低资金成本,节约不必要浪费。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条件,并且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焕发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我们团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更有信心完成我们的目标。
5 新技术条件下的历史建筑复原成功案例分析
敦煌莫高窟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来大量的历史文物,如珍贵的古代壁画、佛像和经卷,但因历史客观原因许多文物流失海外,导致研究团队常常去海外研究敦煌歷史的尴尬境地,而遗留下来的文物也遭自然与人为破坏,同时现存落后的的保护修复技术效果不理想加大了文物折损进度。而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加其极高文物研究价值不仅影响了无数画家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极高关注度,其中以张大干为代表创敦煌画派的先河。
继成功申遗以来更加扩大了莫高窟社会关注的,同时带来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据统计2012年莫高窟游客数量突破80万,七月至十—黄金周日均游客数量达到了7000人,而10.3当日游客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1万人次。
对于高负荷的旅游数量敦煌研究院在201 4年,运用VR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创建了数字展示中心分流了游客数量。在运用新技术前莫高窟可承载的参观人数为3000人/日,可参观洞窑8座,可参观时间120分,运用新技术后每日可承载游客数量达到了6000人次,可参观洞窑增加至15座(包括4座特窑),可参观时间增至150分钟,新技术不仅减轻莫高窟游客压力同时增强了游客观景体验,使游客更全面的了解奠高窟历史与文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敦煌的历史。今天莫高窟VR平台下的数字画展已经从国内走向了全世界,服务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到敦煌的文化魅力,这即是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所在,传承文化铭记历史,让历史文化深入到生活中去,让优秀文化滋养更多优秀的人,让人类总结历史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6结语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城市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建筑一旦被损毁,承载着的诸多文化历史也随之被破坏消失,保护修复好历史建筑才能留住我们的文化根基,让历史永存,让历史为人所用,更好的发展前行的道路。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S11054);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CSKT2017ZX-0046)。
参考文献
[1]沈洁,张阳.古建筑复原动画现状解析——以徽州黟县屏山村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162-164.
[2]何岩,董薇.古建筑复原动画的现实存在意义[D].长春:长春建筑学院,2017:1-2.
[3]杨俊梅.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思考[N].山西新闻网一发展导报,2013-09-27.
[4]百度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