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校文化之根 传承责任育人之魂
2018-05-14唐国建
唐国建
缘起:为什么要去探寻学校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丽的文化珍宝: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瑰宝,也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桥梁和纽带,需要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扬。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用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进其发展的精神内核。建设有特色、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
基于以上认识,加之丁所小学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探寻学校文化之根,传承文化育人之魂,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行动:我们探寻到怎样的学校文化
2017年11月6日,我与学校两位主任到如皋市档案馆,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档案——《如皋县教育状况》,该书由县知事公署于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编印,我们粗略查阅,并拍摄了部分与丁所小学相关的图片资料。
(随感:丁所在解放前隶属如皋县,民国五年是公历1916年,距今已有101年,可谓历史悠久,档案中文字以铅印繁体字为主,排版也是竖式,从右往左编排,内容有:学校现状统计表、视察报告、职员状况、教育工作会议、捐资办学、县运动会、各学区管理者照片等等,我们看到的只是复印件,原件由博物馆珍藏,不对外借阅。我们充分感受到民國时期政府对教育相当重视,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些内容个人觉得对当今教育也很有研究价值。)
该资料第11页记载:
李堡市立第三初等小学校(现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
李校长以亲戚之丧,已假辍四日,学生到校者仅随意温习而已,但校中功课未便久旷,嗣后宜加意认真,勿得任意休业。
(随感:当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很少,师资力量相对紧缺,校长兼教员,有事请假,学生只能随意自习,这样的平常小事《县教育状况》都有记载,而且提出整改意见,在通讯不发达的当时,可以想象出:教育工作者很守规矩,管理者也很严格。)
第21页记载表格显示:李堡市是如皋第六学区(说明:学务委员仲翰芳,相当于辖区教育管理者),学区内共有学校11所:第一国民学校在李堡、第二国民学校在西场,第三国民学校在丁家所(丁所旧称)……第三国民学校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 (即公历1906年08月),1916年12编印如皋县教育状况时,李颐昌(民国二年二月进校,如皋师范学校补习科毕业)任校长,职教员数共4人(校长月收入12个银元、其他人分别是:10、10、8个银元,具体情况见P40职员情况表),3个年级(时称学级数),125名学生(时称生徒数),历届毕业生数14人,本年预算支出银元数852个,生均经费6.81个。
(随感:当时的师生比是1:31,我校现在是1:19,对比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从事教育的师资配备比当时要松,至于工资收入和生均经费如何比较,这个要由做经济学的人专门研究,我们无法比较。)
《如皋县教育状况》中有个专题是视察报告,报告的时间段是民国四年八月起至民国五年七月止(即公元1915年8月—1916年8月),视察报告第34页记载:
第六学区
李堡市
该区现有区立国民学校十所,县立高等小学一所,儿童共五百五十一人,比较去年增设学校三所,共增学生一百四十五人,尚见认真进行各校办理情形,以第三校为最有进步,颇能得地方信仰,第二校亦见整齐,第一第四第五第七等校办理尚不懈怠,学生亦日有起色,第八第九第十,三校均系新设,以第八校校舍为不完善,内部亦少规划,应加整顿,余二校布置尚可,悉心办理,将来学生可期发达。各校教员不合资格者尚多……
(随感:这段内容总结了该区学校数、学生数、各校的办学概况、师资情况、捐资办学情况,下划线处特别表扬了第三校,可以看出,之所以丁所是当时李堡市办得最好的学校,社会满意度高,是因为当时的办学者除了是师范专业外,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分校总结的视察报告中,对区立第三国民学校是这样描述的:
是校学生逐渐增多,颇有发达之象,成绩可观,规则整肃,表簿教案亦颇明晰,足见平日办理认真。视察时:学生72人(这是民国四年即公历1915年时的学生数,民国五年已有125人),实到学生60人,天虽阴雨,欠席者尚不甚多,亦见训管有法。李校长课国文,发问明切,生徒极易领会,李教员课算术,教法尚合,讲解亦明白,惟练习题目有欠妥处,宜加意研究,毋粗心遗误。
(随感:这几句文字言简意赅,验证了之前第六学区办学总体状况中对丁家所学校办得好的描述,报告中也有关于李堡第一国民学校和西场第二国民学校的描述,他们的规模都不及第三学校,报告认为丁家所学校学生数最多,管理严谨认真,而且对两堂课的优劣进行了具体评价。虽然当时交通不便,但教育管理者能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并对学校办学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值得当今学习。)
《如皋县教育状况》第六学区李堡市第三国民学校职员情况表,第40页记载:(为方面阅读,表的格式我改成了现在的板式)
(随感:四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师范学校毕业,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均是一人兼教多门学科,每周课时数比现在也多得多,他们取得的办学业绩,得到当时县知事公署的认可,他们为丁所这方土地培养了许多人才,虽然暂时无法考证,但我们坚信这是真的,作为后继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他们作出的贡献应该敬仰。)
《如皋县教育状况》第127页,第六学区学务委员仲翰芳关于第三国民学校视察报告(这份报告是表格式的)记载:
学生成绩比较一栏:国算可观,四年生书法发达均齐。
备注一栏有两段文字:是校校长李颐昌忍耐平和,对内能整理,对外能联络,可望日起有功。
新添织平巾课,于每日课毕及星期,由教员李宣教授,男女已有数人善织。
(随感:1.丁家所学校教学质量优秀,特别是国文和算术,四年级学生的书法也很突出;2.校长宽容大度,有仁爱平和之心,业务能力强,是后辈学习的标杆;3.海安勾针衣闻名世界,曾被外商誉为“东方珍品”,海安也因此享有“钩衣之乡”“编织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丁所的民间编织,起步早,现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可以说,第三国民学校开拓了社团教育的先河,技能教育的先例,学校教育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功不可没。)
大半天的史料查询,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学校的办学历史悠久,史料可证,距今已有111年;学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学校的管理水平一流,是海安东部的头牌学校;学校的教学成绩突出,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度。先人创造了如此骄人的教育业绩,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们勤于教学,精于管理;他们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他们责任引领,勇于担当……
展望:我们如何传承和重塑学校文化
作为今天的丁小人,我们将沿袭学校百年之文脉,探寻责任育人之内涵,拓展特色文化之外延,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农村,开拓进取,创办一所人民满意、師生幸福的新型现代化农村小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秉承原理念
“责任育人 共同发展”是丁所小学的办学理念,坚持“责任教育”的办学特色,我们的目标任务:“责任引领,成就幸福人生”。 学校已形成以“‘责任教育实验课题为抓手,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办学特色。坚持以“责任”为校魂,精心铸就丁所小学教育品牌,锤炼“志存高远、团结拼搏、与时俱进、责任至上”的丁小精神。
重塑新校训
我们寻根历史文化,结合学校特色,将原校训“珍惜每一天,走好每一步”修改成“尚德 明责 笃学 乾行”。
“尚德”,语出《论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尚德”意为崇尚德行。“尚德”放在校训之首,寓意学校重视“立德树人”。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有道德、品行,就会有人格魅力,就会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能够成为一个核心、一个整体。“尚德”体现了学校积极的人文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旨在激励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教育重任。
“明责”,即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明责”,凸显了学校“责任育人 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农村小学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为己责,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责任,还必须担当起保护学生的社会责任。作为淳朴善良、天真无邪的农村孩子,也需要“明责”,“明责”乃做人做事之内核,勇于承担责任乃为人之风范,崇尚实干乃做事之准则;其次,“明责”表现和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追求。
“笃学”,语出《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学”意为心无旁鹜,专心好学,寓意学生勤奋学习,知行合一,努力成为素质优良、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博大而精深,是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笃学”,才能增长见闻,涵养学识。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遵循新时代小学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
“乾行”,取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是遵循规律,强调责任担当,奋发有为;“行”是注重执行有力,敏行高效。寓意是鞭策丁小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追求卓越,再创佳绩。
构建新校风
“和谐创新” 是原来的校风,现在看来,总觉得缺点什么,不够全面,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重新构建“同心 共擎 和谐 争先”的新校风。
“同心”指要贯彻“同心”思想,推动“同心”实践,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要同心同德,共同进步;教师对学生要严管厚爱,学校要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共擎”指努力打造责任课堂,营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让特色文化扮靓校园,激发育人的价值追求,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和谐”指构建和谐校园,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营造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争先”指秉承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践行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争创新优势。
从现在起,我们以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责任教育的研究》为龙头,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凸显以“责任”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营造浓厚的“以人为本,责任育人;和谐发展,教学相长”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自觉、愉悦地参与到以“责任”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在享受幸福童年的同时,逐步树立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责任情感,形成责任品格,更好地履行其在年段范围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三方面的责任。
看今朝,丁所小学,责任引领;望未来,一路同行,幸福有你!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