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心灵的情感抵达:“网络风波”衍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2018-05-14华震艳
华震艳
引子: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学毕业复习迎考阶段,某班长小X公然在网络上自己的QQ空间里发表说说鄙视自己的班主任,引来一群学生的围观,其中不乏点赞者及跟帖者,却没有一个学生站出来维护自己的老师,后来只有一个平常很内向的学生偷偷截图传于班主任。事情的导火索竟是一节阳光活动课,一向自认为师生关系融洽的班主任故意与学生开起玩笑,让他们说服自己带他们下楼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N理由。可心高气傲的班长小X当真了,非要独孤英雄似的站在班主任的对立场,当面厉声责难,刹那间,师生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班级气氛变得格外僵硬。这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当她面对小X的鲁莽顶撞气愤之余依然能顾及她作为班长的面子只是对她进行适度的批评教育,并向大家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作了解释也化解了尴尬。她认为小X只是一时冲动才会有所失态,刚才的剑拔弩张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带着学生快乐地阳光活动去了。谁知,小X却并没释怀,一回家就上网发泄自己对班主任的种种不满,得到部分同学支持后心理极为满足。事后,班主任很理智地对这一起网络事件做了严肃的处理,也通过谈话教育了解到了小X以及她的拥护者的真实心理。班长小X一直以来虽备受宠爱但偶尔遭受批评之后对班主任一些看似民主却又专制的做法颇有意见,“新仇旧怨”才会挑战班主任的权威,而一群点赞者除了是习惯性动作加上对班长的溜须拍马之外便也真的是对老师感情的淡漠,因为他们觉得班主任永远只是关注那些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思考:教育的诸多问题
这则案例引发的思考有很多,首先学生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偏离,他们甚至连起码的“尊师重教”的观念都模糊了,德育教育出现了问题;其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已经产生独立意识,他们本就变得叛逆,喜欢与老师保持对立面,需要适时引导;再有,学校对网络教育的缺失,随着网络的普及,更要重视学生文明上网的教育以及公众平台上如何发表言论的指导。然而,在我觉得上述案例中更多反映出的则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问题。班主任自认为与学生关系融洽,而事实上又是怎样的呢?班长小X敢于公然挑战,一方面班主任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应有的威严尽失难道不是自己平常的纵容造成的吗?没有学生愿意挺身而出维护班主任的尊严,有的视而不见有的甚至加入点赞行列,如此冷漠无情现象难道师生关系没出现严重问题吗?
衍生: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前苏联“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冲击下,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生命存在:不能忘却的一个核心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互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
价值认同:不能遗弃的两项基本原则
遵循理解原则。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处理问题上总是有非常大的差异,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教师教育方式的理解更是有偏差。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与沟通造成的。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其实就是指师生双方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达到相互体谅,彼此信任,从而感情变得更为亲密。如案例中,在班长小X当众发难时,班主任进行了换位思考,她理解小X也许是类似于“为民请命”,一时激动言语上有所冒犯,顾及她的颜面并没有严厉批评免得伤其自尊。然引发的网络事件这也是积怨已久造成的,学生们表现又如此冷漠,说明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她的做法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或者是学生都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彼此之间确实缺少理解与沟通。相互理解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建立师生情感的基础,只有遵循理解的原则,才可以消除隔阂,避免不愉快的发生,这不仅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达到教育的满意效果。
坚持尊重原则。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教师不尊重、不爱护学生,便一定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但反过来,作为学生对教师应该有起码的尊重,即便你对其教育方式存有意见,因为“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还是需要继承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言行,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案例中虽没有讲明班主任得知此事之后对学生的态度,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她对这一起网络事件处理时还是秉持着对学生尊重与爱护的原则。而学生历经此事也会深受教育,对尊重他人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更要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精神世界以及独立人格,当教师真正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可才能赢取他们的喜爱与尊重。彼此尊重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坚持尊重的原则,师生之间才能更有效地沟通,情感才能升温。
情感交融:不能丢失的三大有效策略
先“信其道”再“亲其师”。“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古训源自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大意是说: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说明师生關系和谐的重要性,但我更愿意学生先“信其道”再“亲其师”,也就是说当教师有足够的说服力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亲近你,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当你要求学生遵守班级班规,那么你同样也要遵守,上课铃声响必须是站在讲台前;当你教育学生要讲卫生,那么看见地面上有纸屑就该主动弯腰捡起;当你告诉学生要懂得文明礼仪,那么你也不能用任何不文明的言语去责骂学生。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表率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也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会更亲近更信赖你,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以己之身,及人之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再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尊重换取尊重,以真诚换取真诚,以信任换取信任。要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底线。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是掌握主动权的,应该放下身段,更多地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尤其面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时,更要懂得善待。案例中,班长小X当众顶撞冒犯班主任还在网络上攻击,这是她犯下的一个很大的错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冲动,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又临近毕业,冒犯教师的现象其实常有发生,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冷静处理,转换一下教育角度,来个寻根探底,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或许也是情有可原的。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以确保自己胸怀宽广。” 学生可以不好,但老师不能不善,而老师的善待,学生自当在清醒过后会有所悔悟并改正,师生关系也就能得到尽快修复。此外,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如果教师只凭自己的喜好去要求、限制学生,那定会引发师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学生的个性表现,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在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尊重、赏识、保护和张扬其个性,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如个性倔强的学生,教师就得运用巧妙的教育艺术以柔克刚,在教育过程中,抓住良好的时机,利用有效的手段,让其心悦诚服,师生心理相容也就增进了彼此的情感。
“距离效应”产生美感。美学界有这样一个概念——距离效应,说的是要观察和认识某种事物,有一个最佳的距离。由此联想到,师生交往中也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策略。师生距离过远,导致心灵隔膜,师生间情感漠然,如上述案例中部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师生距离过近,导致角色偏离,师生间没大没小,如班长小X已然不把班主任放在了眼里。这些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师生距离,追寻育人境界。
首先,必须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老师相对于学生具有一种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权威。上课无笑意,习惯于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照本宣科,师生缺少互动;课余时间很少走近学生,没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缺乏沟通。这些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格格不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方式其实有很多,也是因人而异的。言语上的关心与问候,课堂中关注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友好,从而从心里接纳并喜欢上老师。对于一些外向型的学生,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一起海阔天空,一起谈笑风生。而对于一些内向型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笔尖传递真情,借助网络达到沟通。我班有一本“心灵对话簿”,小小的对话簿,记下了师生间相处、交往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我班有班级博客,有班级群,常有一些学生写博客倾吐心声,那我就跟帖,也有一些学生会与我私聊,那我就一一回复,不知不觉中,我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了。
其次,拉近距离不等于“零距离”。 所谓物极必反,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与学生过度亲密的接触,既让他们产生压迫感,使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犯,而且容易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同时,当老师对学生溺爱有余而管教不足,学生对老师就会不敬不畏,一味追求“亲密无间”必然导致师生角色偏离正常轨道。记得刚工作那会,出于对学生与工作的热爱,我想尽最大的努力与学生搞好关系。除了上课,其余时间我也和学生待在一起,聊相同的兴趣爱好,谈共同的偶像明星……频繁的接触让我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急剧升温。慢慢地,我完全与学生“打成一片”,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可同时我发现已经模糊了为人师者的角色界定,学生对我的亲切多于尊敬,在他们面前我毫无威慑感,课堂纪律把控不住了,班级管理更是一团糟。显然,师生的“零距离”接触不仅损伤了学生心中固有的“向师崇拜”,更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距离产生美,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距离适度,在师生交往中,让学生感到既可亲又可敬,以利于创造最佳的育人效果。《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二十六条》中的第17条这样写道:“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記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美好的距离”。
(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