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步伐 开展精品德育
2018-05-14单哲波
单哲波
但丁曾说:“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明确“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小学阶段切实加强孩子的德育,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文明精神的发展打好基础,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而努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普及,如今的学生视野开阔,学生不再是以前只读一本教材,只崇拜自己老师的学生了,他们同样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各种信息。这的确是一好事,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就好比是一扇窗户,打开了,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扑面而来,但同时也有蚊子、苍蝇和垃圾堆扑面而来,这些都对我们的传统伦理文化、传统道德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今社会上的一些习气已经开始波及到校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量。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高,心智还没有成熟,对于一些是非问题往往很难把握。怎样才能守住学生心灵的那方净土,如何才能守住校园的这方净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削弱外来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干扰,我们认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极具挑战的一个课题。学校教育就应当在这个时候接受这项挑战,为我们学生心灵的净土筑起一道坚硬的“防火墙”。
行动与方法
现在的“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总有“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感觉,那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使我们的校园、社会达到一个天和、地和、人和的大好局面呢?
以理念为先导,落实德育
首先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一定要牢因树立“德育为先”的思想,确立“先成人,再成材”的理念。德育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居于首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和导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随着当前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思想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很难改掉部分学校按分数排队的规律,既而终究没有改掉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造成的严重灾害之一就是削弱甚至抹杀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们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出几个高分,考上几个大学生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分数上,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至少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首先都能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育人当然是学校的首要工作。育什么样的人更是学校校长应该时刻挂在心上的问题。都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再优秀的学生,成绩再高,如果品德不端,也可能走入犯罪的深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渣滓。马加爵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全社会都应该思考和检讨这个问题!但在解析这个事件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归咎于一个人!事出有因,事必有因!每个人都应该汲取这个教训!
以制度为保障,创新德育
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机制下,虽然非班主任教师也承担德育工作责任,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机制,使这一责任成为一句空话,以至于许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之外不再与学生发生联系,导致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本职脱节,从而出现了许多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这些教师由于缺乏具体的育人实践,他们巨大的教育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因此探索新型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根据本校实际,我校正努力创建“处处为育人之地,时时为育人之时,师师为育人之人”的管理模式,即从时间德育到空间德育,继而形成全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管理模式。为此学校建立和完善各项德育常规制度,包括班主任每两周一次例会制度、每周一次升国旗仪式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考评制度、学生综合考核制度等等,确保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同时根据“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在认真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同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德育的渗透。
以课题为引领,深化德育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科教学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学科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口号化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学科德育形式简单,更多流于形式。学校德育中,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格局远未形成,各部门、各学科德育呈现单兵作战之势,德育效果有待提高;德育重形式,不重结果、过程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变。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构成了未来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难题,全新的课题由此也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唯有将这些问题细化分解,一一引入学校教育的第一线,让德育的研究真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
我校深知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重要性,2003年便确立了“科研兴校 诚信立人”的办学理念,“农村诚信教育的行动研究”便是我校03年开始着力研究的一项德育课题,是我校坚持养成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也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德育,即以德育科研为先导,努力促进德育工作。通过每学年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隔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等形成深化德育的课题研究。通过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努力推进和谐校园的创建。
以活动为载体,践行德育
一次生動的活动胜过一千句空洞的说教。因此,我校坚持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与实践、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人情味、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我校长期开展的“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从节约一张纸开始,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为学校的“爱心超市”存上一笔笔“爱心基金”,为贫困学生献上一片爱心,同时培养同学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这几百元钱,更多的是一份喜悦,一片爱心。再比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埤城中心小学‘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以校园礼仪、课堂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青少年社交礼仪为主要内容,坚持抓宣传教育与抓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各班通过宣传发动、调查研究、申报监督、演讲评比等一系列小型、有趣的活动,评选出十佳文明礼仪之星,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全体同学向标兵学习,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文明礼仪扎根于学生的心间。
以三结合为手段,拓展德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教育却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大家应当共同关注,携手共建。
(1)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
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也给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
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五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致使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五无”:无情、无能、无望、无奈、无责任感。
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家长必须要时刻关注当前的教育形势,关注自己孩子物质、精神上的需求,必须明确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而作为学校则更有责任帮助家长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现代父母,拥有现代家教,让我们的家长都能够掌握有效的家教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定时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及时地向家长输送教育信息,介绍切实可行的家教方法,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一条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校和家长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我们每个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培训,都能掌握育人知识,不但可以提高社会的育人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公民的科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这样我们的民族就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我们的民族就是不可战胜的。
(2)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的影响可以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帮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造成坏的影响,误导我们的孩子走入歧途。
因此,一方面全社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共同抵制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整洁的社会环境。胡锦涛同志曾进一步指出,全社会应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另一方面应当充分挖掘社会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例如,我校积极创建校外德育基地、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谊,并有计划安排相关的参观、体验、实践等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的空间,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是个体对德育影响的不断感受、积淀,进而重组经验,生成新的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德育、生命德育、人本德育等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更要关注细节。我们德育工作者本来就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我们要学习庄子说“道”,将德育具体化、细节化。事实上,关注每一处细节,巧妙调节,就能让问题解决在细微处,做到防微杜渐;关注每一处细节,就能于无痕处见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注每一处细节,依托细节,巧妙设计活动,就能引发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的自主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在细节中溶化;才能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溶化了的教育中发生“核聚变”——唤醒生命自身成长的自觉性;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让每个学生在生命的旅途中浇灌出“一路花香”!
(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