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扶贫发展问题浅析
2018-05-14张文彬
张文彬
[摘 要]西藏作为我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但西藏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对其存在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劣势分析,发现西藏发展旅游业优势大于劣势,认为通过实行旅游扶贫是西藏贫困地区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西藏;旅游资源;旅游扶贫;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西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高,是我国较落后、较贫困地区。然而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采取开发旅游资源的方式,以实现真正的扶贫为目标,起到扶贫的效果。在西藏实现旅游扶贫,也就是西藏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依靠旅游增收带动西藏的经济发展,依靠旅游收益帮助西藏尽快脱贫。
西藏实行精准扶贫工作最有效方式就是大力发展该地区的旅游业。西藏旅游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以旅游业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西藏旅游扶贫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西藏旅游热的兴起,西藏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牧民积极主动参与旅游开发,将极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二者相互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对农牧民吸引力弱,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观念不强。
现阶段,西藏实行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包括开发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企业等方面。就西藏的旅游扶贫形式来说,开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高原农牧业旅游、科考登山旅游、西藏宗教旅游、高原生态旅游、藏民民俗风情旅游等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部分,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也可成为西藏发展旅游扶贫的重要形式。西藏的主要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其他国家及地区、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合作,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探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构建以拉萨为中心,连接六个地区、五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打造茶马古道旅游绝品,以及川滇藏三省区联合开发、共同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随着这些大规模区域旅游合作项目的积极推进,必将为西藏旅游扶贫战略提供更广阔的实施平台和发展前景。
1 西藏旅游扶贫的优劣势分析
客观地说,西藏发展第一产业的自然环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应逐步扩大第二产业比重,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精准扶贫及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第一产业而言,除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外,应使其更好地与旅游业相结合,更多地开拓出为旅游业服务的产品。
1.1 优势分析
1.1.1 自然旅游资源优势
西藏各产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尤其是旅游业,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许多天然原始的旅游资源,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级”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河,在其上游的新月形沙丘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风沙地貌;西藏的拉萨市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大的城市,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最宏伟的宫殿;同时西藏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中国最大的林区,植物种类达到5000多种,有许多世界稀有的动物品种,如藏羚羊、野牦牛等,这些世界之最、中国之最,都为西藏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能性。
1.1.2 人文旅游资源优势
西藏作为藏族人民聚居地,其人文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具有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吸引着国内外各地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宗教信徒及大批朝圣者;有距今大约4700多年的卡若文化遗址,它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产;有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园林建筑——罗布林卡;有著名的西藏壁画和唐卡,它们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同时还有著名的藏族传统工艺手艺、工艺品及藏族民俗风情等。以上这些人文旅游资源都可作为旅游产品进行保护、开发,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1.2 劣势分析
西藏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2.1 气候因素。西藏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对游客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这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客源市场;同时,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也使部分旅游景点、部分旅游项目的季节性较明显,因此,气候因素制约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1.2.2 人为因素。旅游产业管理人员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规划,致使西藏旅游产业的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产品不具特色,旅游项目还处于较低层次,旅游产业整体上运行效率较低。
1.2.3 基础设施因素。西藏的旅游基础设施很不完善,食宿接待条件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宾馆的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和功能不高,夏季旅游高峰期时,饭店、客房供不应求。
通过对西藏旅游扶贫的优劣分析,可看出其优势大于劣势。其优势是独特的、长远的、不可替代的,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自然方面;其劣势是相对的、暂时的,更多地体现在人为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西藏旅游业所呈现出的优势将不断扩大。
2 西藏旅游扶贫对策建议
2.1 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西藏实现旅游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要做好西藏旅游扶贫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政策的支持,整合资源、统筹资金、人才等资源安排,统一调配,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应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吸纳企业投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农牧民应充分参与其中,构建“政府+企业+农牧民”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2.2 鼓励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是当地农牧民,因此,要实现西藏旅游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就要加强对农牧民造血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农牧民各种技能的培训,帮助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牧民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引导农牧民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另一方面要发挥能人带动作用,优先雇用贫困农牧民,增加贫困农牧民的就业机会,引导农牧民共同致富。2.3 完善旅游扶贫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加大对民族风俗、民俗节日和宗教文化资源项目的开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文化、环境等优势,抓住组团式援藏的契机,引进援藏省份资金、理念、人才等因素,全面开发民族特色村和民族特色小镇。在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机制,在征地补偿、土地出让、生态补偿等方面充分保障農牧民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确保农牧民在旅游扶贫中真正受益。
2.4 大力发展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旅游业
要不断加快西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利用较低的成本,产生较高的效率。因为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方式,各地按照现代消费观进行科学规划、策划,只要能突出地方特点,因地制宜的实行旅游扶贫,展现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达到一村一特色。同时,还应做好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现物质和精神“双扶贫”的效果。
2.5 引入AHP模糊评价模型对旅游扶贫绩效进行考评
相关部门在对旅游扶贫的绩效考评时,可以依据AHP(层次分析法)针对西藏不同的地区的特点设定绩效考评体系,AHP(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在旅游扶贫绩效考评中,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语集、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步骤,以符合模糊数学隶属度原则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通过该分析法对旅游扶贫绩效进行测度,可以有助于相关部门找准症结,精准施策。
3 结语
综上分析,目前正是西藏提出并明确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的良好时机。在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研究西藏如何依托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扶贫开发,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颖.西藏旅游发展战略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4).
[2] 任明月.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与战略研究[D].西藏:西藏大学,2010.
[3] 李培军.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与分析[J].社科纵横,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