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社会心态研究

2018-05-14马象梅苏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新农村建设农民

马象梅 苏妮

[摘 要]本文主要从农民社会心态研究的缘起,农民社会心态的问题表现,以及研究农民社会心态的意义方面进行阐述,有助于解读农民在这一进程中呈现出的话语权,倾听农民的社情民意,对于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农民社会心态研究的兴起

长期以来,关于农民的社会心态的研究更多地是从农民负面心态以及如何调适方面,比如植凤英(2009)的硕士论文对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努力把研究结果与现实困境串联在一起。针对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态,张红朗(2014)也提出了几点对策,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劳动关系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改变对农民的社会歧视。

从相关文献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对农民、社会心态以及更加具体的农民社会心态的研究方面,诸多学者进行了颇为丰富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的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农民群体、廓清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把握整体社会的心态、探讨农民的社会心态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改善农民处境、化解社会不良心态以及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观上述研究,关于农民及其社会心态的研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第一,关于社会心态方面的研究,在基础的概念界定方面,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致,导致社会心态的测量及操作化定义方面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科学的认知及把握社会整体及农民的社会心态状况,造成了阻碍。目前,对于社会心态的界定和操作化方面,以杨宜音等学者的观点为主流,但在指标的设立方面仅达到一级指标,且缺乏针对群体的心态测量和发展多层指标,较多的研究是从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定量测量,致使研究结论无法客观有效地反映该群体真实的心态状况。

第二,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专门开展对农民群体心态的研究本就不够系统,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群体心态不良的表现和形成机制,且一些对策研究往往基于理论阐发,从政府主体单向政策供给的角度谈对策措施,缺少计量支撑,更缺乏对新生代农民真实期望的考虑,致使相关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不足。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试图在总结、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注农民的社会心态情况,并且在相关学者已提出的一级指标基础上,发展出更为详细的二级、三级指标,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力求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农民的社会心态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把握农民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于农民的需求和期望,探讨相关职能部门在形塑农民良好社会心态过程中应当履行和承担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2 农民社会心态的问题

2.1 求知欲和思维方式

社会转型对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尤其价值观的变化。它决定决定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作用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變化。而知识是思维方式的智力基础。农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验等,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新型农民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强烈的求知欲,正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正在向科学思维转变。主要表现在:在种植和养殖方面逐步摒弃传统做法,讲究科学种田、养殖;重视人才和产品科技含量;二是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随着城乡沟通途径的不断拓宽,多数农民开阔了眼界,对新事物热烈拥抱,这是农民文化中最大的变化。三是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表现在农民除了种地外,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就地经商,表现出就业途径的多样性。这些都是多维度的现代思想。

以上所述,农民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对其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正确引导,为广大新农民营造从旧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向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换的路径和氛围,保护这种转换使之成为社会风尚。真正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

2.2 消费观念

农民的消费观念这一社会心理状态,对市场的繁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对农民自身而言,其消费观念决定其消费行为和致富心理,有必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进行探讨。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造就了农民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传统意义上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普遍呈现出心理失衡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崇尚节俭,精打细算;二是炫耀铺张,盲目攀比;三是丧失个性,从众有加。

广大农户在传统观念的感召下,对生计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积累了一定财富,可是一旦遇到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儿女升迁等“人生大事”,往往是倾囊而出,大办特办,甚至盲目攀比,不比人家之处,就觉得“没面子”。在饮食品种、住房装修等消费层面上,不能突破既有的思想樊篱,盲目效仿。对深层次文化层面上的消费更是消极观望,多数还是传统上比较认可的看“大戏”等。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仍然存在诸多消极因素,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但是,受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刺激,一部分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向着健康、科学的轨道迈进。精神追求和讲究享受成为潮流,家里宽带上网。在饮食上,多数人主张“不仅要吃饱,还要讲究营养”;在衣着上,希望跟得上时代节拍;在住房条件上,只要条件允许便逐步改善;在住所摆设上,不求高档,但要齐全。

总体上看,当前农民在消费心理上节俭意识有所削弱,攀比心理继续上升,超前消费与保守消费并存,尤其是受城市消费文化影响,农民自身素质又不高,导致铺张、赌博、吸毒等社会现象出现,因此培养和引导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现代消费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3 法律意识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良好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因此,农民要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但是,当前的农民多以传统道德观念和某些乡风民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某些长辈、为官者成为做人的样板,甚至村干部的拍板就是法,人治大于法制,造成农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淡薄。

从相关访谈中大多数农民对国家的政策法规没有清晰的了解,说不出法律的条款内容。农民知道法律内容的比例相当低,知道全部内容的比例就更不用说。总体上看,农民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知识有所增加,但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还严重不足,法律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不容乐观;二是利用法律维权意识仍然较差。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很多农民利己主义、谋求私利的行为扩张,法制观念淡薄,成为经济犯罪的隐性因素,这都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格格不入。

2.4 政治、政务参与意识和程度

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有力推进农村民主进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农民的政治素质,它关系到农村民主政治的进程。受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广大农民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短时期内发动了系列运动之后,广大农民一是对政策把握不准,无所适从,消极观望;二是自身封建保守、思想狭隘的局面重新抬头;三是害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漠不关心,一切事情上面说了算。这与目前多数农村地区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历史遗留的民主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等因素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增加农村建设的投入作为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央对农村制度建设的高度关注。这对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也有不良的政治参与现象存在,比如农民采用制度框架外的渠道参与政治生活。如非正常方式的上访,暴力对抗上级政策,“大户、大姓”把持着村委会选举的大权,背后送礼,逼迫村民投票,严重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进程,这与广泛意义上的民主建设尚有距离。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管理,形成村组互相监督的自觉性,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仍然任重道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心理素质存在诸多弱点,必须切实加以提高。新型农民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方面,农民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社會心理素质,以期促进农村面貌的快速改善和取得极大进步。

3 研究农民社会心态的重要意义

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统筹城乡的关键结合点和最大难点。农民社会心态不仅关系着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状况和村落的安全有序发展,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民社会心态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大环境的剧烈改变,农民心态随之发生变化。大城市的吸引,农民进城成为热潮,农民边缘化产生的不健康的心态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只有正视并适时引导农民心态健康发展,才能使农民,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红生.社会心态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李培林,蔡昉.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新农村建设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