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2018-05-14姚玲
姚玲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指将传统学徒培训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既具有实践能力又具有专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需要学校和企业互相配合,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将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此达到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以供相关人员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学徒制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存在已久,在我国没有全面开展职业教育前,学生刚步入社会时,学习的主要模式就是学徒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职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学徒制这一教育模式逐渐地被取代。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在与之相关的企业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专业性综合人才。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简述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入学以后,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时,企业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配备一个与之相关的师傅,由相关的师傅手把手地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的实践知识,并初步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当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即连锁管理专业设置相应的管理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的理论课程,一部分时间在相关企业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并可以获得相应的薪酬,以此,学生便可以在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相应的技术能力。学徒制在我国诞生已久,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盛行,传统的学徒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在市场主义经济模式的带动下,我国的产业不断地做出调整,简单的学校教育很难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基于学校和企业相结合而进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不仅具备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也将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点加以体现,使得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具备在企业中工作的能力。
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学校设置的部分课程具有倾向于理论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实践体验时间不够。学校有时会将学生带到相关连锁企业进行参观,而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此种方法下学生只能观察到表面上的现象,而并不能摸索到管理的实质,并不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产生多大的效用。学校偶尔会邀请连锁管理行业成功的专业人士,在学校开展讲座,对管理知识和经验加以传授。但是,此种方法也是与理论相关的,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管理相关的方法,依然效果不大。此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具体的实训,但是,学生实训的部门会存在过于基层化的情况。比如,学生会被分布在售货部、仓库管理部门等基层部门,这些工作过于简单,使得学生并不能获得相关的管理能力。如若学生被分配到可以学习到真东西的相关管理部门,那么企业需要派遣专业的人员对学生加以指导,不仅费时间,也需要人力。因此,企业不太愿意学生在企业进行长时间的与连锁管理相关的实践培训,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过硬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逐渐的增加管理经验,提高相应的管理能力。现代学徒制人才管理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共同进行培养,学校在制定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而进行设置。连锁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学校需要在教材中添加管理实践的相关案例,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也可以对实践方面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但是根据研究显示,部分学校依然存在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岗位能力不相适应的情况,虽然学生在学校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仍然不具备可以直接上岗的能力,简言之,学生的工作能力低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企业交代的工作,很大部分学生的工作效率较为低下,并不能使得企业完全满意。
2.3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不同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定位都不一样,定位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传统的培养模式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主要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学徒制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加以发挥,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与学生情况相符合的课程。同时,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标准性,学生的培养结果与教师以及企业中的师傅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校的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好的教育方法,学生的能力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师傅本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不够,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也不会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标准性和体系性。
3 基于現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3.1 建立适合学生的管理制度
企业是学生实践的具体单位,当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与学生的年龄相符,能力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达到与其他企业员工在管理上相区分的目的。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将学生安排在与之适合的岗位。并且,企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主要是指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使得学生可以逐渐地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学生的身份,而是企业员工的身份,并且要让学生的思维加以改变。学生在学校时主要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而在企业中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能力,并为公司创造价值。企业需要为学生配备、热心、专业过硬的师傅,使得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提高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3.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在利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时,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标准,根据标准将学生培养成為适用于社会的专业素质人才。学校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建立与人才培养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需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得当,需要将课程建设得合理科学,并适应于学生学习的规律。比如,高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时,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为: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熟悉现代化运营技巧,会操作计算机、懂外语,对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以及会基本的营销知识、物流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理财知识等。那么,学校在设置相应的课程时,就应该设置与上述相适应的课程,并且,学校的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商务谈判等实践性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商务谈判的能力,以此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在连锁管理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对连锁经营企业中主要的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刚从学校毕业时,所从事的行业一般为企业中的基础行业,因此学校需要对学生在基础岗位中工作的能力加以培养,使得学生可以从学校毕业以后直接在企业上岗。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可以胜任基础管理的工作,因此,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应的基础管理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原本具备优秀能力学生的能力上的提高,也可以在学生范围以内将学生的能力加以提高,使得学生在基层岗位从事数月以及更长时间以后,可以从事基层管理岗位工作。而部分学生可能以后会升职到中高层管理,因此,教师也需要将中高层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加以传授,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便可以初步具备中高级管理的能力,为以后在企业中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对学生的能力加以培养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职业素养培养的规律等内容实行专业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也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以此,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真知识、真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3.4 将校企合作加以深化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统招,一种为单独招生。若企业可以实行单独招生,那么,当学校在实行自主招生时,可以邀请合作的企业一起进行面试。企业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如若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再根据学生的分数加以录取。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由企业专业人士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共同制定学习课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只是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需要将与之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学生中加以宣扬,并对学生的职业情操进行适度的培养。简言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段里,主要以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若到了企业里面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则需要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造的能力。
同时,当校企合作加以深化时,学生的考核制度也不再是学校单一方面进行制定,而是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考核。学校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企业主要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但是,也需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考核,毕竟理论知识的深厚程度,对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若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深厚,那么当学生遇到突发问题时,便可以对理论知识加以调动,并在具备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对问题的解决。此外,学校和企业在对学生实行考试时,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考核,不只是指书面上的考核,也应该加上具体的实践操作,以及书面表达上的考核。连锁经营管理作为零售行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良好沟通能力的实现,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学生在理解别人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以利用语言对自身所要表述的意思和问题加以阐述,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沟通。因此,学校和企业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需要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适度的考核,以此,为实现学生在企业中的良性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4 结语
现代学徒制人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平台,长此以往,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便会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下,现代化学徒制人才模式仍然存在众多问题,需要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从建立适合学生的管理制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将校企合作加以深化等方面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地。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1).
[2] 周琳,梁宁森.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实践症结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3] 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03).
[4] 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3).
[5] 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