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R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18-05-14薛东漫
薛东漫
[摘要]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能够增强农村社会的内聚力,便于国家对农村社会实行有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现状,将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山东省R市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路,又顺应和深化了对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的生产发展、文化传承和文明新风的培育。2013年7月,财政部采取一事一议奖补方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2014年,国内一些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在这种背景下,R市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不仅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而且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然而,R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与实践阶段,在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R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对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R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12年山东省R市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自实施建设项目以来,累计投入17余亿元,其中农村环卫设备购置资金1.5余亿元,农村垃圾处理1余亿元,村庄“五化”建设15余亿元,40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村,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庄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R市组织各区县和乡镇深入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淤泥、清杂物、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的活动,将垃圾清理由村内向村外扩展,向道路、河道延伸。二是农村环卫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R市按照统一标准共配备移动式垃圾运输箱1万多个,新建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54座,配套240L垃圾桶1.5万个,全市城市规划以外的50个乡镇、2789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环卫设备全覆盖。三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庄原有的危旧房基本被拆除或改建,村民住房外观颜色更加协调,公园、绿化地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四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近年来,R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支柱产业,引进资金技术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加工。五是打造了一批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主题产品。大力推进卜落崮传统文化村落、大夏岭四合院等“乡村记忆”工程,深度挖掘杜家坪、石老山等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但从总体进程来看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旧村改造、产业培育、评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 R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产业是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由于农民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除了政府的产业补助之外,主要靠村镇投入,难以保证在产业发展中有较大的投入。很多村庄本来就属于贫困村,又缺乏投资人,产业发展不起来。比如,R市多个村庄除去五保供养,困难救济,绿化硬化后负债累累,使得村集体经济更为困难。再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农业项目基本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等模式推广,有许多项目开始立项时或前期比较顺利,但是到了中期或后期就难以运行下去,一方面是缺乏相应技术,另一方面就是企业投资中断、资金难以支撑项目发展。
3.2 村庄规划脱离农村实际
美丽乡村建设,要保证居住环境美好,村庄面貌整洁,提升乡民的幸福指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動员搬迁,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改善视觉效果,而是使改造成果惠及村民,使村民能够在此立足。学者唐柯也提出“美丽乡村”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R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旧村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如M县N村的新房建设有四种户型,外表及其内部构造都很精致,但内部空间狭小且挤不适合发展民宿,对N村这样一个纯农业村,此次改造脱离了农村实际。此外,R市L村依山傍水,村子有40多所清一色石头黏土磊成的房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是标准的山东特色的古民居,在村庄建设改造中也面临逐步消失的困境。
3.3 评估环节缺乏农民参与
实阶段,在R市美丽乡村建设效绩评估工作中,并未充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主要表现有:一是考核内容单一。当前R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多集中在“外在美”上,如重点进行绿化、美化建设等,注重对农村环境整治效果的考核,导致一些地方的建设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注重表面建设而忽视了村庄内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一些农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环境建设。另外,还有一些脱贫村,当地政府为了实现村内经济指数的达标,支持污染企业的发展,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严重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评价主体单一。R市在评价主体上以政府官员为主要主体,缺乏农民群众自评;在方式上,考核单位以听报告、量化考核、现场打分为主,这使得一些干部只注重表面文章和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农民的真正需要。
4 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加大产业投资
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融资难等原因导致产业发展艰难,因此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首先,政府要倾斜财政投入。政府可以把用于改善生态治理资金的一部分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并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 其次,注重社会投入。创新社会帮建机制,通过企业、个人捐赠等方式吸引成功人士进行投资。再次,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将财政奖补与农民自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中把政府财政奖补和农民筹资相结合,构建起了“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4.2 村居改造要切合农村实际
美丽乡村建设往往集中于环境整治、经济发展和村庄改造上,对于村庄内部设施完善和文化发展上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强。首先,对于建设基础薄弱的村庄,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居改造中,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治和美化,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改水、改厕、改厨、改房等措施,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比如像N村地缘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环境优美的村庄不要大建大改,要在原有村貌的基础上依托山水风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于对于建设有一定基础的村庄,要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对村庄进行合理有序的改造和动态建设。在村居改造中,对于有自己传统产业的村庄,可以在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引导、扩大规模逐步形成集聚产业化。
4.3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政府不仅要根据农民的需要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建设,还应把农民参与度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首先,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如评价和衡量各级领导和个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工作的成绩、公共基础设施及新型社区建设的评估制度,评估不能只是完成上级指标,还要把农民的满意程度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把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可以借鉴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国际标准的评价方法》,结合各地、各村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核主体,让农民来评价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如建立起由人大代表、工商业户、乡村精英、普通民众等各类群体组成的评议人员数据库,增加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社会公示等环节,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交给基层。
4.4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投工投劳投资。因此,造就和培育一大批适应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迫在眉睫。在资金上,以政府拨款为主,但也要集中社会力量,鼓励群众自筹;在政策上,政府可以设置一些社保补贴、创业基金和保险等;在技术上,创建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民创业基地,对农民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双证制”培训;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对农民进行分期分段分专业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还能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农村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建设目的是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尊严、增强农民归属感。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是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陳永彬.农业部发布全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EB/OL].http://gz.people.com.cn/GB/n/2014/0224/c222152-20637082.html,2014-02-24.
[2] 唐柯.推进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3] 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