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2018-05-14粟晓陈军
粟晓 陈军
[摘要]在全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农村劳动力占据了我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为了让农村劳动力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需要切实关注他们的生活,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健康状况。所以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库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存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健康问题;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来多,农村劳动力占据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发展,支持城市的建设,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也有许多选择在家乡从事其他的劳动,促进当地城镇化的推进。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人口接受的教育相对较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体力消耗大、危险性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城乡差距虽然在不断地缩小,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如果要完全实现城乡同步发展,这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求不断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积极响应十九大号召,把改善民生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体现了切实关心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和健康问题,对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
1.1 调查的基本情况及过程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是由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围绕着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家庭状况、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健康问题、社会保障、劳资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专门性数据库建设。CLDS在追踪调查的抽样设计、工作模块设计、流动人口抽样以及劳动者历史信息的收集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力图为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学术界提供有关中国劳动力现状的可靠信息,为进行实证导向的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具体调查过程是在全国各地多个省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一些农村,然后再随机抽取若干村民入户调查。笔者作为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访问员,参与了2012年暑期的入户调查。
调查的样本覆盖了全国内地的29个省市。所有问卷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所有样本都保存在电子问卷当中,为确保调查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调查过程中调查系统进行了全程录音。这些调查样本得出来的数据具备非常强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本研究利用了2012年暑期CLDS数据库数据,主要是关于农村劳动力个体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及健康保障。具体的内容包括劳动力的健康状况自我评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患病及就医情况、医疗观念及健康习惯,对工伤和职业病也有所涉及。基于这些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1.2 被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样本的性别比例为男47.4%,女52.6%,样本量共计16253人。年龄为15~64周岁,调查对象以中年人为主,文化程度,小学文化占27.4%,初中文化占37.2%,高中文化占15.1%,整体文化程度不是很高。
1.3 被调查地农村劳动力健康自我评价
在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方面,54.8%的劳动力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32.1%的劳动力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13%劳动力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不健康。同时,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并没有因为身体或情绪健康问题而影响到工作或者其他日常活动,身体健康问题从来没有对其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造成影响的比例高达56.8%,很少影响占据19.6%,二者累计高达76.4%,有时会影响到工作或者其他日常活动为15%,而经常以及总是有影响的占8.7%,如图1所示:
情绪健康问题对工作或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图2所示:
情绪健康问题没有对工作或日常活动造成影響的比例为79.1%,很少影响占到16.1%,而经常以及总是对工作或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仅占4.7%。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自评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劳动力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2 被调查地农村劳动力的健康问题分析
2.1 缺乏就医意愿
健康医疗观念方面,主要通过被访者生病后是否住院就医来分析,如图3所示:
在健康医疗观念方面,在过去的两周当中,有20.2%的劳动力发生过生病的情况,而在这些生病的劳动力当中,就医的比例仅为73.7%。因此,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在健康方面缺乏医疗观念,对于出现疾病的情况,不愿意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这种医疗观念的缺乏对劳动力的健康来说是一大危害。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住过院的劳动力比例为8.39%,他们住院主要是因为疾病,占71.3%,其次是分娩,占13.5%,住院原因为损伤或中毒、康复、计划生育、其他原因分别占据11.9%,1.3%,1.0%,1.0%。
本次调查询问了劳动力对中医和西医的信任程度,这从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医疗观念。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力对中医的信任程度略低于西医。
2.2 不良健康习惯
健康习惯方面,以吸烟这种不良健康习惯为例,如图4所示:
在健康习惯方面,30.2%的劳动力有过吸烟史。在这些目前仍然吸烟的劳动力当中,许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其中咳嗽、咳痰症状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咳嗽占15%,咳痰占10%,另外,发热、气促、鼻塞、流鼻涕这些症状分别为4.6%,5.6%,6.2%,4.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由于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危害其身体健康状况。
2.3 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积不大
在农村地区,医疗保险主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积的分析主要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情况来进行,如图5所示:
医疗保险对公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有非常大的保障作用,如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较大,医疗保险受益的群体越多越广泛,那么这些医疗保险对公民的身心健康的保障程度越高。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不是特别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有限,从医疗保险当中获益的群众数量有限,所以非常不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
3 提高农村劳动力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医意愿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少,甚至根本不了解。首先,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农村劳动力没有了解健康知识的途径。其次,在农村劳动力的业余生活中,很多都是从事一些不太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打牌,他们很少会去关注健康知识教育。再次,农村劳动力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多地关注自身身体健康问题。所以,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首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医疗观念。
3.2 提倡农村劳动力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劳动力的工作生活习惯不太健康,许多农村劳动力吸烟,饮酒,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远离烟酒等不健康食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因此,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生活意识,帮助农村劳动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3 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体参保率还不是特别高,而且报销的比例也不是特别高,许多农村劳动力在生病后,因就医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承担,因此许多人在生病后,对自己的病情不管不顾,以至于病情越来越严重。政府要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和保障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享受到这一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莹.中国农民工健康状况动态趋势分析—基于1997—2006年CHNS调查数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1):33-37.
[2] 董香书.农民工工作状态与健康的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贫苦与发展),2012(4):91-96.
[3] 魏宁,苏群.健康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J].农村经济,2013(7):113-117.
[4] 邓利方.劳动力健康与经济增长关联研究[J].学术研究,2012(8):79-85.
[5] 肖云端.农民工健康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對策—以“开胸验肺”事件为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50-153.
[6] 李华,俞卫.政府卫生支出对中国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41-60.
[7] 苏春红,田忠坤.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研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2):160-171.
[8] 戴世登.新医改背景下农民工健康权益的调查与分析—以广东某市为例[J].中国卫生法制,2012(3):45-47.
[9] 邓曲恒.我国城镇地区的健康不平衡及其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0(5):62-68.
[10] 秦立建,陈波,余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健康选择机制研究[J].南方人口,2014(2):62-71.
[11] 李珍珍,陈琳.农民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10(4):10-17.
[12] 梁海兵,卢海阳.健康投资、性别差异与流动人口医疗补贴[J].改革,2014(10):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