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发展现状研究

2018-05-14曲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类分流陕西省

曲宁

[摘 要]“大类招生”是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主流趋势,有利于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平台。选择陕西省本科高校为研究样本,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大类招生背景,描述大类招生发展现状,进而展望高校大类招生發展趋势。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中图分类号]G647.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日益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旨在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大类招生培养理念应运而生。“大类招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当时确实为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急需专业技能型人才。根据统计,目前高校学生本科毕业10年后,仍然从事原来专业的不到5%;博士毕业5年后,仍然从事所学专业的不到40%。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模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和合理流动,更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受教育者要求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被高校广为采纳和推广。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大类培养在促进专业结构及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显现出积极效果,特别是双向选择机制同时调动了院系、教室、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提升。因此,以陕西省本科高校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陕西省高等教育大类招生背景,通过招生网站浏览、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陕西省53所本科高校大类招生现状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的发展趋势。

2 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背景的SWOT分析

2.1 内部环境分析

2.1.1 优势分析

(1)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陕西省各类在校学生90余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全省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237.3人,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了传统培养模式中由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的基础素质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的弊端,适应了新时代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同时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已经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化学习,也因此更注重学生全面化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2)有利于高校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实施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陕西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整合教学资源、保障师资、教学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调使用,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利于学校凸显自身教学方式以及打造教学品牌效应。

2.1.2 劣势分析

高等教育大类招生的劣势在于容易导致各个专业发展不均衡。学生自愿选择专业会造成高校内部各个专业的非均衡性发展。专业的招生人数、配套设施、师资力量等资源分配均是固定的,按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将会无法有效地预知专业人数,同时也就无法高效均衡地分配相应的配套资源,从而不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资源浪费、人员冗杂等严重问题。

2.2 外部环境分析

2.2.1 机会分析

(1)高素质全面型教师人才的不断涌现。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实施,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到陕西高校工作的意愿不断加强,目前陕西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专业素质以及教学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这也为陕西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也减少了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2)学分制的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的基础,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此后相继在许多地区进行推广。学分制与选课制度加强了陕西高校对文理知识渗透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目前陕西高校已经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为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2.2 威胁分析

主要体现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不足。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齐全的学科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并且需要实施合理的选课制以及完善的导师制。这些教育资源都离不开陕西省整体教育的规划与相应配套设施的建立,然而,近几年陕西省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衡等现象。没有完善充足的教育资源而盲目地实施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将会给教学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背景的SWOT分析结果如下:

3 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现状的统计分析

3.1 大类招生办学层次分析

陕西省本科高校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省属高水平大学、省属一般大学、民办高校划分的学校数量与大类招生学校数量见表2:

在所调查的陕西省53所高校中,“985”工程大学与“211”工程大学数量最少均为3所,占所调查陕西省高校的比例均为5.67 %,而各类民办高校数量有23所,所占比例高达39.62%。然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高校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强。并且,在所调查陕西省的3所“985”工程高校中,其大类招生模式适用率高达100%;在所调查的21所民办高校中,却无一所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这种招生模式,并且在调查过程中,仍有部分省属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对大类招生这种培养模式并不熟悉。

3.2 大类招生专业类别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11所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大类招生专业类别的数量也是参差不齐。3所“985”工程大学与3所“211”工程大学大类招生专业的覆盖面最广。在余下的五所省属高水平大学、省属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中有近一半高校仅艺术设计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尚有部分高校正处于大类招生的起步阶段,仅有个别专业按大类招生。

3.3 专业分流时点分析

按大类招生招收的学生,入校后前期接受通识教育,后期可按照高校的相关规定在招生专业所涵盖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中再做进一步的专业选择,做进一步专业选择的时点也叫专业分流时点,以实现专业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各高校均在大三之前完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其中按艺术与设计大类招生的陕西高校分流时点主要集中于第一学期。一半院校在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后在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分流。余下学校按照“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上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

3.4 专业分流方式分析

按大类招生这种入校后的专业再选择是在学生对各专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减少了盲目性。各高校专业分流的办法是有差异的,部分高校允许学生完全依据个人兴趣来选择,有的高校则设定了一些条件,包括前期先修读课程是否符合选择专业要求,以学业成绩排序选择等。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一半以上按大类招生的高校,通过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进行一次性专业分流;三所按艺术与设计大类招生的院校进校后通过考试划分具体专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方面,大类招生模式在陕西省并没有完全普及,并且其在学校之间的分布也并不均衡,各个学校由于学校等级的不同对于这种模式的认知也相差极大。陕西省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已全部实施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并且省属高水平大学也逐步开始实施此模式,同时实施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然而省属一般大学和民办大学极少地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尤其是在21所民办高校中无一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按大类招生这种模式在这些大学中的实行率处于极低的水平。虽然造成这背后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难发现,由于高校综合势力之间相差悬殊,许多普通高校跟不上新的招生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可能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潜力。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陕西省内这种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发展还不成熟,但是高水平大学大类招生模式的实施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先期的实践经验。

4 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发展趋势

大类招生起源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率先提出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并首先被全国重点大学采纳和推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相继实施。

如今,陕西省招生政策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本科高校按学科大类的招生比例大幅增加; “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等名牌大学按大类招生的比例明显增加。

按专业招生与按大类招生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在招生过程中两种教育模式的表现形式。“通才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大类招生”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按院系招生”,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招生;另一种模式则是部分高校“实验班”也不分专业,实施 “通识教育。

实行“按大类招生”有利于陕西考生填报志愿。以前按“专业招生”,考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填志愿、录取、培养、毕业。如果高考填报志愿失误,考生将遗憾终生。而“按大类招生”填报志愿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入学后,通过一至两年的学习,了解大学、学科和专业,培养自己对某一专业方向的兴趣特长,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也能在一两年的“通识教育”学习中了解今后国际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最大化选择符合未来社会职业的专業。

首先,陕西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许多分散专业被划分为一个大类,专业相对减少,大类在陕西的招生人数增加,考生选择更加轻松,减少了失去优秀考生的机会。其次,可以促进学校内部许多专业的体系化结合,有效利用多学科整合优势,克服原来分散专业的死板僵化,增强院系学科活力。再次,便于院系在全面教学过程中发挥智慧和统筹作用,克服分散化专业设置不利于管理的现象,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使用,使办学效益有所提高。最后,“大类招生”模式还可以促进陕西高校内部专业人数平衡化发展,使学校 “冷热专业”趋向平衡,提高冷门专业学生质量与素质,增强学习信心与专业认同感。同时“大类招生”有利于学校教学体制改革。大班制上课形式可以在最大限度节约师资力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可以用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学科创新,增开新专业。最后,“大类招生”有利于提高教师上课质量,实行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促进教学竞争,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进学校发展。陕西省高校大类招生将趋于常态化。

因此,通过对陕西高校采用SWOT分析法梳理大类招生背景,统计描述大类招生发展现状,发现按“大类招生”比按“专业招生”对考生、高校和社会更有益,也更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的需求。按“大类招生”更能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2007(01).

[2] 宋觉.陕西高等教育优势略论[J].陕西教育(高教),2008(05).

[3] 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大类分流陕西省
说泾渭
太阳第一家
123的几种说法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数字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