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2018-05-14武亚楠李波
武亚楠 李波
[摘 要]在当前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殊教育教学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关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领特教教师从个体专业发展走向群体化专业发展之路,促进教师向特殊教育教康整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教师除了具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需要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在当前信息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已辐射到特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殊教育教学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智慧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推行。因此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首要的是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信息化进程推动下,《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新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和教学改革也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特教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要求特教教师不仅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还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还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特别提出了特教教师要能够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辅助技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因此特教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
2 信息技术对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更好地实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如QQ、E-mail、Blog、Wiki、BBS平台、微信等交流工具以及Blackboard、Moodle课堂、MOOC学院、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育云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虚拟学习环境为特教教师的学习和进步以及知识更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特教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搜集获取各类需要的信息资源,参加网络远程学习培训,还可以与其他特教专家同行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促进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更新,为特教教师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实现了特教教师间的有效协作和群体能力发展,提高了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率。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徑
在这个高度信息时代,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线下,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更新教师观念、为教师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支持、开展培训与实践训练、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等,下面逐一阐述。
3.1 更新观念——提升教师发展自我的主动性
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而且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新的认识,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要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特教学校应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水平,使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适应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整合的趋势,将新的信息观念与已有的教育观念相融合,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积极发展自我的主动性。
3.2 营造空间——为教师创设学习支持环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特教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空间,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学习动机,应以知识构建为核心,引导教师向“以学习为中心”过渡。首先特教学校应为教师创设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服务型学习资源,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师个体的进步。其次还要尽可能地分小组展开线上或线下的学习活动,创建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环境支持、搭建沟通平台。例如建立学校内部学习交流微信群、QQ群、名师Blog,引导教师加入网络学习BBS交流平台等以促进教师与同伴之间、与专家之间、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群体发展的目标,引领特殊教育教师走向专业共同成长的道路。
3.3 服务发展——为教师提供学习支持系统
特教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来保障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学习支持系统是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发展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工具、设施和人员的支持服务系统的总和,一般由硬件、软件和人员三部分构成。首先特教学校应在支持发展上为教师学习提供保障,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设备操作的全员培训,使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简单维护的方法。且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学习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其次是特教学校还应在服务学习上为教师创建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系统。例如特教学校可以依托国家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全员培训项目、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网络应用能力。还可以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供教师学习使用,抑或向教师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创造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如Moodle课堂、MOOC学院、清华网络学堂、天空教室、教育云平台、数字图书馆等,以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搜索所需资源,服务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3.4 实践训练——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3.4.1 开展培训,以训促提升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同样如此。因此为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教学校应结合本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科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例如可以多举办一些由信息能力提升方面的专家开展的讲座或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开展Office办公软件、PPT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视频制作等软件的基础应用加提高培训,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能够自如地将这些软件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特教学校还应根据特殊教育学科知识特点开展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如特殊教育新课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研读等。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请进来——专家引领的讲座、实地指导,抑或是走出去——开阔眼界的参观交流、听课学习等,从而通过交流与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与知识面,为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向特殊教育教康整合专业化发展。
3.4.2 鼓励参赛,以赛促学习
特教学校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教学大赛、六项电教作品、晒课、微课等信息技术应用实例评比活动。这种以赛促学的形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 应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能力,使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3.4.3 实践反思,以思促研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促进学生、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特教教师必须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行动研究者。例如通过写有效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等实践性反思笔记,将教育中的感悟与疑惑及时通过网络与同行、与专家进行分享、交流,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促使教师向教育行动研究者迈进。
3.4.4 构建实践共同体,以共同体促交流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可以为教师与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亦离不开教师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学习支持以及对话反思,这种学习合作的行为方式对推进特殊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和群体的专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特教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學科“特长”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给教师提供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机会以及能够及时获得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师稳步成长。特教学校还应积极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加入基于网络的校际、区域之外以及省际教师之间的协作群体,并加强与特殊教育高校、研究所之间的联络,促进教师在特教专家的引领下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特殊教育新课标》《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文件的颁布和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使特殊教育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这既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从个体专业发展走向群体化专业发展之路,提升残疾儿童综合素养,完成时代赋予的专业使命,为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雪莉,程振林,张会会.信息环境下西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11).
[3] 付丽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