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柔并济淳爱热忱

2018-05-14李莉秦迪

歌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作品作曲家中国

李莉 秦迪

[摘 要]丁铃,广西艺术学院青年作曲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创作涉及交响乐、交响合唱、艺术歌曲、室内乐以及声乐、舞蹈、钢琴组曲、独奏等多种体裁,且多首作品在省级以及国家级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作品风格迥异,蕴涵丰富的“人性”情感。文章通过对丁教授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演的作品的聆听、分析,从“人性”角度的“爱情”“亲情”“友情”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析,探寻这位女性作曲家内心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家;丁铃;作品;民族特征;人性

如今,在百花齐放的艺术领域,我国的音乐创作正处于上升阶段,各项音乐活动以“多元化”形式呈现。细数我国专业音乐领域,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为作曲家们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他们纷纷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彼此交流的基础上推动现代作品的繁荣。目前,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自2012年创办以来,每年初夏的五月都会如期而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功地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十国以及世界各国音乐家交流的桥梁,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品牌”,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成为中国“新音乐”创作的第三大平台。

广西民族众多,山歌独特,文化底蕴较浓厚,一些广西籍作曲家将本土的“资源”视如珍宝,他们运用现代音乐语汇将其进行改编、创作。想必在作曲家的心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怀揣着对家乡这片土壤的追溯,于是他们用音符来“记录”,用作品来“沉淀”,以此来表达对故土民族风情的眷恋。广西籍女性青年作曲家丁铃,在自身扎实的作曲功底下,不仅将其作品融入了大量广西风味的人文情愫,又深受20世纪音乐的影响,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民族特性。她的音乐涉猎广泛且风格各异,因作品大量的获奖、发表和公演,在广西青年作曲家领域中影响广泛,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自2012年第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以来丁教授先后推出了14部音乐作品:有为大提琴和管弦而作的《红水河的诉说》,钢琴独奏曲《瑶语喃喃》《花竹帽》《夜歌》《火之舞》,合唱《又见壮乡三月三》《老友》《拉起一轮金太阳》,艺术歌曲《清明雨》《凝望木棉》,室内乐《忆》;此外,还有交响合唱《北部湾音诗》,为长号、钢琴和打击乐而作的《铜鼓魂》以及交响乐《叹》。由于丁教授比较避忌作品风格的相同性,因此每年的音乐周都会推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对作品整理、分类发现,作为一位女性作曲家,她的作品总透露出一丝丝“人性”情感故事,主题思想鲜明且富有特色,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笔者从“人性”角度中表现“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进行评析,深入了解这位女性青年作曲家在音乐领域的造诣,潜心挖掘作曲家内心深层对人生的思考。

一、爱情篇:两情相悦易欢情

自幼生长在广西的丁铃,一直被广西丰富的民俗、民风所熏陶。受父亲丁丕业先生作曲的影响,在父亲的引导下创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多以“民族性”居多,这与生活在赋有浓郁人文风情的广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趋向于追随内心对作品的想法,使作品更加个性化的得以重塑,在不失原作品淳朴内涵的特性下赋予作品“新内容”。

《瑶语喃喃》《夜歌》《花竹帽》《火之舞》同属钢琴独奏曲,内容以表现“爱情”为主题。她在民歌集成中选取广西瑶族、壮族、毛南族、彝族中最具表现民族特点的情歌,从中取材并进行构思。《瑶语喃喃》《夜歌》和《火之舞》都描写“夜下”情歌,但“性格”上则有明显差异。《瑶语喃喃》取材于广西凤山地区蓝靛瑶情歌《有缘千里来相撞》,表现瑶族青年男女月下情话,窃窃私语相互依偎的情景,带有“印象派”的和声风格。作品没有强悍的音响效果,而是更为宁静,旋律轻柔,保留歌调中婉约的气质,以四度、五度为主导的纵向和声,作半音辅助和弦的色彩搭配,抒情性更为浓厚,情绪上没有过多的雕饰,音乐始终保持平稳态势,伴有隐约、朦胧之感。《夜歌》则是歌颂“新生活”的一部作品,属变奏曲,取材于壮族民歌《夜了天》,表现乡村生活青年男女热恋的情景。不同于前者的是,《夜歌》这部作品表现九点以后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前半段情绪较为舒缓,旋律线流畅,表现乡村之夜慢慢静下来的情景,而后半段情绪转换幅度较大,与前半段形成强有力的对比,让听者“猝不及防”,和声运用较为大胆,音响浓厚,气场庞大,色彩变化多样,表现乡村夜晚灯火辉煌,青年男女恋爱嬉戏打闹的情景。而《火之舞》取材于广西隆林彝族情歌《芝麻秆秆节节青》,表现彝族热烈的火把节上青年男女尽情欢歌的场景。作品从第一个音开始到全曲结束,整体表现出近似于“托卡塔”的曲风,但又略有不同,作品以强而有力、快速的柱式和弦烘托,结合同音重复,采用轮指的演奏技法,使其呈现出激情、狂热的情感,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热烈,表现彝族阿哥阿妹男欢女爱追求爱情时的热情、奔放,同时也进一步表现出火把节之夜节日欢歌、万众欢腾的盛况。这三部作品虽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夜”生活,但丁教授抛开一贯表现“夜”“安静”的主观意识,以“性格”刻画三部作品,《瑶语喃喃》属小巧精致型,《夜歌》属气势恢宏型,而《火之舞》属激情狂热型,让笔者霎时间转变了一向以来对“夜”所认为的“初始”概念。

《花竹帽》以毛南族象征青年男女之间定情信物的“花竹帽”为创作题材,创作灵感来自于其父丁丕业曾写过相同标题的歌曲,由于那时年幼对花竹帽略知一二,起初在确定以毛南族花竹帽表现爱情主题时,在毛南族民歌中选取了《买顶花帽给妹戴》作为素材。花竹帽是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编织技艺,是毛南族很特有的“礼器”,是该民族象征爱情的信物,以“花竹帽”为题材的“爱情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作品的设计主要以花竹帽旋转的动态为立脚点,选取民歌开头的素材,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以单层旋律作为展开的动力,但在旋律上作了调整,将原本民歌音符时值增加,拉长旋律线条,将民歌中欢快喜庆感改编成优美抒情感,然后开始慢慢分层次,基于这种关系,以半音关系叠置作为展开的动力。旋律部分的音符时值一直以长线条拉开,而伴奏部分的钢琴织体一直以连续的六连音表现帽子“急促旋转”的动感,在一尺余的帽面上,能工巧匠们用金竹篾编织出数条细密的圈圈,在帽子快速旋转时呈现数条细密的圆圈向外扩展,将花竹帽进行了“动态化”描写。受电影“蒙太奇”中镜头切换的影响,在旋转的朦胧感中进入第二主題进行情绪切换,伴奏织体多以切分为主,反复变节奏的跳音演奏表现打情骂俏、诙谐的特性。作品在主题切换时,运用20世纪和声手法,采用了半音调性对峙,使音符在黑白键之间来回交接,改变织体结构,使和声更为丰富,音响更加充实有力,呈现出的紧张感在紧促的状态下又渐渐慢下来。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做渐慢渐弱处理,随后稍自由的高八度琶音清晰、自然、缓缓流出,用以表现冥想,仿佛思绪飘向远方。可以看出,作品整体的情绪发展变化渐强渐弱收放自如,同时对演奏者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她说:“民歌只是给我提供素材,但不会束缚我的发挥。我想做一部有关广西12个世居民族‘爱情主题的钢琴作品集,目前还在创作中。”通过与丁教授的交谈,不觉对她的创作思维从内心表示敬佩。

丁教授的作品除以上钢琴体裁表现“爱情”主题外,合唱作品《又见壮乡三月三》,在第六届音乐周合唱专场音乐会上演。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属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而该节日在2014年申请“非遗”成功。因此,丁教授选取“三月三”这一构想,引用壮族民歌《年年三月是歌节》的原生音调进行提炼,并利用该曲调的旋法特征对旋律创作和发展的基础材料进行个性化处理。在衬词的运用上,她用“内呀”表现出小女生害羞、内敛的情感,表现男女青年在节日当天赶歌圩、抛绣球涌现出的浓浓的爱,“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若双方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塑造出节日当天热闹非凡的氛围。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她对作品“爱情”主题的取材选用最能体现该民族人文、风俗的“事物”融合在她的作品思想中;她不是肆意而作,每首作品主题思想鲜明、独特,且不拘泥于一种体裁,从不同角度选用最淳真的“爱情”来衡量“人性”的尺度,从而看出丁教授作为一名女性作曲家思维的缜密和细腻。

二、亲情篇:久别离殇相思长

艺术歌曲是一种将音乐附于现有的诗歌体裁中,将本身具有文学性质的语言以特有的音乐语汇交织在诗词中,使其将本身具有文学性质的语言在有规律的音符、节奏、速度等的编配中构成“平行关系”的音乐结构,更形象地将诗词内容与旋律完美结合,使音乐更富诗意。

《清明雨》为第二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歌曲获奖作品,歌词由李志鹏为祭典已故亲人而作,属古体诗词,诗词富有深意。当看到诗词最后表现出对亲人离世的极度悲观不舍的情感时,于是联想到曾看过一部有关四川省高崖悬棺葬俗的纪录片,人死后选择临江、面水、朝阳的方位,以船葬的方式顺流而下,等到太阳升起时寓意“逝者生还”,认为可以得到超度,这种葬俗也形象的反映当地人的水居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水在他们民族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于是,丁教授将船葬的人文精神向词作者探讨商议,词作者接受了她的意见和想法,将最后改为“霞送夕阳归去也,待晓又升腾”,使作品最后的情感烘托以“光明”呈现,表达对逝者进入另一国度享受生活的感叹。在这部作品中,她将四川地区的丧葬习俗合理的运用到该作品中,将原本的“悲观难过”改成“视死如生”,在表达清明时节对亲人思念之情以更加光明的姿态来审度,寄托对逝者灵魂归宿的福佑。从她对作品的设计来看,对“祭典”内容的理解没有陷入无尽的悲伤中,而是以一种光明的姿态呈现,她将内心最丰富的情感结合词义以及作者的寄托全部灌输到她的人文理念中,使作品更富深意。

室内乐作品《忆》,取材于苏轼的名词《江城子》,内容是苏轼为悼念妻子所作的一首悼亡词。该曲原为舞蹈配乐而作,但丁教授考虑到配乐要以一部独立音乐作品形式呈现,确定配乐能够独立于舞蹈之外,又不失与舞蹈的紧密融合,同时又结合诗词内容,对作品进行严格审读。在乐器的搭配考量上,她选用了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埙、箫、古筝,加入了男中音。埙具有很强的迷人的特性,表现女性呜咽的声音,代表“亡妻”;箫代表苏轼所具有的文人气息;用男中音表现“苏轼”; 对于古筝的选用,古琴指法中“吟”的表现效果比古筝会更震撼,且文人气息更重,古筝相比古琴在拨弦上略躁,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古琴乐手,出于折中的选择,以筝来代替,以更加自然的线性乐感突出表现。作品突破性的运用了吟咏与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大胆采用个性化念白,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乐曲一开始由埙带入,表现出“清冷”感,紧接着筝和箫缓缓融进,这时在念白上带有戏曲韵味并加肆“喊”的男中音“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死”一字强调得淋漓尽致,表现苏轼不羁的性格。诗词上阕表现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即“记实”,在埙、箫、古筝的音色交融下映衬出“夜思亡妻”的哀伤情绪;下阕表现记述梦境,即“记梦”。对此,丁教授在写这部作品时受20世纪作曲家勋伯格的作曲影响,受启于作品《月迷彼埃罗》(Pieerrot Lunaire),诗词中包含大量念咏的歌词,表现出诡异之感。《忆》从整体来看,延续了勋伯格半说半唱的风格特征,于是我们听到“苏轼”的念白部分呈现出精神恍惚的音乐效果,对乐器的编配以及对男中音的唱法要求,通过人声与乐器的立体结合,使得上下阕的两种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无论是人声还是古筝在演奏上,将最后一个字“冈”的音写到最低位置,表现出最阴暗之感。笔者在现场聆听,首唱者马兴智老师用自己娴熟的演唱技巧,发挥男中音浑厚的音质,完美地诠释了这部作品。丁教授还透露说目前所作的所有作品里面,没有哪一部作品超越《忆》,这部作品诗句深意,为了能够体现诗词意境,在乐器的选择和整体的音乐效果上深思熟虑。可见,她对于作曲的态度始终秉着以最佳的作曲理念,依着自己本身所想的旨意来完成每一部作品。

以上两部作品的内容都以“悲”为主,而丁教授则从两个极点出发设想,《清明雨》以“悲”烘托出最后的“光明”,而《忆》则是将“悲”贯穿到底。作为一名女性作曲家,将内心最丰富的思想情感灌输到作品中,构思是如此清晰,对体裁的选取、对乐器以及音色的要求又是如此的细腻,她总在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理念”来诠释作品。当聆听者真正了解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后,近距离的“触摸”,笔者也深深领悟到她对音乐所付出的真挚情感,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她对“人生”的态度,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三、友情篇:相思意语寄知己

丁铃成长于音乐世家,其父丁丕业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吴祖强先生门下,曾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赵行道先生和罗钟榕先生学习作曲。《凝望木棉》这部作品是我院已故著名作曲家丁丕业教授作词并委托女儿丁铃教授作曲,是为纪念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同窗好友越南作曲家阮辉瑜先生而作,这首象征中越友谊的作品在音乐周舞台上更切合主題。据悉,丁先生和阮辉瑜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阮先生曾在丁先生建议下创作了声乐作品《木棉花》。木棉花被誉为“英雄树”,树干高大且直挺,丁先生将创意告诉阮先生并帮他设计,阮先生接受并听取了丁先生建议,当《木棉花》创作出来后,在越南反响热烈。多年后,丁先生在听说阮辉瑜因病去世后非常痛心,于是写下《凝望木棉》以表纪念,但由于身体原因,将作好的词教给女儿丁铃。接过重任的她对起初创作的版本并不满意,认为感情不真挚。当丁先生向丁铃讲述这段故事时,得到了一些创作灵感,于是在众多作品中找到阮辉瑜原创的那首《木棉花》,拿到乐谱后丁铃重新审视,于是将之前的版本全部推翻。

在音乐结构上,丁铃采用主导动机贯穿的手法。前奏引用了阮辉瑜《木棉花》中的“木棉花哟开在边界桥上,木棉花哟花絮绵绵随风飘向远方”的旋律,将此句作为主导动机,旋律非常“凝重地”缓缓流出,以示纪念,词部分第一句“凝望木棉,心生怀念”在开始部分表现出丁先生对好友的思念。于是在纵向的空间范围内将两人的“对话”同一发展,造成“他配乐他作词”的“呼应式对立”,因此在乐曲一开始就将两人的关系确立。在音乐的设计上,她将阮辉瑜的《木棉花》作为伴奏闪现,演唱部分选用浑厚且富有穿透力的男中音,将四句“曾记得”以递进方式将两人在校时的“美好回忆”诉说出来,感情真挚、详实,贯穿整部作品。而在作品最后的设计又将引子部分的伴奏赋予歌词演唱出来,意表将两人“空间”的“虚拟”对话在最后实现“真正”的“对话”, 音响上更加情意绵绵。这部作品用传统技法而作,只单纯保留一份质朴、真挚的感情在里面,同时将和声作“亮”,气氛烘托以更加光明的情感将“悲伤”转为“解脱”,使主题更为鲜明。

《老友》为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由广西政协副主席黄道伟先生作词,丁鈴教授谱曲。曲名“一语双关”,既是指对老朋友的情谊,又指广西南宁的特色小吃老友粉,歌词虽平直但富有深意。作品创作灵感源自于电影《修女也疯狂》中大量的合唱演唱,因此在音乐创作上,以“人声”为着重点,将歌词中“老友啊老友”与广西白话中“油”的诙谐语气相吻合,试图将人声以器乐化思维创作出来;在和声运用上,在不失壮调的特征下,融入西洋与民族和声,并加入流行风,使作品不完全局限在民族传统音调中,主题元素在不同层次的变换中展开;在多声部写作上,以一种诉说的方式在维持多声纵向交织的过程中,非常圆润的将主旋律呈现出来,音乐风格上与歌词内容遥相呼应,以更为和谐的多声音响烘托合唱效果。正是由于作品的本土特色鲜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她的音乐作品不仅被国内音乐界的作曲家所熟知,还一度延伸到国外。2017年11月再度传来捷报,在加拿大ISCM世界音乐节上,丁教授的这首《老友》入选,并于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基督大教堂举行的合唱专场音乐会上演,由温哥华室内合唱团演绎呈现。据悉,温哥华室内合唱团歌者为能够尽可能表现该作品的“原始”韵味,他们用中文演唱这部作品,一度受到在场各国音乐家及音乐团体的青睐。演出结束后,世界新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戴维·佩伊对该作品的演出非常满意,并向丁铃教授发送邮件表示祝贺,称这是一部令人兴奋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在各国作曲家、音乐家齐聚一堂的音乐会上,能够欣赏到来自中国广西“南国壮乡”的声韵,并对《老友》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四、结语

纵观国内音乐作品,对于作曲家而言,更多的创作灵感仍来自于家乡的那片故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乡音”的触发感不自觉的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因此“乡情”的眷恋便会在自身作品中得以释放。丁铃作为一名青年作曲家,她更多是以推崇本民族的音乐为己任,以“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为目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为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丰富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她对每一部作品的审视,对体裁的选取总能赋予“新内容”来解读,以最纯粹的“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继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女性作曲家,她的音乐细腻又不失大气,柔情又不失刚硬,尤其注重文化内涵。作品所涉猎的主题,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抑或是母爱、对人生感叹等,总能表达出一种人文的思想内涵。她从选材、确立主题到对乐器、音色的选取反复推敲,她将最具表现主题的音乐形象,对人性的认知,赋予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之中,用艺术化的手段将每一部作品赋予“新生命”,使作品以一种庞大、完整又富哲理的“音乐故事”支撑起来。她的音乐又具有一定的个性,而个性化的呈现同时又反映在作曲家本身,她对人生的态度是那样的坦然、坚强、积极乐观,对人性的情感又是那样丰富又富于哲理性,她将个性融于作品中,使音乐既真实又形象,她始终秉承最佳的作曲理念,依附本身旨意热忱地完成每一部作品。因此,丁教授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技术加之个性、丰富的人文思想,奠定了她各种体裁音乐作品。她说:“创作是我毕生的事情,在创作领域要不断的学习,用‘新语言去写‘新作品,争取每年都能创作两三部作品在东盟音乐周上演。”在此衷心的祝愿丁铃教授以她灵秀之气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之路上创作出更为精彩的音符。

猜你喜欢

作品作曲家中国
长大可当作曲家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