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对策研究
2018-05-14马丙磊
马丙磊
[摘 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作为基础,而人力资源则是其中一种最为重要的资源形式。人力资源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较为薄弱的农村区域更需要进行深度资源开发。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本文对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劳动力过剩、老年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管理方针四个问题分析了其现状及成因,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大力发展教育是前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市场及意识同步协调发展是步骤,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建设;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农村的新型农民将会是“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明显的体现为第一产业占比缩小,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农村人口将有一部分转变为市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多重元素的组合,涵盖了农民组织、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等多个层面。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与农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中坚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的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促进传统粗放农业转型节约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先决条件,改变以往单纯关注数量发展的片面性,转变以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技术性农业发展格局,是保障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未来农村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要素。
2 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2.1 农村农业人力资源总量大,整体素质不高
(1)农民文化水平低。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约为3.1亿,总量依然非常庞大,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2%,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表1所示。
(2)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思维理念相对落后。不少农民世世代代在农村生活,甚至很多人从未走出过农村,他们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变化了解很少,因此在思想理念上更加保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少农民安于现状,缺少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帮扶,缺乏农业创新积极性。
(3)农民收入低、增长慢。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进而造成其整体收入过低。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农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是,仅仅依靠外力扶持也仅能解决表面问题,根本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
2.2 农村劳动力过剩、社会保障不足
(1)农村劳动力闲置,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当前,国内农村劳动力人口已经达到58973万人,其中就业人口为36175万人,占农村整体劳动力资源的60.56%。从这一数据可见,现阶段农村还有40%左右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劳动力开发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农民社会保障缺失。新城镇建设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主导力,使农民生活的有希望、有尊严。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就被贴上了农民工标签,不但生活福利没有保障,还会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就业压力會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是沉重的家庭负担,一方面是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农民已经成为庞大的弱势群体,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
2.3 农村留守老年人力资源建设滞后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成为农村生活的主体,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如图1所示国家统计局近十年数据统计2008年-201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又占据了全国老年人口的一半。农村老年人在经历了人民公社、改革开放、集体承包到户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在精力和体力虽弱于青壮年,但他们的人生阅历、人脉关系确实青年所不能比拟。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但是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老年人“蹲墙根,晒太阳”“聚众赌博”、“砍柴拾草”的现象。
2.4 管理缺位,无力开发
相关调查表明,省市各级政府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给予农村在政策、人才、资金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从总体新城镇建设的过程来看,还存在几点问题。首先开发规划缺失, 各级领导没有深入到基层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没有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其次部署不统一,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乡镇管理不统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方针,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不足;最后资金投入不足,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严重缺失,影响了农村资源持续开发。
3 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农村的教育落后
(1)师资力量薄弱。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农村一名小学教师平均管理26.7名学生,初中每名教师管理24名学生,高中教师则平均管理16名学生。农村教师不但总人数偏少,而且在专业能力、教学质量上也与城市教师有很大差异,而且农村一些优秀教师被调往城市工作,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问题更加严重。
(2)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缺失。农民很少接受正规技术培训或者再教育活动,这就使农民就业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只能选择纯体力劳动岗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技术培训不到位,成人教育体系不完善。而且一些农业技术侧重于理论讲解,对农民发展实践指导性不大。
(3)农业科技带头人少,继续教育机会不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这就需要有科技带头人起到组织带动作用。国家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但是人才总量与农村实际需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如表2所示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显示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这些技术人员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一是缺乏更高层次的进修途径;二是教育资金不足,难以帮助其继续进修。
3.2 农村人力资源体制不完善
目前,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相对完善,乡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混乱,无法保证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从上级管理部门到下级执行部门缺乏人员、资金,且资金分配倾向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无法解决三农问题,无法发挥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势,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向农民发布,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3.3 政府、企业制度不完善,农村观念落后
十八大以来国家虽然在保障农村老人养老、医疗、福利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体系的健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依然缓慢,政府在老年人再就业保护的法律法规上不健全,老年人再就业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企业方面热衷于大学毕业生,认为老年人在步入老年后学习能力减弱,体力下降,而不能合理为老年人提供岗位。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在退休或者进入到老年就应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家人更是觉得父母上了年纪就该好好休息。在政府引导不足,企业主导缺失,传统观念的限制下导致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建设滞后。
3.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投资力度较轻
政府投资力度较轻表现在:第一,农业投资增长缓慢,占整体财政投资比例较小。在农村投资体系内,第一产业领域投资增幅较小,机械操作率、农场化发展比例较低,对农民投入的科技教育相对不足。第二,与城市人力资源培养有所不同,在农村区域所进行的人力资源优化与投资相对较低,投入与工业或者商业发展的收益,能够对农业发展形成反哺作用,工业收入、金融税收等都能够创造大量财富,带动城乡关系和劳务关系发生变化,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国家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财政调拨与信贷支持力度相对较小,难以建立起真正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保障机制。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农业与农村资源配置在国民经济格局中不利地位,改善农村劳动力状况就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
4 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4.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在于教育。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促进劳动力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能够带动财富的产生,使公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农村教育的实施根本在于科技兴农,这就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才的科技水平,是优化农村人才储备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拓展高层次教育路径,同时有效促进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时期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不少偏远农村尚未普及义务教育,很多青少年处于半文盲状态,学生辍学、生源流失问题仍然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上不断优化,保障农村教育资金充足,完善当前办学条件。尤其是注重农村教师薪资待遇的提高,引导教师尽快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区域开展的职业教育核心要务在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懂技术、善管理,能够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带领农民增收。一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发展特色,在教育理念方面尚未形成就业导向性,与劳动市场需求脱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掘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广播电大、大专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需要形式多样,在培训期限上体现出灵活弹性,充分发掘网络技术优势,构建起服务于农民的终身教育模式。同时还需要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中职、高等教育的有序衔接,为培养更优秀的农业人才奠定更完善的教育基础。
(3)构建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而农村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为了“谋求出路”,离开农村向非农方向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农民转化为非农,而留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的,往往被视为“没出息、没出路”。因此,只有构建起适宜农村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人才素质,让高素质的农民真正留在农村。该体系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加大农村扫盲力度,针对农村文盲人群开展。二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主要针对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农技站、农村学校、文化站等基地为载体,从而普及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学历教育。与大专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采取成教方式或者委培形式,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高等教育机遇,能够更系统、更专业地学习农技知识,完善知识教育体系,促进农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4.2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
当前,在人力资源发展中,专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调配的途径相对不足,这就使农村人力资源疏导转移出现不少难题。而构建功能完备的人才市场则能够使农村劳动力获得高效流动,使农民有更多机会进城务工,寻求更适宜的工作岗位,并且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拓展自身视野,提高职业技能。建立起面向农村的人才市场,才能实现城乡人才的有序流动,从而使人力资源获得有序调整,提高人才应用效率。
(1)建立乡镇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需要科學引导,建立起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县镇两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通过市场调控功能构建起人才配置和流动框架,形成以县级市场为指导,乡镇为辅助的农业人力资源流动体系,为人力资源的高效优化创造良好条件。
(2)健全信息服务功能。农村要建立人才信息库,与人力开发部门相挂钩,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农村技术人才的发展配置,充分发挥人才信息作用。通过不同人力资源信息的发布、应用,定期更新信息内容,为农民提供更有时效性的人才技术培训信息,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更完备的人力资源支持。
(3)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农业技术培训中要突出服务特色,为农村提供更优质的技术培训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交流会形式促进技术交流,同时邀请农业专家、种田能手、营销骨干等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4.3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人为意识同步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去接受老年人再就业,并制定一系列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再就业后的权益,建立单独老年人力资源市场平台,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充分发挥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人脉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发挥其智力才能,其次政府积极宣传老年人再就业的好处,消除老年人再就业的负担论、过时论,提倡老年人再就业的利大于弊。企业作为市场主导的主体,应根据老年人原有技能、知识提供岗位,完善企业制度,保障返聘老年人权益,提高老年人再就业的积极性。如图2所示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市场主导老年人再就业并提高老年人对再就业的重新认识,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缓解农村老年人力資源建设困难的瓶颈,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4.4 深化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了解开发的执行情况,找出实际与计划的差距并根据实际调整计划。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人力资源转移过程中,涵盖了从农业到非农的转移,同时还有城镇化发展中农村人口性质的转移。城镇化是构建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纽带,城镇化通过不断使农民转化为市民,在生产劳动方式上也有了很大改变。通过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使更多农民获得农业之外的就业途径,在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提高农民岗位竞争能力。城镇化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闲置劳动力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城镇辐射作用的发挥,带动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利用城镇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提高农民生活和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这些举措对于人力资源发展意义重大,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人才素质,优化资源开发能效,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转移、优化,形成人才良性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瓶颈,构建起农村人才向城市转移的绿色通道,如完善的城镇户籍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政策,通过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保障政策,鼓励新企业落户新城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构建起多元城镇化建设网络,以此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拓展人力资源的就业空间,提高其就业质量。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具体完善和开发策略。只有积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应用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效率,建立人才流动平台,开发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化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人力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效率。总之,在农业人力资源的完善中,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理念束缚,激发农民学习生产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通过再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同时还要建立起专门面向农村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创新各项农业发展机制,为农业资源开发营造新环境。保证各项措施得以落实,促进资源开发规范有序推进,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创造更稳定的人力资源条件,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军,刘濛.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06).
[2] 靳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08).
[3] 李朋波,白奔,张超.国内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08).
[4] 马红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6(06).
[5] 冯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策略[J].农业经济,2015(11).
[6] 张学艳,范参军,李文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