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分析

2018-05-14陈晓东田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监护人家庭儿童

陈晓东 田畅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沈阳G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走访调查与分析研究,将关注点聚焦到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上来,把情感需求分为家庭情感需求、校园情感需求和社会情感需求三类,并提出应充分发挥家庭主体功能、發挥学校优势关注儿童情感、动员各界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来回应其情感需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除夕夜,云南留守15岁少年自杀,留下戳心遗书“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又把目光聚焦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身上,不同以往的是造成这件极端事件的不是贫穷,而是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甚至经常被暴力和冷漠对待。英国学者切斯特菲尔德提出“一个好母(父)亲能胜过一百个好教师”。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缺位,如果自身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长此下去,势必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最后演变成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沈阳某郊区农村为例,着眼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1 沈阳G社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G社区位于沈阳市西郊隶属铁西区大青街道,属于农村社区。全村约350余户村民均为失地农民,其中约35%的村民为朝鲜族人。因此,青壮年常年赴韩国打工,多年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村里留守儿童较多,而且与父母互动较少,使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为充分了解该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对典型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个案访谈和班主任访谈及对农村学校的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实际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对问卷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该地非留守儿童368人,留守儿童100人,也就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从外出务工者来看,留守儿童当中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的占48%,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工作的占30%,母亲长期在外工作的占22%。从代理监护人看,41%是母亲,39%是隔代亲属,17%是父亲,3%是旁系亲属。由此可见,该地区的留守儿童具有代表性,包含了留守儿童的多种类型。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性格差异较大且多数与代理监护人相关:和母亲一起住的性格较腼腆,和隔代亲属一起住的多为性格倔强、冲动、自尊心强,和旁系亲属一起住的敏感、自卑。问卷结果显示觉得自己性格开朗的占30%,性格内向占26%,性格冲动占19%,其他占13%,害羞占8%,柔弱占4%。该农村留守儿童基于这样的现状,他们的情感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更需要被重视和满足。

2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分析

通过社会调查、量表分析、家庭联系、学校访谈、社区走访,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笔者认为从需求角度而不是问题角度来看待服务对象,不把其所处不利处境而产生的诉求看作问题,而是看作是成长中的需求,拒绝给农村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显然从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开始,其需要就不被重视和满足。很多监护人认为只要吃饱穿暖,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对于儿童来说就已足够,但他们忽略了影响子女社会化十分重要的一环——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分为五类:亲情需求、友情需求、爱情需求、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场域,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分为三类:家庭情感需求、校园情感需求、社会情感需求。

2.1 家庭情感需求

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域之一,家庭成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对安全可靠而又能及时做出反应的成年人,通常是父母的依恋是后期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农村留守儿童必有双方或一方父母长期在外,首当其冲的便是日常家庭成员角色的不完整,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缺位而引发的家庭情感需求。调查显示,从对父母打工的态度上看,留守儿童多数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并想和他们住在一起;从与父母的关系来看,一半以上自己认为与父母的关系很好,38%认为还算和谐,1%经常吵架,3%认为与父母关系冷漠;从与父母联系的周期看,34%的父母与孩子一周联系一次,4%一月一次,49%不定时联系,13%很少联系。而在与父母联系时,有22%的父母会经常问孩子最近有没有心事,56%有时问,22%从来不问,可见父母对留守儿童情感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长觉得不能在家陪伴孩子已经是一种亏欠,也不会用语言对孩子表达爱意,就在物质上尽量弥补,(外)祖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也会有溺爱心理,这些导致留守儿童性格任性,不善言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就通过做一些在大人眼中“不懂事”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来获得父母的关注,这就是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表现,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产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所以,父母的关爱尤为重要,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也更希望父母能够更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有家庭归属感。

2.2 校园情感需求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又一个重要场域,留守儿童与教师的师生关系、与同学的朋辈群体关系都属于校园情感的一部分。校园情感需求是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间最容易满足的,因此留守儿童会对学校产生依恋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其余则不同程度地喜欢上学。在班主任个案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性格多为腼腆、不善表达,但是对班主任的依恋情绪会比其他同学更深,留守儿童有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更愿意咨询班主任的看法,班主任也会更关注留守儿童。在朋辈群体方面,4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10个以上的朋友,29%认为有5-10个朋友,25%认为有1-3个朋友,2%认为自己没有朋友。在父母打工期间,10%的留守儿童时常受到欺负或人身伤害,25%有时受到欺负或人身伤害,65%没有受到欺负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的朋友多为有相似经历的同学,他们因相似的境遇、相同的诉求、面临相似的问题凑到一起,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容易产生小团体来保护自己不被欺负或想获得关注去欺负其他同学。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情感需求因更容易达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守儿童对家庭情感地诉求,但是,也有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案例,这也与其性格、人际关系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2.3 社会情感需求

社会情感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情感系统,即内心情感、情感移入、人际情感、群体感情、民族情感、宗教情感。社會情感的范围由小及大,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有限,过着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情感的认知不足,通常把其所处社区当做是社会的缩影。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带领其认识社会,所以留守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其社会情感需求也是不明确的。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询问服务对象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有什么愿望?服务对象都会说“想找一份好工作,挣好多好多钱,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让爸爸妈妈都待在自己身边。”从他们真挚的眼神和对话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希望长大以后能够替家人分担,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但是,社会上的群体常常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就会联想到一系列心理问题、行为问题、道德问题,且没有了父母的监管,代理监护人要么年纪太高要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儿童日常起居,与孩子缺乏沟通,加之留守儿童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一些安全问题和隐患不断呈现,很容易成为敲诈、拐卖甚至侵犯的对象。在面对火灾、溺水等突发事件时应对能力较差,错过最佳的逃生时间而发生意外。因此,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归属感较低,也时常没有安全感。

3 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建议

对应家庭情感需求、校园情感需求和社会情感需求,笔者认为其对策也可从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方面入手,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彼此建立联系随时交流留守儿童的情况,互相监督、发挥所长、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共同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改善不利处境,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3.1 动员各界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

近几年,政府每年出台留守儿童相关的新政策,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热度依旧不减,各类社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性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宣传让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让社会上各行各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发挥人才优势参与其中,使留守儿童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增强社会归属感。

对于留守儿童所处农村进行摸底调查,熟悉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社区内设置儿童活动室,为留守儿童设计各类兴趣小组、“四点半学堂”、亲子互动等服务活动;适时开展普法、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以及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户外能力拓展,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3.2 发挥学校优势,关注儿童情感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建立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师及驻校社工来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行为变化。在留守儿童不愿意主动和别人诉说自己的情感需求时需要驻校社工及时观察与发现服务对象,针对有需求的个人开展个案辅导,针对有需求的群体开展小组工作。同时社工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使学校与附近的大学或其他有利资源建立联系,招募志愿者和社工一起给服务对象开展活动。这本身对留守儿童来说就是一种陪伴,增强留守儿童对学校的归属感。

3.3 充分发挥家庭主体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异地或异国长途费用昂贵不能经常跟留守儿童联系,最便捷的是让双方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用微信视频或语音功能增加沟通的频率,给予足够的亲情呵护,这样即使父母远在他乡也仿佛在身边一样了解留守儿童每天的动向和情感变化。

其次,社工在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期全面认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以社区为依托,对代理监护人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供亲子关系辅导,在情感精神方面减少代沟,消除误解,拉近距离,使代理监护人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吃喝冷暖时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和情感诉求,对于积极正向的及时予以回应,对于消极负面的及时予以引导。

同时,家长应该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对代理监护人也应时常沟通与回应,相互尊敬、相互关爱,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无疑是满足其情感需求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英]切斯特菲尔德.金复鑫译.一位好父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2]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徐启斌,郑爱菊,王荣军.论人的情感需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4] 黄希庭,秦启文.公共关系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监护人家庭儿童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