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翔安区第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8-05-14陈艺斌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种苗现代农业基地

陈艺斌

[摘 要]本文通过对翔安区第一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建设现代农村、发展都市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三条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等对策,积极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关键词]厦门市翔安区;第一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1 翔安区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我区始终把发展农业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大力发展高科技种苗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从而进一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201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2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991元,比2015年增长8%。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效益、农业功能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等均有显著的进步。

1.1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在设施农业方面,全区3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全部安装节水喷灌设施,建成钢架大棚800亩,简易水泥柱大棚5000亩,农业设施化率31.2%。胡萝卜出口基地采用区域化管理模式,被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连续8年在出口农產品检疫中零超标,年出口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

1.2 农业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开发现代农业向多元、多功能发展。一是种子种苗产业有长足发展。全区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12家,在全国建有良繁育地3800多亩。创建了全国最大的花椰菜种子供应地,每年在云南等地建成种子生产基地上千亩,年生产销售种子35吨,种植面积150万亩,青梗松花菜种子供应占全国主导地位。基本建成以日本胡萝卜、青梗松花菜、台湾紫长茄、西甜瓜为主引种繁育基地和如意情集团种苗繁育、金莉园及银农种苗为主的蔬菜嫁接苗和工厂化育苗基地,年销售蔬菜、瓜果品种近2000个,种子超过100万公斤、种苗0.95亿株(嫁接苗0.5万株),蔬菜种业年收入超过3.5亿元。建成全国主要的对虾种苗生产基地,年产虾苗达2000亿尾以上,产量超过全国的50%,产值达4—5亿元,带动渔民就业3000人以上。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优先扶持了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6家、市级11家,年总产值达150亿元,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有1家。三是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强科技研发、科企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5个。四是培育了一批特色明显、品牌突出、利益联结、效益突出的专业村(镇)。全区蔬菜年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次,形成了新店、内厝万亩胡萝卜、内厝万亩马铃薯、新圩千亩葱蒜、新圩千亩白菜的集约化规模种植基地,成为南菜北调的主要产区之一。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858个,家庭农场20个。其中大宅火龙果和乌山青葱专业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1.3 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

立足深度挖掘和拓展农村文化、农耕文化内涵,强化生态功能、转变服务意识、主动对接和服务于城市居民。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初步形成了集经济、文化、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相对集约、多元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雏形。其中建成小嶝休闲渔村、香山郊野公园、刘五店、澳头渔家乐示范村和战地观光园以及海上看金门等旅游观光项目,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农业年收入突破10.3亿元。

1.4 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

充分发挥与金门一水之隔的区位优势和对台窗口作用,积极开发农业对台合作与交流功能,扎实落实推动对台农业综合配套服务措施。加强种子种苗产业对接、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对接和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对接,共建两岸农业产业对接合作基地。对台种苗交流活跃,已成为台湾优良品种进入大陆市场的桥头堡,2017年合作推广优良蔬菜种子21800公斤,产值达3100万元,可播种面积170万亩。

2 第一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土地资源仍在逐年减少,2017年全区耕地总面积仅剩12.8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仅有耕地0.49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2亩。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未开发土地少且难于开发利用,用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的稀缺和高价值,影响土地流转发展适度经营,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进;我区地处沿海丘陵地带,水资源匮乏,尤其是新店、马巷沿海突出部更为稀缺;海水养殖和生猪养殖逐步退出,农业发展空间日趋减少,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例如大部分种子种苗企业拟要设立种子(虾苗)繁育、示范基地,获取永久用地颇为困难,只能临时租赁土地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无法制订长远计划,对设备更新、研发投入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2.2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尽管我区近年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但因耕地面积小,农户又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方式为主,难于成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田间机耕路、排灌设施相对落后,不利于现代机械、设备投入和使用。统一机耕、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设备得不到大面积应用。除了胡萝卜出口区域化管理基地大面积应用喷(滴)灌设施和局部使用农业设施以外,农业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仍较薄弱,同时在抗御自然灾害时又显得很脆弱,经不起大灾(旱涝)的考验,全区农田基本建设任务尚颇为繁重。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偏低

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滞后;农业专业组织服务带动能力不强,经营方式转变缓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度加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与现代农业标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品牌创建能力还不强,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健全,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观光休闲缺乏规划,景点管理、项目设置、市场营销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2.4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匮乏经费投入少

我区未成立农业科研机构,现有的区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少,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少。加上存在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和服务手段、方式、内容单一等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水产养殖规模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萎缩,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大型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育苗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上,没有长远的规划,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一线生产人才缺乏,已成为对虾种苗业产业升级的瓶颈。

2.5 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由于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大部分农民亦工亦农兼业化,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弱,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因此,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传播难度较大,加上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明显阻碍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发展壮大第一产业的对策

3.1 促进城乡融合

在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主导产业专业化和农民知识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村容村貌转变,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洁净、产业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新体系。

3.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农业企业研发高端人才,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3 集聚农业产业体系要素

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开发现代农业功能,推动我区农业向种植园林化、布局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生产立体化、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4 提升品牌标准和质量安全

加大对设施农业和现代种业的扶持力度,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5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根据我区生态控制线规划,充分发挥东部和北部山区、半山区生态林带、城郊田园与岛屿和海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加速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旅游休闲农业基地,鼓励发展创意农业,增强都市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发挥我区海上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休闲渔业产业,通过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渔业产业升级。

3.6 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費等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落实生态农业措施,加强陆地、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幅度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重点工作

(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率。继续推进都市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平均年实施项目1-3个。

(2)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水稻功能区划定工作,通过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种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①设施农业。以设施栽培、功能融合、品质效益的发展模式,建设以现代设施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名优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水产生产示范基地。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快推广先进、轻便、耐用、低耗耕种、收获、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温控和无土栽培设施等适用我区耕地现状的中小型农机具和先进园艺设施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重点扶持简易大棚改造升级,注重现代化温室大棚和智能化植物栽培工厂建设,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的食用菌、优质果蔬、中药材、名贵花卉等特色园艺作物以及优良种苗的智能化设施栽培和工厂化生产。②种业。以提升优质农业基础的产业为目的,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质蔬菜、水产种苗基地和全产业链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地方农业优良品种研发创新和资源保护繁育基地以及优良品种引育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加大创新种业研发和引进机制以及强化对台交流合作功能。在农作物种业以现代高科技种苗园区为载体,搭建种子种苗研发与创新平台、新品种引繁与展示平台、种子种苗交易与集散平台。在现代育种领域取得新突破,引领品牌效应,提高种业研发创新水平,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马巷海峡两岸经济区种子交易集散中心。③精致农业。以凸显特色型、精深加工型、服务增值型为主要发展目标,积极创建闽南地区重要的精品农业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物流基地和都市现代农业标准品牌示范基地。继续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质农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精品农业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做强名企、名品、名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并进集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集合农产品物流集散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和镇村特色蔬菜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力度,增强农产品市场集散能力;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预测系统、信息收发系统和市场监管系统,积极扶持推进电子农务、农信通以及网上销售等信息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农产品产供销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④外向型农业。以建设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集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推进生产与加工基地向产业功能融合的创新转型发展,做大做精新店和内厝万亩胡萝卜、内厝万亩马铃薯、新圩千亩葱蒜、新圩千亩白菜生产基地以及南菜北调蔬菜现代化生产基地。扶持壮大如意情集团、翔安区蔬菜协会等外向型的企业(合作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以构建现代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食品加工、商贸集散区,推动外向农业快速发展。⑤生态农业。以强化农业生态措施、节能技术、能源开发与循环利用为主要综合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蓝色海洋生态区。重点强化落实农业生态措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检测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生态品牌,全面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生态效益。以生态园区和海岸、海域、岛屿为着力点,打造生态景观和生态产业功能区。⑥观光休闲农业。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通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为中心,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构建以农村自然人文资源、建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打造休闲农业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建高标准休闲农业品牌展示窗口和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休闲农业品牌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多种产业特色、多种功能特色的休闲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市民家园、民俗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充分利用农业景观、生产条件,吸引城里的人来旅游观光,提供餐饮、住宿、土特产、采摘及田园农事体验等活动项目,争创效益。逐步形成农(渔)家乐体验游,乡村特色游,山区森林生态游与滨海、海岛观光游等都市现代休闲农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郝继锋.浅谈影响第一产业发展的五个因素[J].农经,1995(10).

[2] 徐萍平.论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

[3] 赵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二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简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种苗现代农业基地
林木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苗木信息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