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018-05-14张桂颖
张桂颖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提升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以吉林省548名农村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多维度视角,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显著负相关;与职业、工资情况、留城心理、职业改变和教育重要性显著正相关;而与受教育程度、离家务工年数和工作时间不相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流动人口; Probit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人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在从事非农产业的产业大军中占有半壁江山,但是其仍然生活在城市边缘性空间,是徘徊于农村城市之间的“漂泊者”,出现“迁入但不融合,融合但不认同”的状态。农村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工作岗位变换频繁,自身对再次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在城市中生活往往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融合等诸多方面排斥,从而使其生存和发展能力都被削弱,难以抵御外界的风险冲击。农村流动人口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收入问题和转移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关照民生为宗旨,促进人的发展为取向的教育类型和软环境资源,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城镇化”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轉移、农民职业发生转换,还意味着农村人口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生活习惯等均彻底质变。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路径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有效举措。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石宏伟,黄雪莲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教育存在现实需求,此外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韦玲云从农民工市民化和综合素质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了分析。夏扉,陈江南分析了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建设中的教育需求现状,并从技能培训、科普咨询、继续教育、法律援助方面提出了满足其教育需求的建议。刘芳,张翌鸣从宏观和实证的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农民工有强烈的职业教育需求。罗忆源通过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社区融合性教育的需求正逐步显化及趋向多元化,性别、婚姻状况、流出地及学历层次不同的需求也有所差别。闫爽通过对天津滨海区青年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动机、内容和形式的调查,得出结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即学即用的学习课程、方便快捷的工作信息服务以及创新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能够提升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已有研究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①从研究对象来看,多集中于职业技能培训,而对于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关注不足;②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实证研究;③从研究地区来看多针对于广东、天津等农村人口跨省流动频繁的城市,所提政策建议未必适用于农村人口省内跨市流动特征明显的城市。
本文将以吉林省的548份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为基础,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多维度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问题,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力图为提升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提供政策建议。
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2017年8月,课题组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调研地区,调查分别在劳动力市场、建筑工地、宾馆酒店、私人企业、商场店铺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为91.33%。调查对象户籍以吉林省为主,从所属职业看,调查对象包括建筑工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服务员、个体经营者、管理人员等。
2.2 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对象是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即“需要”和“不需要”是典型的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采用Probit回归模型予以分析。模型的矩阵形式为:
(1)
其中Y为观测值1或0构成的列向量,为待估系数,X为解释变量观测值矩阵,为随机误差项。此时,Probit模型表示为:
(2)
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村流动人口是否存在教育需求的概率;为解释变量,即待估的11个影响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因素;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小于z的概率; 为解释变量系数,为常数项。
3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农村流动人口是否需要教育作为被解释变量,借鉴已有研究经验,并结合相关专家的观点,选取若干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Probit回归分析。解释变量主要有个体特征变量、职业特征变量和心理特征变量3大类,9个变量。利用STATA11.0软件对548个样本数据进行二元Probit回归分析,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来看Pseduo R2为0.9587,Log likelihood为-13.4963,显著性水平0.0000,说明模型估计结果较好,拟合精度较高,整体水平显著。除X3,X5,X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以外,模型中其余变量均通过检验,且与我们预期假设基本一致,具体解释如下。
3.1 个体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影响。
性别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1.68,为负值,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对教育的需求要高于男性。通过调查发现296名参与调查的女性中有229名有教育需求,占比77.36%,而252名男性中有164名有教育需求,占比65.08%。年龄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1.90,为负值,且通过了5%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龄越大的农村流动人口对教育的需求就越小。通过调查发现25岁及以下的调查者中有94.35%的有教育需求,26~40岁的调查者中有73.81%的有教育需求,40岁以上的调查者中有31.82%的有教育需求。婚姻状况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3.52,为负值,且通过了5%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未婚人群的教育需求更为明显,可能原因是未婚人群的自主时间比较多,结婚后责任和压力都更大,束缚也比较多,想要再接受教育比较困难。调查发现在281名未婚调查者中有226名有教育需求,占比80.43%,而267名已婚调查者中有167名有教育需求,占比62.55%。
3.2 职业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影响。
职业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3.25,为正值,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从事个体经营、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较低,而从事推销、管理、办公的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较高,主要是由于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的农村流动人口本身文化程度就相对略高些,深知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工资情况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2.25,为正值,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工资水平较高的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强烈。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都面临着收不不高的现实问题,再加上城市生活消费高,在城市生活观念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也会注重生活和追求时尚,导致其手头可供消费的流动资金数量是非常匮乏的,在基本生活需要难以保证的状况下投资人力资本是不科学的。而调查也发现每月工资维持基本生活都不够的调查者中有教育需求的仅占4.17%,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调查者中有教育需求的占93.57%,工资去除生活消费外还有剩余的调查者中有教育需求的占比高达99.32%。
3.3 心理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影响。
留城心理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1.87,为正值,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自己城市生活有信心的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强烈。对自己能够在城里生活状况的评估实际上反应的是农村流动人口的一种自信心理,对于认为自己能够在城里生活的很好的人,从心理上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城里人”,基本上这类人经济能力比较强或者认为自己具有发展潜力。调查发现对自己将来留城生活没有信心的调查者中仅有0.82%的有教育需求,不确定自己将来留城生活状态的调查者中有85.84%的有教育需求,而对自己将来留城生活信心十足的调查者中高达99.48%的有教育需求。职业改变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1.82,为正值,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改变计划的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较大,他们深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途径,而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城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某些不公平待遇和启示后会更加深其“鸵鸟”心态,思想保守,不愿进取,当然也不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调查发现在159名没有职业改变计划的调查者中仅有14.47%的有教育需求,而在389名有职业改变计划的调查者中有高达95.12%的有教育需求。教育重要性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影响的回归系数是1.48,为正值,且通过了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认为受教育水平会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较大。农村流动人口容易怀疑或低估教育的价值,即使意识到教育可能带来的好处,他们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投资教育。调查发现认为受教育水平对自己工作不重要的调查者中仅有0.71%的有教育需求,而认为一般重要的调查者中有65.71%的有教育需求,认为很重要的调查者中有98.93%的有教育需求。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随机抽查的吉林省548个样本数据,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Probit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工资情况、留城心理、职业改变和教育重要性是影响农村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教育需求呈现负相关;职业、工资情况、留城心理、职业改变和教育重要性与教育需求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受教育程度、离家务工年数和工作时间对教育需求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2 政策建议
4.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男性、高龄、已婚农村流动人口教育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成教学院在进行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宣传时,应以男性和40岁以上以及已婚的农村流动人口为重点,通过引入典型成功案例等方式激发这类人群教育的积极性。
4.2.2 加大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完善教育机构的教师资源配置和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流动人口在教育学习期间的生活压力。
4.2.3 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改革并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限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享有相等的教育权、医疗保险权等;完善农村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制度,让其合法权益有法可依,增强农村流动人口对留城生活的信心。
4.2.4 培养农村流动人口正确的教育观念,鼓励其制定相应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计划。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广播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农村流动人口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教育并非一次性而是无止境的,只有终身接受教育才能不断给自己充电,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村流动人口大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勇于改变自己的职业现状,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石宏伟,黄雪莲.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11):445-448.
[2] 韦玲云.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6(6):58-60.
[3] 夏扉,陈江南.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66-170.
[4] 刘芳,张翌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36-37.
[5] 罗忆源.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合性教育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17(3):42-47.
[6] 闫爽.天津滨海新区青年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