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状况调查

2018-05-14杨悦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增收民族地区

杨悦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民族地区的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小康民族地区很重要,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民族地区小康,关键在于农民增收。本文课题组对恩施州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以及制约恩施州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方法,以促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州农民人均纯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到2020年能不能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的增收状况。为此,本课题组于2017年8月对恩施州部分乡镇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数据采集等研究方法,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1)对恩施州农民家庭收入情况、收入渠道、收入结构、增收途径、增收状况的调查分析;(2)对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家庭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3)对拓宽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渠道,增加收入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1 恩施州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1 恩施州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增长较快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恩施州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据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恩施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一万元以上。据恩施州统计局资料,2014年恩施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94元,同比增长13%;2015年为7969元,比上年增长10.8%;2016年为 8728元,同比增长9.5%。短短三年增加了1534元,年增长率达11.1%,可见近年来恩施州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

1.2 恩施州农民收入结构

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部分构成,一般来说与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据恩施州统计局资料,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现出以下特征:(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始终占主导地位,2015年经营净收入为3507元,占44%;工资性收入2015年为2397元,占30.1%,成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来说很低。(2)家庭经营净收入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从2014年的44.4%下降到44%。(3)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从2014年的2165元增长到2015年的2397元,增长率为10.7%。

1.3 恩施州农民收入的横向比较分析

1.3.1 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分析。近年来恩施州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快增长,但是与全省、全国仍存在较大差异。据国家统计局、恩施州统计局资料,2015年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9元,低于全省3875元,低于全国3453元;2016年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8元,低于全省3997元,低于全国3635元。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1.1%,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9.4%,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9.4%。由此可见,虽然恩施州经济发展加快,但是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1.3.2 恩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据资料统计,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7194元,2015年7969元,2016年8728元;恩施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20245元,2015年22198元,2016年24410元。2014-2016年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10.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过,恩施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配收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2 制约恩施州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恩施州农民收入的情况,本课题组在咸豐县高乐山镇龙坪村、马河坝村,宣恩县水田坝村、白泥坝村,恩施市三岔乡进行了广泛调研,抽取了55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392份;并对企业、基地、农户等进行了深入访谈。现将恩施州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型龙头企业太少。农户分散经营,农民需要独立面对的市场风险较大。在种植的农产品方面,往往是盲目跟风,比较随意,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近年来恩施州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县与县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以恩施州咸丰县为例,全县范围内的一家茶叶公司,馨源茶叶公司,自2005年进驻咸丰县以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村农民进行茶叶生产,根据市场价格对茶叶价格实行保护政策,同时免费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农民进行茶叶种植,累计为全县农村增收8000万元收入。又如黄金洞、唐崖镇等地,通过农村合作社各家各户联合起来种植朝天椒,将朝天椒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上千亩,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农民的收入,但恩施州三岔镇的情况就大不一样,该镇是全州的土家年猪养殖大户,同时也是全州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但由于土家年猪的养殖是由每户散养,不具备规模效应,加之农村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很少,三岔镇土家年猪的销量并不是很好,这也成为制约该地区农村农民增收的一大限制条件。

(2)农业机械化推广难度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恩施地处武陵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耕地分散,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精耕细作,农业投入产出比相对较大。二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人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导致耕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荒废或者没有得到最大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其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接受新的农业种植技术难度较大,导致农技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仍停留于传统模式,生产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现代化水平低。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一是恩施州工业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有限。二是城乡经济联系不强,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有限。三是外出务工经商难度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就业观念陈旧。许多农村居民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进城务工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保洁、餐饮、保安行业等,就业面窄。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农民进城只能从事一些工作环境较差,收入不高和体力支出较大的工作,这些工作对青壮年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条件是极大的消耗,同时进城劳动力由于是流动人口,他们各方面的权益很难得到全面的保障,这也不利于农民增收。

(4)农民自身原因。这一方面表现在外出务工农民没有职业技术导致务工困难,留守农村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农民思想老旧,陷于温饱陷阱之中。在问及“您有增收的计划吗?”时,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选择“近年有增收计划”的农户有65%,选择“没有”和“不知道”的两项之和,共计35%。这说明当前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增加自身的收入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满足于保证基本生活。据了解,目前恩施州农民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生产已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略有剩余。于是很多农户不愿意响应政府号召,参加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或者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敢冒风险采用新的种子和技术,满足于现状,秉持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老思想,图个安稳即可。

3 促进恩施州农民增收的对策与途径

农民增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改善,农民增收是民族地區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发展壮大农业,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夯实农民增收的根基。必须努力克服农村分散经营的弊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民根据合作社提供的最新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这样有利于农业向集约型的转化。其次,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2)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品牌。目前初级农产品基本处于饱合状态,陷于买方市场,初级农产品的价格很难提升,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增加产量来实现增收,效果不太理想。必须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品牌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以龙头带产业。鼓励招商引资、入股联合等多种形式。

(3)坚持科教兴农战略。首先,组织农业科研专项,加快良种的选育与运用,推广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增加产量,例如根据调研统计数据,有50%的农户对种植烤烟的技术还不太了解,在种植过程中容易遇到技术困难,希望政府、企业、合作社能多一些这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最后,研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适应分散的耕地,减小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大规模种植区,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4)加大对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恩施州农民务工困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没有一技之长,二是务工渠道单一。因此,首先,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向纵深发展,提高农民工素质。在培训主体上,向具有年龄优势且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劳动力倾斜,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与上岗教育,使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其次,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加强劳务输出地与流入地的沟通联系。最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支持农民工创业。许多农民工因为没有足够资金,对国家相关政策也不了解,空有满腔创业的雄心,却没有创业的好机会,因此政府在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可以加大政策宣传,成立农民工创业服务中心,让农民工既能学到职业技能,得到资金信贷支持,又能及时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进行信息技术交流。

(5)发展教育,转变农民传统思想,扶贫要扶志。农民增收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需要农民自身艰苦奋斗。许多农民在解决了基本温饱以后,秉持着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拼劲。对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教育脱贫虽然见效慢,但是却是脱贫增收最有效的办法,政府应从长远出发,引导当地农户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消除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对新的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学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2] 温军.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1999.

[3] 王小军.基于农户视角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观评价与森林经营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 王大菊.新农村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清江论坛,2007(04).

[5] 李海玉.习近平“三农”思想视域下喀什地区农民增收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增收民族地区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