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形成教育合力
2018-05-14
上一期,我们考察了家校合作的历史,这一期,我们就家校合作的内涵及形式展开探讨。
家校合作的内涵阐释
家校联系,是指家校间人、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家校沟通,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是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狭义指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广义指家庭、学校、班级、社区、政府和社会坚持尊重、科学、民主和合作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和内容促进所有儿童获得发展的活动。家校联系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家校沟通是家校联系的深入。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间因学生的成长而建立的高级连接态式。家校合作是家校共育的基础,家校共育是家校合作的目标。
本文以广义的家校合作来阐释,它切合了国际成熟的家校合作理论,体现了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笔者提炼合并相关成果,结合中国国情,总结出家校合作应包括的几个方面:
(一)教师(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家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成绩起点、生活习惯、道德纪律、优点缺点、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家庭的经济文化、家规家风、父母的婚姻职业、父母教育、亲子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教师素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校园文化、家长指导、社团建设、重大活动、办学成果;班级的管理理念、教师结构、生源结构、班级活动、孩子成绩、家庭情况等。
根据不同性格特质、不同教子类型、不同家庭类型,可以采用组织沟通和个体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等沟通形式。
(二)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微观上,包括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教会父母如何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了解社区的教育资源等。
宏观上,包括我国家长教育研究,应建立从政府组织到民间组织,从正式组织到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组织体系,以及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家长教育到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内容体系。这就需要政府在奖励表彰、研究经费、研究组织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家长参与班级各类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及班级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活动、学校(班级)决策、问题处理、日常管理等。
(四)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互助协作
班级与家庭、社区、政府及社会是新型的伙伴关系,在互助协作过程中,几种力量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共同承担孩子成长的责任。
家校合作的形式途径
家委会,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或班级的教育管理,行使教育监督权,是密切家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家委会前,教师要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家委会的职能和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家长对建立家委会的想法,然后通过毛遂自荐,根据工作要求等初步确定人选。最后选举确定家委会成员,通过全体家长大会选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外联员、财务委员及各活动小组组长。组建后,指导分工、按能设岗、制订章程、开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家委会意见,同时也要有主导意识,避免家委会“越权”,让家委会成为整合全班及社会力量,服务孩子成长的得力助手。
家长志愿者,有的地方称为家长义工,是家长根据学校和班级活动内容组成不同的志愿小组。如护学组,专门维持上学、放学时校门口的安全;活动组,运动会、春秋游、研学旅行等自发帮助学校或班级工作;餐饮组,通过查看、试吃食堂等,帮助学校发现、解决餐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管理组,对一些薄弱生相对集中的班级,家长值班协助管理,等等。
家长督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形式。家长听评课,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参与学校政策制订等。
家长教师,家长参与班会授课、问题学生教育、作业批改、班级常规管理等。
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如,电话、校讯通、微信、QQ群、博客、网站、手机APP等进行合作。教师手机里存上所有家长号码和重要信息,可以跟家长第一时间取得联系。新媒体平台,让信息群发成为日常。班级网页可以存储班级信息,方便家长随时查看。一些家校沟通的手机APP,大致把家校沟通分为四大类:单向通知(不需要家长回复意见)、调查类(需要家长回复选项,回答问题)、讨论类(家长积极参与讨论)、私信类(班主任与家长私人沟通),避免刷屏和家长间矛盾的产生,也避免了家長对班主任的干扰。
家访,是进行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是交流思想、介绍经验、沟通情感、了解学情、宣传学校的传统方式,也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亲临孩子生活现场的方式。无论是初接班的“普访”,还是特殊情况下的“随访”,都要做好准备工作。
家长会,是一种既传统又普遍,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家长及教师的交流会。家长会要具有汇报展示、交流沟通、教育影响等功能,还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这样才会让家长津津乐道。
有位小学老师列出了每学年家长会的不同主题,如一年级:家校共携手,养成好习惯;二年级: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三年级:创建书香家庭;四年级:让孩子爱上运动;五年级: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六年级:静心学习,优秀毕业。形式上,寓教于乐,如表演有关家庭教育的小品;分专题,如学生才艺展示、家长经验交流、班级教师推荐、教育问题咨询;分层次,如学困生,学优生;唱主角,让家长讲述自己的故事。
家长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家长,进行家长教育的学校。通过阅读和印发材料书籍、听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家长轮流介绍育儿经验等形式进行。
家校手册,是学校与家庭合作沟通、互信互助的载体。手册是一个汇编本,里面可以编入有关学校或班级的信息,向家长传递学校是怎样的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期待家长做什么等。具体包括校长寄语、学校简介、家校合作、学校管理、师资介绍、学生活动、社区简介、办学成绩等。
告家长书,是一种灵活的、阶段性的交流形式,目的是告知家长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特色、班级的管理要求等,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及班级,参与、重视、理解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信,通过写信与家长持续沟通是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对孩子和家长具体的要求和观念引导在一封封书信中得以承载。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读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年当中,薛老师给家长写了21封信,帮助家长、协助老师完成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过渡。
约谈家长,是主要面向家长个体的交流形式。家长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几位。主要针对个别现象商讨策略,也可以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方法。约谈方法,包括主题式约谈、家庭育儿方法“PK会”、个性化问题面对面等。
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开放某一天或一周,向家长展示学校的生活环境、课堂教学、办学成绩等。
家长讨论營,是“互联网+”形势下家校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在微信群、QQ群或手机APP里均可进行。准备阶段,确定讨论时间和时长,做好议题和素材准备;讨论阶段,适时生成讨论群规,教师适时“出手”拨正讨论方向,把粗讨论引向精讨论,形成系统总结;总结收尾,效用延续。
亲子作业,是作业辅导的创新发展,是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帮助下,以孩子的表达方式为主的作业。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见证孩子的表现,言传身教并促成孩子的发展。如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孩子教家长唱英语儿歌等。
家长社群,是家长在教师引导下或自发组织的亲子教育互助合作组织。让年龄相近的孩子家长联合起来,几家一组定期组织活动,这样可以解决家长由于工作忙而无法单独教育孩子的问题。
社区融合,学校、家庭本身位于社区中,父母、教师和孩子也是社区的重要成员,社区里的各种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甚至银行、企业、部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团委、妇联、旅游局等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评价反馈,通过家校合作调查问卷、小范围座谈、评选各类优秀家长、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推动家校合作的开展。
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领域,是现代学校和班级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本土家校合作理论体系还没有建成。国内对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政策的诠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德育功能等单项研究上。期待在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紧密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家校合作体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