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刻板之圈 放飞创新之才

2018-05-14曹加明

新班主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志趣刻板智力

曹加明

某种意义上讲,超常学生就是“钱学森之问”中寻觅的创新之“苗”!我们切不可一面喊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面却又做那“好龙”的“叶公”——嘲讽、冷落了真正的创新之“苗”!跳出刻板之圈,放飞创新之才,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责无旁贷!

身份互换,将心比心

面对智力超群、学习需求不同寻常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当年钱钟书、季羡林没有因为数学成绩差而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臧克家也没有因数学薄弱而被青岛大学冷落,难道我们连那时教育人的胸怀都没有吗?

我们应该学会身份互换,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智力超群的特殊学生”,整天坐在那里听着浅显无趣的内容,会做何感想?换位思考,我们才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感受,才不至于武断地呵斥学生的“卓然不群”,更不会冷落、忽略这样的智力超常、极具潜力的创新之“苗”。身份互换,将心比心,我们才更容易发现并欣赏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

坦诚沟通,倾听内心

在观察、发现智力超常学生的“无聊”和“无奈”之后,班主任不能只停留在对智力超常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揣摩臆测阶段,而应该与这类学生当面交流沟通,倾听学生内心。教师要坦诚地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理解他们的言行,让学生愿意在坦诚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敞开心扉,真诚地与班主任分享他们的“无奈”和“忧思”。

班主任面对智力超常学生的“无聊”和“无奈”时,要理性坦诚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心理根源,探讨解决方案,提出化解建议,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不用唯一的尺子衡量学生,更不可强行地把这类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往工具化的“模子”里按。

搭建平台,放飞人才

倾听、了解了智力超常、志趣独特学生的內心之后,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班内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让他们也能够理解智力超常者的“异常”之举,使他们不排斥、不冷落志趣独特的学生,使这类学生能够在教室这个常规的平台上不被有意无意地视为“另类”。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与家长、学校、相关研究机构等积极沟通协调,为这类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将他们圈在有形无形的“笼子”中。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积极支持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参加符合学生志趣的“夏令营”等科技、人文集训活动,让他们在集训活动中,明晰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方向……班主任还要积极向学校建议,促成学校组建适合智力超常学生发展的兴趣团队,定期邀请研究机构的专家、大学教授到兴趣小组、团队来指导、授课,让此类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此外,班主任还可以与家长、学校一起联络相关高校,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开展游学活动,走进大学实验室,在与学者、专家教授的零距离接触中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总之,班主任要不遗余力地为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放飞潜在的创新型人才。

心理护航,着眼未来

世间之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更是慢的艺术。对这类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的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的心理大多较为敏感、细腻,甚至有些脆弱,班主任要做好心理护航工作,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急功近利,不对学生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保护好他们的求知欲。

班主任在与家长、学校、研究机构沟通、协调,为智力超常、志趣独特的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之后,要能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求知“幼苗”缓慢成长,切不可有拔苗助长之心,也不可大张旗鼓地宣传,以免打破研究之宁静,让学生置身于喧闹中,那样,既是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亦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班主任以及家长、学校应该尊重人的成长基本规律,在为学生搭建平台后,静待花开即可。

教育者拥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教育才不会沦落为生产刻板划一的工业产品的流水线,班主任跳出教育认知的刻板之圈,放飞创新之才才会更有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志趣刻板智力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性自由
重阳有感
夕阳晚秋
“zhi”趣盎然话数学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浅谈儿童钢琴弹奏“三趣”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