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改革策略
2018-05-14李亚荣
李亚荣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不禁反思: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如何改革家校合作,切实担负起办好教育事业的重任。
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面临的困难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一所农村初中工作,担任班主任,身边的同事大多在此任教了数十年,与很多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长都打过交道。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而家长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物质条件的提供者。我从与同事的交流及个人的亲身经历中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教师被寄予厚望,家校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家庭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学校教育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家庭教育的影响远比学校教育广泛。诸葛亮编写《诫子书》,曾国藩以家书教子,“孟母三迁”等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现代社会,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家庭教育依然具有独特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教育依然缺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家庭教育的兴盛。从学区房的火爆和城镇教育培训机构的兴盛中可见一斑。深入分析城乡家庭的差距,不难找出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首先,家庭收入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刚得到保障,或者尚未得到保障时,农村家庭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个人发展。
其次,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可否认,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农村家庭借国家大好政策,凭勤劳的双手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因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关注只能停留在表层,教育方式也比较粗暴,一旦学生犯错,等待他们的基本是打骂。
最后,家庭关系。每年开学之初,班主任都会向学校上交一大摞学生信息采集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格是班级“特异”学生情况表。学校把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以及孤儿、留守儿童等统称“特异”学生,每个班有近半数“特异”学生。这些学生中不少人有心理问题,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
由此可见,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整个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
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方式的转变
要改变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现状,把希望寄托在家庭教育的快速转变上是不切实际的,学校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它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和相对严密的组织系统。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在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所以,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应占主导地位。
那么,学校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创建和改善学校文化。很多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虽已创办多年,但没有自己的文化,另外一些学校的文化创建才刚刚起步。学校文化应该明确指出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学校应请家长共同设计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帮助大家完善这个理念,创造让每个家庭参与学生成长的文化。在这一文化中,教师是家长的支持者,他们相信与家庭的接触是有意义的,并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
其次,学校应该对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微改革。常见的家校合作方式有: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学校开放日。这6种方式在多数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行得通,但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以互相访问为例,教师在挑选家访对象时,往往很难对最需要沟通的家庭进行家访,甚至不排除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挑选访问对象。再者,很多教师在家访前并没有进行详细周密的准备,无效家访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长此以往,教师和家长都对家访失去了信心。无效家访的现象一方面揭示了农村贫困地区学校优质师资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成功的家访需要精心策划。因贫困地区条件所限,家访专业化进程会比较缓慢,但进行一定的微改革是可行的。如,学校行政管理层可积极帮助教师解决诸如交通不便等问题,对教师的家访计划进行细致的审核与监督,对被访家长和学生进行回访评估等。
最后,學校应该重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一些欧美国家很早就发现社区对教育的帮助是巨大的,社区不仅能够改变家长,还能影响学生。在中国农村,社区是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比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个家庭的情况,因而,学校常常需要从村民委员会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学生的信息。所以,在活动的组织和文化观念的传播方面,与村民委员会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当前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下,学校应主动做出更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可以一直不作为。社会需要快速发展,乡村文化需要进一步振兴,期待着农村家庭的家长能够在家校合作中尽快找准位置,和学校一起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