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

2018-05-14阿都木沙魏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影响因素

阿都木沙 魏琳

[摘要]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因素也更具复杂性。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发现迁入时间、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年龄、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等是影响其教育融入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先后进入城市务工,且一并带入了其适龄子女,由此出现了本文所讨论的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相对来说,由于经济条件和少数民族自身因素等原因,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在城市成为了双重弱势群体,即其在民族成份上属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经济地位上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但是今天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真正从少数民族本身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进行研究的还寥寥无几,本文便是基于这些不足展开研究的。

2 样本和相关资料介绍

本文所用资料来自于笔者在A市和B市参与调查的关于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本次调查共筛选出符合调研主题条件的240名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并对其进行了走访调查。此次被调查学生平均年龄15岁,其中共68名小学生,占调查人数28%,172名初高中学生,占72%,迁入时间1至10年不等,民族成份包括回族、藏族、彝族、羌族、苗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8个民族。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当地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相关政策、学生家庭情况、对自身的评价、入学情况、在学校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的融入情况等问题。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国家政策

一方面,虽然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再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基本上都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施的。也即国家在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还没有具体的直接针对性的政策,这样,在迁入地求学和生活时,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不适应性便会被放大,从而增加了其融入的难度;另一方面,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党和国家同样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两为主”的方针政策;2006年,在经过一年多调研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见,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政策太过原则化等原因,这些政策的施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次调查,笔者发现,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入学时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复杂,如A市规定进城务工人员为其子女申请入学需出示包括身份证和居住证、与子女同一户籍的原籍户口簿、《劳动合同》、连续居住满一年的相关证明、《成都市居住证》以及截至一定日期已在本市连续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2个月的证明等诸多材料。此外,还存在着“需要缴纳额外费用”、“关系户”等现象。

3.2 自身因素

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由于其特殊的民族身份,往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因素,而这正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首先,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内向,对外界会比较敏感(见下文具体讨论)。有高达4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自己并不是性格开朗的人(见表1)。由于经济条件差,如今很多少数民族农民都会选择入城务工,他们的孩子在随他们一起迁入城市之前,都属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只有春节等节假日的时候才能和父母团聚,而且这种状态在他们入城之前一直持续着,导致很多人形成了相对沉默寡言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导致在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身上还有着一些自卑的心态,将近一半的受调查孩子都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如城市的孩子优秀(见表1)。另外,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和学习条件差等原因,40%多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见表1),这导致他们在学校的竞争力没有那么的好,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习上的压力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此次调查还发现,少数民族的身份标签给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也带来了一些困扰。20%多的孩子认为,平时自己因为少数民族的身份而受到了周围人的“特别对待”,比如“会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等,而有接近25%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见表2)。而且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生活中会有民族小群体意识,40%左右的孩子更愿意和本民族的孩子待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到他们的交际范围。

3.3 社区环境

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跟着父母进入城市后,面临着要适应很多东西的极大压力。与农村生活的简单相比,城市的生活系统则复杂得多,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有所不同,其与城市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心理上对城市环境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会有抵触心理。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在被问到在城市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多达62%的回族孩子表示不习惯迁入地的的饮食习惯(见图1)。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对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不难理解;而表示自己语言沟通有困难的16个孩子里,藏族和来自藏区的蒙古族孩子占了多数,这些地区经济条件严重落后,很多地方至今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在迁入城市之前,他们生活中几乎很少会接触到汉语,更不用说能熟练的掌握了(见图2)。

除了饮食习惯和语言沟通之外,市民们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的包容情况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教育融入程度,如20%多的孩子表示城市的居民在平时生活里对他们并不友好。这来自于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的一种歧视心理,他们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有太多的接触。

3.4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和谐程度、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参与频率等。首先,家庭经济有助于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成功及其相关的物质需求,即起点融入。如上文所提到有的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仍存在“额外收费”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这无疑又增加了其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压力甚至会让一些孩子因此失去了在城市上学的机会。而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城市,其工作基本是以低收入、高强度、稳定性差、劳作时间长的体力劳动职业为主,如装修工、个体经营、建筑工人等,家庭平均月收入不到5000元人民币,这种经济条件是不能为其子女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的,不利于其融入。

除了家庭经济状况之外,家庭和谐程度、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参与频率以及父母和子女的相处时间也是影响其教育融入的重要因素,大体上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即家庭越和谐、父母越关心子女的学习、父母子女相处时间越长,就越利于其融入。

3.5 学校环境

学校在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上成为了重要因素,因为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其主要生活场所就是学校,特别是那些就读于寄宿制学校的少数民族子女。本次调查中(见表3),表示自己在课堂上踊跃和老师互动的人占到35%左右,而34%的人表示自己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堂上和老師互动。可见很多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在课堂上和老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而涉及到学校的人际关系,57.8%的人表示自己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很好,占到了一半以上,说明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在学校还是可以处理好和老师同学的关系。

3.6 其他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本次调查还发现迁入时间的长短、年龄等也会对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产生影响。具体来说,迁入时间越久,其融入结果就越好,因为相对于迁入时间短的孩子,他们在城市生活了更久,适应的时间也更久,自然融入效果也更好。

4 结论

在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具体有国家政策、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谐程度、迁入时间长短、年龄、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的民族身份等。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对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的教育融入的影响。如前文中所讨论的那样,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他们融入城市这个全新环境的时候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普遍内向的性格让他们不能很好的处理社区人际关系、老师同学关系,对外界反应比较敏感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民族小群体观念则一定程度限制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宗教信仰带来的饮食习惯上的融入困难,城乡差距带来的一定的自卑情绪和受他们在迁入城市之前的农村生活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学习基础差、没有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无不增加了其融入的难度。

除上述的影响因素外,还有诸多因素由于知识所限或者此次调查存在的疏漏等问题,没能提出讨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到他们在城市的学习生活等种种情况,让他们在迁入地城市能够享受到更公平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资源,从而拥有平等的自我发展机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2] 孙彬.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 王光光,赵鹏程.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3(3).

[4] 陈国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起点、过程与结果[J].中国青年研究,2017(16).

[5] 黄兆信,曲小远,赵国靖.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互动与融合[J].教育研究,2014(10).

[6] 陈国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接纳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15(5).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影响因素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