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乌龙茶”加工工艺开发的探索

2018-05-14廖满福

山西农经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酵

廖满福

摘 要:红乌龙茶属于发酵程度较重的乌龙茶,茶汤呈现橙红水色,色泽如红茶,但口感仍保持乌龙茶的风味。1年来对红乌龙茶制作工艺进行一些研制,具体包括轻萎凋、做青、重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艺的研制,在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基础上进行试验:一方面增加红茶的发酵工艺,另一方面减少乌龙茶的杀青工艺,并且进行二次萎凋,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产生形成红乌龙茶独特香型韵味的品质特点。

关键词:红乌龙茶开发;重萎调;发酵;浓香型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5-013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S272 文献标志码:A

红乌龙茶属于发酵程度较重的乌龙茶,茶汤呈现橙红水色,色泽如红茶,但口感仍保持乌龙茶的风味。针对市场供求关系及消费者对浓香型茶的要求,1年来对红乌龙茶制作工艺进行一些研制,具体包括轻萎凋、做青、重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艺的研制,在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基础上,一方面增加红茶的发酵工艺,另一方面减少乌龙茶的杀青工艺,形成红乌龙茶独特香型韵味的品质特征。

1 对鲜叶的要求

红乌龙的采摘要求跟乌龙茶一样,不能太嫩,太嫩做青过程容易形成“死红”,成品茶香味低、味苦涩。也不能过老,否则制成茶叶条索松散,梗片多,采摘标准是新梢伸育接近成熟,顶芽形成驻芽,采2~3叶,俗称“开面采”,按采摘老嫩程度不同,可分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一般掌握小开面至中开面的为好。

2 红乌龙的初制技术

2.1 轻萎凋

萎凋过程分为摊青、晒青、凉青等三个过程,鲜叶进厂后按不同品种、含水量和不同采摘时间分别摊放,不能混杂,保证鲜叶匀度、净度、新鲜度。摊青厚度3~5cm,摊青过程中要轻翻2~3次,使水分散失均匀。

萎凋可采用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把鲜叶薄摊在竹帘上,通常在下午4~5时左右,气温20~25℃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晒青场,看青晒青,萎凋减重率6%~10%。晒青30~40min,中间翻拌一次,晒青适度的叶子叶质较柔软,叶面光泽消失,手持嫩梢基部,顶端1-2叶下垂。萎凋结束后,随即进行晾青,到萎凋叶还阳时开始做青,晾青时间30~60min。

2.2 做青

包括摇青、静置、做手等步骤,做青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做青一般设在较密闭而凉爽的地方,保持室温22~27℃,以25℃最适宜,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若室温低于25℃时,用火盆加温,室温不得超过29℃。做青方法有手工摇青和机械摇青两种:

2.2.1 手工做青。静置1h开始摇青,第一次摇青后,静置30min,再第二次摇青,这样反复进行4~7次,总历时6~12h,根据原料含水量,含水量多的品种及雨水青,多摇少做,在生产实践中灵活掌握,原则上摇做结合,多摇少做,先摇后做,做手先轻后重,转速先慢后快,转数先少后多,柔青时间先短后长,摊叶先薄后厚,含水量少的多做少摇。

2.2.2 机械摇青。采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利用通风管调节筒体内温度20~28℃,相对湿度60%~75%,通过快转和慢转开关进行摇青,摇青过程中转数遵循“少—多—少”的原则,做青结束减重25%~28%,含水量为65%~68%。

2.3 重萎凋

做青適度后,通过静置,水分重新分布,细胞膨胀,叶质硬脆,叶内含水量还较高达到65%~68%,必须通过进一步萎凋,萎凋程度掌握,主要凭感官判断,即萎凋适度叶形皱缩,叶质柔软,嫩梗曲折不断,叶色转暗,萎凋叶的含水量62%~64%为适度。根据鲜叶老嫩不同,由于原料较粗老,掌握老叶轻萎凋,宁轻勿重,严防萎凋过度。

2.4 揉捻

针对红乌龙原料较粗老,选用小型的如35型、40型。棱骨较高、转速较快的揉捻机。投叶量6~10kg,掌握“少量快揉、重压、短时”的原则,揉捻时间5~10min,揉至叶片卷成条索,茶汁渗出,部分起螺头,手抓茶条粘手时,叶细胞组织破碎。下机解块摊凉。

2.5 发酵

发酵是进一步提高乌龙茶的滋味和汤色,形成红乌龙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醛酸类物质大量形成,赋予红乌龙红艳的汤色和水果香味。

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必须创造有利条件,温度25~28℃,相对湿度95%以上,供氧充足,空气流通清洁新鲜,有利于形成红乌龙优良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方法与工夫红茶相似,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在发酵框内,摊约厚8~10cm,依次放在发酵架上,发酵温度一般由低至高,当叶温平稳并开始下降时即为发酵适度。发酵程度掌握中等嫩叶色红变,达到黄红色,对光透明,花果香显露后及时烘干。

3 烘干:分毛火和足火

3.1 毛火

用烘干机毛火温度140~160℃,摊叶厚度4~5cm,掌握高温、快速烘焙的原则。提高滋味甘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力求避免闷蒸现象,烘到7成干左右下烘,摊晾1~2h。

3.2 足火

用烘干机温度90~100℃,摊叶厚度2~3cm,一般烘20min,含水量6%以内制成毛茶。

参考文献:

[1]龚自明,郑鹏程.茶叶加工技术[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茶叶.多茶类开发的实践和建议.2002.1.

猜你喜欢

发酵
1株鱼类水霉病原真菌拮抗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固定化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果醋的研究进展
酵母发酵法去除魔芋飞粉中三甲胺的研究
一株放线菌蓝色素的提取及相关研究
南瓜包子加工工艺及品质的研究
巴彦淖尔地区泡菜的腌制工艺优化研究
一株植物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发酵花生麸快速培育鲫鱼苗开口饵料的效果研究
乳酸菌的分离及酸奶制备
微生物发酵对鱼下脚料脱腥作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