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调查研究

2018-05-14王颖

山西农经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王颖

摘 要:从苍溪县基本情况出发,分析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做法及成效,重点探讨复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产业扶贫

1  基本情况

苍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南麓,是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三区合一”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随着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苍溪县迎来了少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苍溪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科学制定规划,走访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算收支理财、找致富门路、建民情档案,与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苍溪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坚持党员走村入户看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算收支理财、找致富门路、建民情档案是“串门”工作法的基本要求。这既密切了党群联系,又充分调动了村里无职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了贫困户脱贫动力。本次调研选取东青镇为例进行分析。东青镇辖2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20 422人。全镇精准锁定贫困村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92户2 014人。坚持“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2  做法及成效

(1)深入调研,科学制定脱贫计划。东青镇距县城13 km,但由于基础差、产业弱、灾害多、增收难,两轮“回头看”精准识别后全镇仍有500多户贫困人口。通过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分类规划,东青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定了4步走的脱贫攻坚计划,并结合贫困户自身实际情况,分类确立了扶持生产发展、促进就业带动、易地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扶助措施,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2)着力长远,大力培育致富产业。始终把培育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摆在脱贫攻坚工作突出位置,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东青镇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和地理位置优势,大胆探索山区现代产业发展新路子,全镇新增万只以上的规模鸡场3个,新植核桃41 hm2、果树21 hm2、药材26 hm2、蔬菜20 hm2;流转土地230 hm2,先后培育家庭农场15个、专合社14家、业主大户130户,发展林种、林养、林药、林经结合的立体林业经济,林下经济收入达362万元,带动257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特别是贫困村东红村引进的益康粮油公司,流转土地20 hm2、水域6 hm2发展优质粮油种植,有力带动了该村产业发展。贫困村东林村已规划将1、2、5组纳入寻乐书岩旅游开发及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河而行的莲藕种植区将集观赏与经济出产一体,有力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同时,东青镇大力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品连多户、一店带多村”的电商扶贫模式,产销通道全面打通。

(3)注重基础,聚焦聚力改善民生。针对贫困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东青镇积极协调县级有关部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硬化东红、寨山等贫困村村组道路14.15 km,加宽9.3 km,整治标改山坪塘16口,改建提灌站1座,打深水井17口,新建村级卫生室3个、标准化垃圾房20座,危旧房改造288户,“三网”覆盖面达90%,新建和维修村级活动阵地5处,全面完成农网改造,贫困村面貌明显改观,“两线合一”步伐加快。

(4)身入一线,协调解决重大难题。东青镇采取现场办公、蹲点督导,召集交通、水务、农业、林业等部门一起集体调研,并督促相关单位倒排工期,加快实施,尽早见效。截止12月,寨山村共到位各类项目资金492.46万元,硬化村组道路8 km、加宽村道4.2 km。全村171户600余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16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78万元,扩大种养殖规模。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致贫成因普遍性分析

(1)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苍溪山高坡陡沟深,“八山一水一分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2 h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山区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2)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3)产业附加值不高,劳动力不足,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而第一产业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因此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

(4)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一是高中、大学阶段的经济负担较重,贫困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形成恶性循环。二是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农户抗风险能力缺乏,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即会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家庭中如有住院或慢性病病人,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

3.2  脱贫主体存在的困难分析

(1)行路难。道路是制约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也是贫困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难点问题。路的问题不解决,脱贫致富就没有基础条件。苍溪目前仍有131个村621.55 km通村公路未硬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如调研的响水村公路未硬化,一是因为没有项目指标;二是因为响水村原道路坡陡弯大,路况改善之后,车速提升,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桥坝村和响水村之间凿山建隧道,但隧道造价太高,地方无力负担,致使两村之间的溶洞景观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

(2)用水难。由于山高水远,部分贫困户仍然是吃“天管水”,靠“水窖”蓄水,受天气影响大,水量少。而“水窖”又靠近居住区,饮用水与生活污水混合,水质差,村民只能用纱布过滤后使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原本已实施过,但由于山区地质多变,受地震等影響,水源出现移位失踪,目前已再无指标和资金可用。若引用企业修建,但高额的投资必然会造成高水价,难以达到目的。

(3)安居难。调研走访的20户贫困户中,只有1户房屋是砖混结构,绝大多数是都是土木结构,低矮、阴暗、狭窄、潮湿,安全隐患多,防水、防震功能差。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灾害的连续侵袭,使原本简易的土木结构房屋损坏严重,形成危房户、无房户。贫困户建房不仅资金短缺,且人手又少,多数靠自己是没有能力建房的。

3.3  帮扶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

(1)干群认识不足。现有的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攻坚难度大,部分干部产生畏难情绪,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

(2)资金投入不足。苍溪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限制发展区、严格保护区,但并未享受到老区特惠政策、“老少边穷”特殊政策与生态补偿政策,加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扶贫投入更是微不足道。

(3)帮扶措施不足。调研发现精准扶贫仍存在帮扶手段单一、仅“送鱼”而非“授渔”的问题。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4  对策建议

有效落实精准扶贫还需要一个过程,“精准”是一种形式,“扶贫”才是其内容。既满足形式上的精准,又保证内容上的落实,才能够持续合理地推进精准扶贫。

第一,要处理好加大扶贫力度和注重扶贫效果的关系。加大投入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但最终要体现在提高扶贫效果上。在工作中既要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资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更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注重提高资金、项目效益,提高扶贫实效。要重视运用普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而扶贫工作考评也应当考评各地的资金、人力等投入,还要考评扶贫实际成效,考核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二,要处理好救济扶贫和开发扶贫的关系。扶贫根本靠发展,只有因地制宜促进本地区资源产业开发,才能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扶贫方式,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扶贫,也不仅是输血式扶贫,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的发钱发物到户,不能“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输血式扶贫不但会滋生贫苦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很大可能导致越扶越贫。应从致贫原因入手,解决思想、环境、资金问题,想方设法为贫困村找到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为贫困户找到增收脱贫的项目门路,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第三,要处理好连片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关系。当下,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极度贫困群众开展“点对点”的扶贫模式,见效快,对个体扶贫效果好,能实现单个家庭快速脱贫致富。但要解决整个村社、乡镇的落后问题,还得集中资金改善一个片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建设一批、成功示范一片,梯次推进、整体推进。精准扶贫要实现细节和整体的统一,最好的途径是把“点上”扶贫和“面上”扶贫结合起来,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统筹涉农资金,由政府专题谋划,统筹考虑连片扶贫、精准扶贫的比例,调动点与面、户与片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两轮驱动”,实现叠加效应。

第四,要處理好探索扶贫模式创新与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的关系。创新才有活力,使制度更具长效。要继续探索长效稳定可持续的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机制,比如整合各类资金并发挥最大使用效益。扶贫资金可用于扶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劳动力入股和技术资金入股等形式创办合作社;帮助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使更多的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要探索成立扶贫基金管理机构,整合政府资源,筹集资金市场化运作,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交易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扶贫投入增长、激励和约束、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制度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