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视角下贫困家庭旅游扶贫 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05-14杨文华

山西农经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扶贫贫困家庭

杨文华

摘 要:在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的背景下,贫困家庭的正式社会支持非常有限,政府、企业的政策针对性不强,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因为整个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而被弱化。因此,需要强调政府引领,强化旅游扶贫政策的精准设计,让家庭、亲朋、邻里等传统社会支持要素重新成为贫困家庭初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全得以重建并真实享有旅游扶贫的完整福利。

关键词:社会支持;扶贫;贫困家庭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文化振兴的任务就是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让“乡愁”真实流传,让乡村传统顺利延续。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依托,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很多贫困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景观丰富而独特。虽然是经济贫困的区域,但是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1]。

近年,国际社会提出了两大战略,即“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简称PPT)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简称ST-EP)战略。两个战略都强调让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这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国旅游扶贫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较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扶贫实践的快速发展,在总结旅游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瞄准“贫困家庭”,实现旅游“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成为旅游业界和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贫困家庭与社会支持理论

1.1  贫困家庭理论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对于贫困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早些时候,学者们认为贫困主要是基于基本生存必需品的缺乏,这是绝对贫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朗特里(S.Rowntree)在《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他认为,绝对贫困就是“一个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因为其所拥有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最低需要,这种最低需要包括食品、住房、衣着和其他必需品[2]”。其后,相对贫困的概念被一些学者提出并广泛流传。其中Runciman把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运用于贫困分析中,建构了相对贫困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相对贫困是指“虽然人们的收入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准,仅能维持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3]”。目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种相对贫困,是指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以及低保边缘家庭。

1.2  社会支持理论

李强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4]。吴春雷、朱考金等进一步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5]。正式支持系统是指政府机关、群众组织及其他性质的专业组织等所建构的支持网络;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是指通过血缘、地缘等建立起来的支持网,以行为主体间的强关系为主,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6]。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别于西方社会。中国乡土社会以“礼治”为纲,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依次为血缘、亲缘、地缘与业缘,伦理纲常是人际秩序维持的基本规则,是一个强调“关系”和“人情”的熟人社会[7]。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往往“情重于法”,私人关系重于正式关系,并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私人道德、家族利益、贤者政治等得以维持[8]。在这样的社会中,非正式社会支持比正式社会支持更为重要。

2  城口县河鱼乡贫困家庭旅游扶贫现状

城口县位于长江上游,大巴山南侧,重庆市东北部,渝、川、陕3省交界地带,下辖2个街道、10个镇、13个乡,总面积3 232 km2。城口县位于山区,经济落后,属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经济较为落后。但是,城口县环境优美、空气优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该县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正处在摸索、试验阶段,社区旅游参与度相对较低,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河鱼乡位于城口县的东北部,区域海拔860~2 500 m,幅员面积133.8 km2,基本上在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90%。2013年以来,当地政府借全县及东部片区乡村旅游发展之势,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培育,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战略,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旅游扶贫工作,致力于做好旅游规划,打造特色景观,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扶贫开发主要围绕3个方面进行:一是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乡村风貌改造,在平溪村打造了独具大巴山乡村特色的农耕文化长廊;完成河道景观打造、房屋风貌改造;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旅游住宿。二是打造旅游景点,抓品牌创建,举办农耕文化旅游节等。三是以旅游为引擎,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3  城口县河鱼乡贫困家庭旅游扶贫的困境

3.1  正式社会支持作用有限

3.1.1  产业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

通过与县扶贫开发办工作人员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县政府近年来出台許多政策大力支持贫困家庭旅游扶贫。县政府部门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培育城口生态山地鸡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但缺乏体现“高精准度”、细化的市场发展政策,很多贫困户养鸡都是分散经营、少资金、缺技术。并且贫困户养鸡的经营模式为单家独户,饲养成本高、销售困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城口贫困家庭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只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规划,并未细化针对某个产业、每个贫困户家庭的政策。

3.1.2  旅游扶贫制度执行存在漏洞

县政府现行的产业支持制度设计虽然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城口旅游扶贫总体还处在发展初期,各项旅游发展规范不完善,但具体执行情况中存在漏洞。如“贫困户”认证存在漏洞,在旅游扶贫实践中,“贫困户”的认证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本。“贫困户”或“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一种证明自己是“被扶助对象”“优先获得关照”的专属社会资本,获取“贫困户”认证成为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资格证。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事实上十分贫困的家庭因没有获得“贫困户”资格认证而难以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甚至出现了“只有关系户才可以成为贫困户”的现象。获得“贫困户”认证的家庭则会得到政府较多的关注与支持,这部分群体的脱贫致富问题通常被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工作手册中,得到政府的优先关注,享受到产业扶贫政策扶持。

3.1.3  村委会的支持有限

村委会即村民自治委员会,原本是一种用于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为中国农村最基层、最重要的组织,村委会是联系村民和政府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纽带。村委会由于其特殊的优势,在解决贫困家庭旅游扶贫问题上大有作为。从访谈中了解到,村委会对贫困家庭旅游扶贫主要提供经济援助、产业信息的提供以及产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在贫困家庭实际面临问题时,村委会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

3.2  非正式社会支持弱化

3.2.1  家庭支持欠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个生命体的最初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对于重血缘、重地缘的中国乡土社会来讲更是如此。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家庭的支持对于贫困家庭而言都是最主要的,是支持贫困家庭主体中提供内容最全面的支持力量。但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加上社会风气的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并且逐渐淡化,家庭支持出现弱化趋势。

3.2.2  亲戚、邻里支持弱化

这里的亲戚指贫困家庭夫妻双方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亲戚和邻里作为乡村社会的初级社会群体构成了贫困家庭的初级关系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通过对贫困户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由于城乡经济二元制体制,农村大部分贫困家庭劳动力富足的亲戚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尽管亲戚关系好,但逢年过节才碰面,一般很少提供支持,而这种趋势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呈扩大趋势,亲戚支持逐渐减弱。

4  社会支持视角下贫困家庭旅游扶贫绩效提升策略

4.1  积极加强正式的社会支持

4.1.1  因地制宜制定旅游扶贫政策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各地确定了精准的旅游扶贫项目。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盘活地方旅游资源,调动贫困家庭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可能性。政府可利用对资金调备的权限,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家庭设计资金申请和资金使用的可能性,完善针对贫困家庭的资金服务机制,调整申请程序和申请资金额度,让贫困户的资金使用渠道和方式真正集中到旅游发展中,并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和产出。

4.1.2  切实落实旅游扶贫制度

政府应提升旅游扶贫政策的精准性。政府首先要尽快制定和落实“零息贷款”“贴息贷款”“一对一帮扶”等专门针对贫困户旅游参与的旅游扶贫政策。首先,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的对象,要将旅游区内具备旅游发展意识、有一定产业发展愿望和基本能力,却没有启动资金和旅游经营能力的贫困家庭列入旅游扶贫的范围。其次,要切实提高旅游扶贫的针对性,对不同需求、不同特征的贫困家庭采取不同的帮扶政策。对于有一定资金和能力并有强烈意愿发展旅游产业、参与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可以通过提供旅游发展补贴或旅游发展资金,免费提供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等措施鼓励其率先参与到旅游扶贫中;对于完全没有任何基础且尚无任何经营能力,但是有一定旅游发展意愿的贫困家庭可以采取提供旅游行业技能培训、创造性提供旅游业就业岗位等方式给予帮扶。同时,还可以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将乡村社会中的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小组,以此重建邻里关系和乡村社会资本网络。

4.1.3  提升村委会的工作效率

只有坚强有力的村委会,才能最大程度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贫困家庭状况。因此,要积极建设和改革村委会,让村委会充分发挥作用,分担政府压力,提高贫困家庭旅游扶贫能力。让村委会的成员拥有一定的权力与职责,让他们在旅游扶贫信息服务提供、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能下放到村委会。充分利用村委会对贫困家庭具体情况了解相对比较透彻的这种优势,利用村委会的影响力,加大对贫困家庭旅游扶贫的教育,提升贫困家庭自主脱贫能力意识。同时增强村委会服务意识,加强对村干部服务意识的培养。

4.2  强化非正式支持的作用

4.2.1  培育家庭社会资本

家庭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的起点,承担着抚养和赡养、教育、精神满足等各种功能。尽管随着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对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功能有所衰减,但家庭仍是有基础支持功能。

4.2.2  拓展亲戚、邻里支持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讲到:“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根据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立的,中国人在处理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就得就发生联系。每個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做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对于农村来讲,更是如此,以家庭成员为中心画圈,一层层向外扩展开去,亲戚则处于离圆圈中心最近的地方,所以,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农村,非正式支持系统中亲戚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情感支持与物质支撑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建构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时,要重视亲戚之间的支持,让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友重新成为初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贫困家庭稳定而长期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8):24.

[2]Rowntree BenjaminS.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London:Macmillan,1901:103.

[3]Runciman W G.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M].London:Routldge & Paul,1966:43.

[4]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

[5]吴雷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保障[D].长沙:湖南大学,2008.

[6]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以南京为例[J].青年研究,2007(8):9-13.

[7]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扶贫贫困家庭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