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路自信现状调查分析
2018-05-14张洁康昭
张洁 康昭
[摘要]准确把握大学生道路自信现实状况,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基本认知,但存在知识性欠缺的问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情感认同较高,道路自信行为主动、践行意愿强烈。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但效果有待提升。多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道路自信,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积极开展道路自信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道路自信;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2-005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2.011
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的新命题,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把道路自信思想贯穿于教学,让道路自信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力图准确把握大学生道路自信现实状况,以内涵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和教育现状4个维度作为反映大学生道路自信的基本结构,设计了“高校大学生道路自信现状调查问卷”,共包含20个二级评价指标和29个评价因子。具体来看,调查问卷分为3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和民族等内容;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从内涵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重点了解大学生道路自信的整体情况;第三部分是道路自信教育现状,包括教育活动的开展频率、方式、存在问题。
课题组选择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和喀什大学作为样本采集单位,采取分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样本,以全日制本科生为抽样单元,分别以学科和年级为层次确定每个学科任一一个年级人数,作为子样本框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86份,进过认真筛选,剔除无效问卷1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75份,有效率为97.5%。
(一)性别及年级分布
在全体样本中,男性学生为500人,占总数的51.3%;女性学生为475人,占总数的48.7%。从年级来看,一年级307人,占总样本的31.5%;二年级300人,占总样本的30.8%;三年级264人,占总样本的27.1%;四年级101人,占总样本的10.4%;五年级仅有3人,占样本总量的0.2%。
(二)专业分布
主要集中在工学、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7.9%、20.1%、16.9%和10.4%,整体占总量的75.3%,其余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是理学、文学、农学、医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
(三)政治面貌分布
在975名大学生中,政治面貌为团员的有885名,占样本比重高达90.8%,党员与群众分别为51人和39人,各占样本的5.2%和4.0%。
(四)民族分布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汉族634人,占样本总量的65%,少数民族有341人,占总体的35%,主要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回族。
二、大學生道路自信现状分析
(一)内涵认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基本认知,但存在知识性欠缺。对于“我国何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仅有50.3%的调查对象具有这一基本常识。错误认知主要集中在“1949年”,有31.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该选项,其余选择“1966年”为7.7%,“1979年”11.0%。并且调查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程度也较低,仅有16.0%和37.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而了解程度为“一般”的调查对象高达39.5%。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
不同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情况也有所差异。通过专业对比,发现文科类(法、经、管、教、文、历、艺)大学生对特色道路的认知程度高于理工科(理、工、农、医)大学生,且差异性显著。
此外,新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途径呈现出“途径集中与多样化并存”的特点,具体数据(图1)。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途径具有随着年级的增加了解途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大一新生主要通过“课堂传授”来获取知识,而大四学生了解途径除了“课堂传授”外,较为普遍地选择了“网路”“党团培训”“宣讲”等选项。
图1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途径分布图
(二)情感认同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情感认同较高。75.8%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我国国情,但要逐步完善”,89.0%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证明的正确道路”。对于“道路自信的信心来源”的问题(多选),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77.2%),“适合国情,已被实践证明”(61.3%),“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56.3%)和“人民群众的认可”(51.9%)几个选项。
61.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对中国道路“非常坚定”,但同时也存在36.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对于“对中国道路的自豪程度”,85.3%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自豪”或“比较自豪”。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年级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的程度越高,不同专业对道路自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大学生对当前主流观点的情感认同程度普遍较高,持否定态度的最高仅为6.1%。但对于2020年一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情感认同度较低。说明两个问题:第一,2020年一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为此制定了多项利民政策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对此缺乏一个明确认知。第二,该题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题目,说明大学生并不是盲目认同,而是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使判读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表1)。
(三)行为认同现状
当前大学生对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途径多元、践行意愿强、践行频率不高。针对大学生践行道路自信的现状,本调查从践行方式、践行频率、践行意愿等方面展开调查。
在践行方式方面,对于“大学生如何践行道路自信”,76.5%的调查对象选择“认真学习”,62.3%的调查对象选择“深刻领悟”,仅有34%的调查对象会“主动宣传”,42.5%的调查对象选择“成为坚定的信仰者”,61.2%的调查对象选择“做忠实的践行者”,64.7%的调查对象会“努力成才,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践行奋斗”。
在践行频率上,15.4%的调查对象会非常关注时事新闻,38.6%的调查对象会选择“较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有5.7%的调查对象很少甚至不关注时政新闻。
在践行意愿上,对于参加一项旨在增强爱国情感的活动时,72.5%和22.6%的调查对象选择“非常愿意”和“无所谓,但会参加”,而选择“不愿意参加,要求参加再参加”和“不参加”的仅为4.5%和0.4%。
通过对不同年级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大学生道路自信践行水平与年级呈正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的践行程度越高(图2)。
图2不同年级对“道路自信”宣传情况
(四)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高校较重视对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但效果有待提升。对于学校开展教育情况,分别有43.0%、32.9%、20.4%和3.7%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学校对坚定“道路自信”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和“不太重视”,可见,高校对坚定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的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33.0%和32.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作用是“非常大”和“比较大”,与此同时存在27.2%的调查对象对象认为“作用一般”。而对于“是否有必要在思政课中加强‘道路自信的讲授”这一问题,分别有37.5%、32.8%和23.7%选择了“非常必要”“比较必要”和“一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对于“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作用”和“是否有必要在思政课中加强‘道路自信的讲授”这两个题目的选项存在着极高的重合度,即对前者选择高程度的选项也会对后者选择较高程度的选项。
三、大学生道路自信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影响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的因素多元,按照每个影响因素被选择的频率排列(图3)。
图3当前社会中影响大学生道路自信主要因素
(一)“就业难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的最主要因素
李克强总理指出:“最大的民生是就业”[3]。对大学生而言,就业是他们最大的需求和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非正规就业现象仍然严重。这一现实势必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进而影响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重要因素
图3显示,社会道德滑坡、居民收入差距大、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经济发展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对道路自信分别占 52.6%、49.6%、45.8%、37.4%,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现实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不绝等等。大学生对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认知,势必影响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学校教育欠缺,极大影响着大学生道路自信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道路自信”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相应的课程、专题化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只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所涉及,没有凸显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学内容宏大、单薄,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学生对道路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错误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弱化了大学生的道路自信
40年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地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宪政主义国外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学和“双泛”思想等国内外错误社会思潮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与中国学术词汇生硬对接”,曲解、攻击、抵制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产生了不良影响。
调查发现,部分95后大学生用实用主义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认为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以后走的道路是否对人们有益。
此外,大学生因自身问题影响坚定道路自信。主要有缺乏信心,看不到希望(44.7%);辨别能力弱,易受不良思想影響(67.6%);理想信念易动摇(46.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不够,缺乏认同(63.7%);欠缺人文精神(30.5%);知行分离(34.5%)。
四、加强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的对策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加强大学生道路自信具有巨大作用,有52.3%调查对象选择了该项,而仅有31%的调查对象认为主题报告有作用,是各种形式中选择频率最低的。其余各个形式按照被选择频率排序分别是讲座论坛(51.3%)、党团培训(47.7%)主题竞赛活动(44.4%)典型表彰活动(40.5%)(表2)。可见,高校开展道路自信教育要基于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以期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和“三贴近”原则,结合大学生各种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专题讲座、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演绎、社会调查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道路自信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路自信教育要注重解决好他们学习、生活中实际困难。如贫困问题、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以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刻板的说教,也不是深奥的理论,其核心本质是价值观的建构。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生活、情感的困惑,进行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自身和谐”[4]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认真备课、授课,确保对大学生道路自信的教育不是流于形式或照本宣科;面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需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诸如讨论、演讲、案例、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尽可能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的现实要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
(二)鼓励大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是进行道路自信教育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路自信”[5]。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普遍喜欢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加之,志愿者服务是无报酬或报酬极少的活动,大学生参加这种活动也是对高校内外功利化思想的有力抨击,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一些师范院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家教活动,这既能解决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没钱请家教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2.社会调查活动。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新疆高校普遍重视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如石河子大学“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2009级学生开始,由教务处总体部署、思政部具体实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所有本科生在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利用大三暑假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6]。大学生通过调查他们所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一方面能亲身体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我国的贫困差距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大学生建设新疆、报效祖国的热情与责任感。
3.基层实习活动。大学生通过去基层实习,不仅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己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如兵团高校大学生通过去团场实习可以了解兵团的历史,学习兵团人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北疆长大的大学生可以去南疆参加实习活动,为当地百姓做些切实的好事,同时通过南北疆经济、社会差距的比较可以增强大学生建设新疆的责任感,也可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总之,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高度统一。
(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程建设
不容忽视的网联网快速发展并渗透在调查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而互联风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充扩着虚假、色情、反动势力等不良信息,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于管理,及时监测删除不良信息,
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李克强.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10/c_117313692.htm
[4]周生贵,闫卫华,王政爱.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5]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畢红梅.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责任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