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宜居问题探析

2018-05-14海景景

山西农经 2018年14期
关键词:乡村可持续发展

海景景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要按照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标准,建设美好乡村和美好家园。乡村振兴的要务是生态宜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宜居的建设之中,充分地发挥政府基层党组织的稳定核心作用,通过和谐人文建设进一步构建生态宜居家园。具体来讲,构建生态宜居家园要实现保护环境,实现农耕文化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分析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生态宜居建设中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4-001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2.29;F321.1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多次提出要建设美丽家园。乡村是中国的根,乡村建设关系到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只有让农村人居环境适宜,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让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体现,让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才能实现美丽的乡村梦[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要构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构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探索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情况、民俗情况、发展水平和农民水平,最终治理一个根本的、可行的、有效的乡村建设方案,真正地让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

1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性

第一,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两极分化较为普遍。城乡在生态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要实现乡村美丽发展,实现宜居生态,就需要进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乡村振兴来弥补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综合来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有助于实现相对的公平,能够缩小城乡发展的距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生态保护的需要。要实行乡村振兴,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新时代下,提出了农村要实行乡村振兴,就要求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目前农村的生态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农药过量、环境卫生脏乱差、过度开采地下水来灌溉农田。要实行乡村振兴就要对农村的环境进行适当的保护。

第三,宜居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民是三农的重中之重,也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最主要的受益者,随着农民生活经济水平的增长,他们对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比如水、电、路以及环境卫生等。为了进行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乡村的环境进行保护,需要政府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顶层设计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缺乏详细的目标和任务规划。各级政府没有出台因地制宜的政策。往往根据国家的大政策,简单地进行解读,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出现漏洞之后,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各级政府组织往往将生态乡村建设,当作政治任务、门面工程。每一届政府,甚至每一个领导都有不同的想法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但是在实际施行中,由于缺乏政策法规和合理的规划,往往建设半途而废,甚至形成巨大的浪费。

2.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缺乏村民的参与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参与者,很多地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往往是领导进行决策,没有考虑到当地村民的乡土文化、风俗习惯等[2]。政府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们往往认识不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好处。因此大部分村民缺乏主动参与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2.3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缺乏示范性工程和详细的规划

很多时候,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上级分配的任务,或者是上级政策的指示。有的时候栽几棵树,建设一个小公园,政府就会认为已经完成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任务。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建设思路。农民没有感觉到生态宜居乡村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具体改变,最终会形成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2.4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缺少文化印记

乡愁是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印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速推进,传统的村落开始逐渐消失,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大多数农村的绿水青山减少,房子被改建,农民被迫“上楼”。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变成荒芜的农村。乡愁文化已经无从着手,家园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政策法规

地方乡镇政府要根据国家总体规划以及实际的情况,进行明细的编制规划,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配合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3]。并建立合适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地方的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对于宜居乡村建设要执行彻底追查制,或者终身负责制。应当结合地方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宜的、生态宜居乡村。

3.2 完善决策程序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根本做法是让人们意识到事情对自身的好处。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地向村民宣传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意义,让当地村民能从心底中接受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在进行生态宜居乡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乡村文化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让农民主动参与其中。同时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家庭为单位,让不同的家庭,参与到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中。必要时候可以树立榜样和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周围村民参与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来。

3.3 树立典型工程 进行合理规划

要建立好生态宜居乡村就要树立典型工程,目前結合我国农村的现状,可以树立3大类主要工程。

第一,构建美好自然生态工程,由于大多数农村自然资源比较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湿地公园、风情公园等构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展示群。

第二,土壤治理工程。目前人们对于有机、绿色食物需求日渐增多,农民的土壤由于施肥等原因,受到一定污染,应当加强对土壤的治理、推广、绿色种植,加强对生态农药和自然有机肥的补贴,并对污染的土壤进行逐步的治理,让土壤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一批良好的、有机生态示范田。让土壤为生态宜居乡村进行服务。

第三,构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环境的改变。在农村建立垃圾处理等设施,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

3.4 构建具有特色的乡愁文化

对于农村的建设和改造,不能一味地图快图省事儿,不能用现代的楼房来代替传统的东西,要保留一个地方的乡愁,就要尽可能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多一些青山绿水,多一些乡土文化,就会多一些乡愁。因此,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对于政府和村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随便砍树、随便填湖、随便拆房。要有规划逐步地进行,同时,保留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最终做到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生态牌。

4 结束语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推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坚持创新和开放的理念,为农民农村创造出优美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环境。习近平同志说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还是需要全员参与,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让每一个村民都变成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18(3):7-12.

[2]杨苹苹.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6):59-62.

[3]张鑫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以莱阳市为例[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7,23(4):1-4.

猜你喜欢

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