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蔬菜大棚垃圾问题的探究

2018-05-14王文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化生态文明

王文涛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强了对各行各业的环保督察力度,针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开展环保整治,整改效果明显,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在环保整治的大潮中,蔬菜大棚垃圾作为地域性、隐蔽性的局部环境污染往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忽视,成为环保督察的“盲区”。立足于农业资源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大棚垃圾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探讨了大棚垃圾难以处理的原因和有效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棚垃圾;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508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生态环境代价,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短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性的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2017年4月,环保部开展为期一年的“2+26”大气污染强化督察行动,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督察力度。山东省也针对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散、乱、污”整治,整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实现绿色发展。潍坊市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节药节肥新技术,推进秸秆、残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寿光市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是国家确定的蔬菜、粮食、果品等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蔬菜大棚的种植在全国已经成为品牌,是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宏大,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全市日光温室蔬菜播种面积2.73万hm2,产量44亿kg,拱棚蔬菜播种面积0.67万hm2,产量达2.3亿kg(寿光年鉴,2015年),出产的蔬菜销往北京、天津等全国200多个城市,甚至出口日本、韩国、俄羅斯等。伴随着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蔬菜大棚产生的垃圾也在逐年增加。由于蔬菜大棚垃圾是地域性的污染,其对环境的影响相对隐蔽,容易被环保政策和法规所忽视。寿光电视台蔬菜频道《乡村》栏目曾经专门报道过大棚垃圾污染环境,阻碍道路的问题,但是久而久之,大棚垃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蔬菜大棚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菜农和基层政府的一大难题,由于数量多,体积庞大,很多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被菜农随意堆放、掩埋或焚烧,造成道路阻塞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科学恰当的处理好大棚垃圾问题已经成为菜农和基层政府的共识。

1 大棚垃圾的界定与分类

蔬菜大棚垃圾是指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或作物换茬时所产生的农资产品包装,蔬菜的枯枝败叶、落花烂果,收获后的秸秆等等。如果蔬菜大棚的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会对周围的水、土壤以及空气造成污染,不仅会影响周围农作物的生长,还会造成人畜以及自然生物的染病和药物中毒。此外,垃圾的随意堆放和掩埋也会导致河道淤积,道路堵塞,妨碍交通,破坏村容村貌,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蔬菜大棚垃圾多种多样,产生的数量多,据统计,一个标准规模的蔬菜大棚,一年产生的垃圾在2t左右,处理难度相当大。根据不同的特点,蔬菜大棚垃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 农资产品以及使用后的包装

农资产品以及使用后的包装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使用后的农药瓶,通常情况下,菜农在用完农药之后,会将农药瓶随意丢弃,而农药瓶不可避免的会有瓶底农药残留,经过雨水的冲刷,残留的农药会污染地表水、土壤等,受到污染的土壤容易导致蔬菜根腐病和缺素症,此外,残留农药一旦被人畜和其他自然生物(鸟、野生小动物等)误食,则会造成生命危险;第二,使用后的地膜以及肥料、药品等的包装袋,此类大棚垃圾产量小,不容易被回收,农用地膜一般是一次性的,而且长时间不可自行降解,每到蔬菜换茬和改种时节,就要将地膜清除出大棚,重新覆盖新的地膜,菜农将清除出去的地膜随意堆放在大棚周围,影响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菜农在使用完肥料、药品后随意丢弃包装袋,造成了“白色污染”,影响村容村貌,同时,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碎片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可耕性变差,破坏土壤的营养成分。

1.2 蔬菜换茬后的秸秆

每年到了夏天7~8月份或者是冬季蔬菜换茬改种时节,菜农需要在短时间内将收获后的蔬菜秸秆等清除到大棚外,以便不影响下一茬蔬菜的种植。由于蔬菜秸秆数量多、密度小、输出量大,需要占用很大的堆放空间,虽然在蔬菜大棚集中种植区,有的乡镇专门划拨土地,设立了大棚垃圾暂存点,但是因为距离自家大棚较远,需要一定的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菜农一般会将蔬菜秸秆堆放或倾倒在距离蔬菜大棚较近的沟渠、洼地或者是道路两旁,不仅阻塞排水渠道,还影响了村民正常的交通出行,特别是道路两旁堆满大棚蔬菜秸秆,使公路和街道变窄,车辆不得不错车或绕道前行。蔬菜的秸秆久而久之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浸泡,腐烂变质,臭气熏天,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细菌,影响人畜和自然生物的健康。

1.3 蔬菜生长中产生的残瓜败叶

在蔬菜生长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菜农会经常整理蔬菜的枝叶,促进蔬菜长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残瓜、枯枝、败叶等。虽然蔬菜残瓜败叶等垃圾的输出量远远比不上蔬菜换茬后的秸秆量大,但是经过修剪后的蔬菜残瓜败叶一般携带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易感染的病毒、病菌,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处理,容易将线虫病、灰霉病等传染给下一茬蔬菜,影响蔬菜长势,降低蔬菜品质。

2 大棚垃圾泛滥的原因分析

蔬菜大棚垃圾是一种地域性、分散性的环境污染,它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污染空气、土壤、水源,堵塞街道、河流等,给农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同时,蔬菜大棚垃圾的解决与处理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和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棚垃圾容易被社会轻视与忽略

當今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一般集中在具有全球性的、后果影响严重的污染问题上,例如:雾霾、温室效应、工业污染等等,很少关注局部性、隐蔽性、小面积的环境污染问题,地方政府对这种局部性的“小污染”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惩罚污染输出者的行为,导致大棚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时常发生;寿光市蔬菜大棚的分布呈现地域化、碎片化的特点,蔬菜大棚垃圾虽然没有造成大面积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局部性污染已经比较明显和严重,正是因为大棚垃圾污染的特点,很容易成为政策和制度的“遗漏点”,也不太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出于控制劳动成本、减少经济支出的目的,一般一座蔬菜大棚的劳动任务由家庭中青壮劳力来承担,很少雇佣其他劳动力,菜农种植和管理大棚的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导致菜农除去劳作和休息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大棚垃圾的污染问题,对蔬菜大棚垃圾菜农最常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就近堆放、焚烧与掩埋,基本不考虑大棚垃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影响。

2.2 菜农环境关心和环保意识弱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经济等在农村搞得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农村经常看到的宣传标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风气改善、计划生育、扶贫攻坚等方面的宣传,鲜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这种“弱环保”的环境氛围很难让菜农形成环保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菜农在选购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时,首选的是药效好、肥效高、见效快、价格实惠的产品,但往往此类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大、农药残留时间长,而生态环保的农资产品往往因为价格高、见效慢,而被菜农弃用。

2.3 菜农知识水平有限

蔬菜种植的先进技术是减少大棚垃圾污染,实现绿色农业种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大部分菜农参加集中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的机会少,蔬菜种植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严重缺乏。菜农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往往来自于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土经验”,他们固守这种“代际遗传”下来的种植传统,很难迅速的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同时,菜农难以适应新媒体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菜农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一些环保知识、绿色种植技术等很难以快速的方式传达给菜农,客观上阻断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的传播渠道。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绿色种植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菜农也希望使用环保、生态和无污染的农资产品,种出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很多农资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专业性强,使用过程复杂,有的甚至是进口产品,说明书是英语、日语等外文,菜农“看不懂、不会用”,导致农药滥用、过量施肥、颠倒操作程序的现象发生。

2.4 大棚垃圾处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高

虽然蔬菜种植使用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的包装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蔬菜大棚垃圾最主要的构成是植物的残枝烂叶,残余价值小,可利用率低。如果将部分蔬菜的秸秆和残枝烂叶经过干燥处理后造纸或做成饲料、有机肥料等,那么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此外,农村蔬菜大棚垃圾的处理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同,在城市中,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效率高且成本低廉,但是在农村,村落与村落的距离较远,蔬菜大棚的分布也呈现为“集中+分散”的混合模式,这样就加大了蔬菜大棚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成本和难度,导致成本升高。在农民增收创收难的实下社会,对蔬菜大棚垃圾处理的经济支出更加捉襟见肘。

3 解决大棚垃圾的对策思考

3.1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和规范农业生产行为

政府要主动承担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责任,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严禁菜农使用国家违禁农药、化肥等;同时,各乡镇、村委会要严格执行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随意倾倒大棚垃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危害生态环境,阻碍环境执法,不服从法律法规约束的菜农进行必要的经济惩罚,情况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对自觉有效处理大棚垃圾,勇于探索无公害、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的菜农进行奖励与表彰,树立榜样典型,发挥带动作用;探索大棚垃圾有偿处理模式,对随意丢放和丢弃大棚垃圾且不去自行处理的菜农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利用经济杠杆引导菜农行为。

3.2 优化垃圾处理站配备与分布,提高垃圾收集与运输的

效率

合理建设和布局蔬菜垃圾处理站,蔬菜大棚集中区和碎片区要区别对待,蔬菜大棚种植集中区坚持“就近原则”,蔬菜大棚到垃圾处理站的距离在菜农可以运输的接受范围之内,减少垃圾运送和收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蔬菜大棚种植碎片区,由于不同区域产生的垃圾数量小、距离远,可以将几个村落连成一组,设立共用垃圾处理站;对大棚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农资产品使用后的瓶瓶罐罐、各类包装要回收再利用,对不能回收的蔬菜垃圾进行消毒灭菌与无害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科学的填埋与处理;充实大棚垃圾运送、收集、处理的专业化队伍,让大棚垃圾能够快速、有效、科学的得到处理。

3.3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大棚垃圾的资源化程度

在处理大棚垃圾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农资方面,要积极开发能降解、对环境污染小的地膜、农药、化肥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开发新农机,实现秸秆还田,将植物的枯枝打碎到土壤中,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沤肥程序,实现大棚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大棚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将蔬菜的根茎等有机质经过自然晾晒脱水、消毒处理后用作造纸和发电的能源或者是当作牲畜的饲料,或者是对蔬菜的残体进行堆肥或制造沼气,提高废物的利用率,改变大棚垃圾焚烧、填埋的传统处理方式。

3.4 加强基层环保宣传,提高菜农的环保意识

菜农的环境知识缺失和環保意识不强是导致大棚垃圾随意堆放的重要原因。要想减少大棚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对菜农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菜农的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宣传多见于国家主流媒体,例如CCTV有关垃圾分类、环保行为等公益广告,但是,国家层面的宣传更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一些局部的、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被忽视,基层的环保宣传与知识培训严重不足,所以要充分利用村委会宣传栏、广播等,定期反馈环境问题,宣扬环保政策,传授环保知识,让菜农认识到乱堆乱放大棚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菜农进行农业知识的培训,转变菜农传统的种植观念,传授生态环保的种植技术,引导菜农正确处理和解决大棚垃圾,实现科技兴农;对环保的政策法规进行详细解读,让菜农明白,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并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为了引导菜农养成生态种植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和习惯,避免政策误解,提升菜农对政策的认可度;对生态环保的农资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并引导菜农使用生态环保的农资产品,鼓励菜农对大棚垃圾进行秸秆还田、堆肥等,在社会上树立环保典型,发挥榜样的“帮带”作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面临着来自欧美国家廉价农产品的强烈冲击,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据了解,因为小麦、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价格偏低,又加之农药、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仅仅依靠种植粮食不足以满足家里的各项花费与开支,以玉米为例,玉米的价格是1.6元/kg左右,玉米的产量为丰收季500kg/667m2左右,欠收季400kg/667m2,玉米的种植成本为化肥120元/667m2,浇水20元/667m2/次,收割60元/667m2,播种20元/667m2等,计算下来,农民每季玉米的纯收入在400元/667m2~600元/ 667m2。所以,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是当地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解决蔬菜大棚垃圾问题时,一定要坚持环境治理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菜农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菜农创收增收的协调发展,切不可搞“一刀切”,盲目的将国家政策法规过分解读,违背大棚垃圾处理的科学和发展的规律,只看到环境保护,损害了菜农的切身利益。

区域性、隐蔽性的局部环境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地域性的环境污染很少会对我们的“大生态”构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它对地方性、局域性的污染是严重的、不可忽视的;最后,处理大棚垃圾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努力调动村委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等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政府-村委-社会组织”的有效联动,使蔬菜大棚垃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2] 陈阿江,程鹏立.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7-32.

[3]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资源化生态文明
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研究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