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滤镜模式:农户认知视角下撂荒土地经营转型与增值研究

2018-05-14田若菡许可人颜玉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田若菡 许可人 颜玉婷

[摘要] 目前我国土地的利用模式相对粗放,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现象。通过展开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利用Logit模型从家庭基本情况、土地意识、家庭收入、土地质量和土地流转五个维度对农村土地撂荒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了“农民-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简称“滤镜模式”。该模式以撂荒土地经营转型与增值为出发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农民和土地为作用对象,旨在打造新型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田园综合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广“滤镜模式”实施的相关建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扬农匠精神,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构筑美丽中国。

[关键词] 滤镜模式;土地撂荒;新型农业;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国内学者对土地撂荒的原因进行过一定探索。在经济原因中,吴远春(2014)结合秀山县膏田镇农村耕地撂荒现状,指出农村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益差;在社会制度原因中,吴胜锋(2012)通过对湖南省耕地撂荒情况的调研,认为造成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种地义务意识淡薄、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落实难等;在客观原因中,熊祥强(2006)分析了重庆市忠县三汇镇耕地撂荒情况,指出由于土地分割过于零碎,对于无法耕种的土地只得任其撂荒。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它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利益;同时,土地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发展资源,它的利用模式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建设。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土地利用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土地利用率低,非农业用地规模大幅上升,加之大规模的生态退耕,耕地数量从1998年的1.3亿hm2锐减至2014年1.22亿hm2。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基本依靠传统的农田作业,没有融入现代化元素。

本文旨在结合实证研究,分析土地撂荒的原因,提出相对创新、切实可行的“滤镜模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在对调研区耕地撂荒特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农户耕地撂荒驱动因素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寻找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全新的“滤镜模式”,旨在为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2.2 变量界定

在本研究中,自变量包括家庭情况变量、土地意识变量、家庭收入变量、土地质量变量以及土地流转变量。衡量土地的利用情况及其程度,最重要的标准还是土地资源所带来的收益。所以,在此将“土地撂荒的情况”作为因变量,并且将其定义为二元变量,即是=1,否=0。

2.3 样本情况

选取的调查样本是怀化市沅陵县、衡阳市衡南县、岳阳市湘阴县三个县市。怀化市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素称“湘西门户”,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衡阳市衡南县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在南岳衡山以南;岳阳市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长沙、岳阳、益阳三市五县中心,处于“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内。问卷共发放2280份,回收2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5.79%。

3 土地撂荒原因的定量分析

3.1 研究假设

假定1:农户年龄越大,家庭耕地面积越多,土地撂荒概率越高。

假定2:农户对土地的认知程度越高,土地撂荒的概率越低。

假定3:务农效益越低下,土地撂荒的概率越高。

假定4:土地质量越差,土地撂荒的概率越高。

假定5: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撂荒概率越高。

3.2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家庭的人口数大多为4人,户主年龄多处于30岁以上,户主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最多,拥有耕地面积0.33~0.66hm2的最多,1hm2及以上就甚少。大约42%的家庭土地存在撂荒,并且存在0.2~0.39hm2撂荒的土地最多。大部分家庭同意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前农民的“职业身份”认知度和认同度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土地撂荒。被调查家庭的总收入以2~3万为主,人均收入约2000~3999元。农业收入不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农村的耕地质量良好,大部分家庭认为自家土地每667m2产量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升高。文化程度有限、获得信息渠道有限,大部分农户没有进行过土地流转,也不太了解当前的土地流转政策。

3.3 模型设定

Logit模型是社会学的统计实证分析中常用的离散选择模型,当模型选择支只有两个值时即为二项Logit。模型设置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有土地撂荒,农户有土地撂荒的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其具体形式为:

(1)中,为被解释变量的概率,为第i个农户选择土地撂荒的概率;为解释变量,其变量细化如下:

为家庭基本情况变量;为土地价值意识变量;为家庭收入变量;为土地质量变量;为土地流转变量。为常数项和系数,为随机扰动项。

3.4 回归分析

利用sas9.13对符合要求的样本做二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对二项Logit模型拟合度的检验,主要运用似然函数值的-2自然对数以及Pr>ChiSq无效假设检验。Pr>ChiSq是模型无效假设检验对应的P值,该模型P值接近0.0000,故本模型在1%水平上显著。

3.5 结论分析

3.5.1 家庭基本情况变量对土地撂荒的影响。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情况这2个因素不显著。而农户年龄、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土地撂荒的影响是显著的,故假定1成立。

3.5.2 土地认知变量对土地撂荒的影响。土地是农民的一种负担、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来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產资料、土地有生态景观价值、土地有代际价值这6个因素均不显著。而农户对农民是否是一种职业的认知因素显著。故假定2成立。

3.5.3 家庭收入变量对土地撂荒的影响。家庭人均收入、经营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作物价格浮动程度这3个因素显著。故假定3成立。

3.5.4 土地质量变量对土地撂荒的影响。农作物产量浮动程度因素呈现不显著。而土壤肥力显著。故假定4不成立。

3.5.5 土地流转变量对土地撂荒的影响。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熟悉程度因素不显著。而农户是否有土地流转显著,但影响效果不明显。故假定5不成立。

4 “滤镜模式”的概述及运作

根据前述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一个系统全面的盘活土地模式——“滤镜”模式,旨在改变过去农村土地使用单一僵化的风貌,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建立“美丽中国”,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透过滤镜,农村不再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单调无味地进行农作物生产,而以原始天然的乡村风情吸引都市人的目光,农业成为了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复合产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即通过“滤镜”,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稳步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盘活土地”为中心,将农户个体(或家庭)、政府、社会三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效执行政府调控职能,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4.1 基于农民角度:培养职业农民与传承农匠精神

4.1.1 绿云课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起以培养优秀职业农民为核心,以推广区域农业特色为目标的线上线下互动式农业课堂——绿云课堂。“绿”字言明该课堂来源于自然,服务于自然;“云”字表明在“数据云时代”来临之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式农业课堂。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完善中等农业教育机制,聘请农业学专家或有经验的农民授课,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开展“绿云课堂”,引导其从沿海返回家乡;不拘泥于教室,让学生走进田间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能够应对新需求、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新颖、规范、统一的渠道赋予农业新的人文理念,城市获得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诉求,农村则可以凭借其地区特色发展观光农业并引进外资实现当地经济的转型。

4.1.2 农匠精神: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在机械化大生产的今天,手工制造的传统艺术品变得极其珍贵。事实上,农村工艺品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麒麟等结合,让艺术家对其进行二度创造。此外,产品的制造过程也可以走向商业化,都市人可以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并利用之前的“绿云课堂”进行展示推广。定期举办“农业艺术节”,展出民间工艺品,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乡交流,让“匠人”精神在城市化的时代得到传承。

4.2 基于土地角度:发展农场乐园与构建荒地合租

4.2.1 农场乐园: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古人有云:“一水护田将绿绕。”我们试图还原并构建一个绿色、生态、人文相结合的农场游乐园。城市游乐园往往需要巨大的成本建成和运营;郊区的风景旅游区又太缺乏灵活性。通过构建农场游乐园,以土地增值、农民收入增加和促进城乡交流为目标,以此解决大面积土地撂荒的问题。“农场乐园”的模式设计在于将农作物合理种植与农家乐有效结合,以绿色环保的形式打造休闲农业以及农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市场价值。

对于成熟期短的玉米等农作物,农村可以引进“玉米迷宫”,同时栽种其他能和玉米共同生长的优良作物,在花卉的种植地,引入“花海迷宫”,合理规划土地。这样,土地可以利用作物条件来增加旅游价值。在此基础上恢复水车等传统农具,让都市人亲身体验古老中国的农业文化。只要土地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自然会提高,农民的建设热情也会提高,土地撂荒现象就相应地得到解决。

除了土地资源,家畜也可以在游乐园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可以开办各类趣味活動如小猪赛跑来吸引游客,以此带动农畜牧产品的直销,为天然环保的农产品找到销路。

通过评比农村居住环境和饮食文化环境,举办以“农场游乐园”为主题的颁奖典礼,对优秀个人和团体进行表彰。当农业的创新激起人们对田园的向往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高。

4.2.2 荒地合租: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城市人远离土地的今天,“自己种植,自己收获”成为许多人的期盼。尽管各种农产品都有充足的供应,许多人还是愿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健康天然的农产品,“土鸡蛋”、农户自养自食的猪牛羊等都成为抢手货。由于鸡蛋、猪肉这些食品并不容易通过肉眼判别品质,市面上以次充好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消费者购买绿色放心的农产品大多是通过人际关系网来获得,换句话说,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货源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所需。

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让城市居民与家里存在荒废土地的农户达成良好规范的契约关系。城市居民可以来体验乡村生活,他们返回城市后,将土地交付于农民看管,并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除了农田,城市居民还可以与农民一起购买牲畜,以同样的方式共同养殖。这样农民和都市人一起共享土地,共同分担种植成本,都市人可以吃到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农民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农作物因没有销路而造成经济损失。对于农民来说,与城市居民共同分摊成本之后大大降低了生产压力,减少了农产品的浪费,并且还可以获得管理费用。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荒地合租”不同于传统的农家乐,这是一种新型的情景体验式的模式,都市人可以时常走进合租的土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淳朴天真的快乐,享受循规蹈矩的都市生活无法给予的自然慰藉,并与契约农户之间形成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降低返乡体验田园生活的成本。这是一种浸入式的情景体验模式。

[参考文献]

[1] Cécile Villenave and Tom Bongers and Klemens Eksehmitt and Djibril Djigal and Jean Luc Chotte. Changes in nematode communities following cultivation of soils after fallow periods of different length[J].Applied Soil Eeology,2011(17):43-52.

[2] Chih-Wen Yang and Yen-Ching Sung. Constructing a mixed-logit model with market positioning to analyze the effeets of new mode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175-182.

[3] 郭琳.农村土地撂荒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11-12.

[4] 周建生.偏远村庄耕地撂荒原因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0-61.

[5] 曹志宏,郝晋眠,梁流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3):43-46.

[6] 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3):2-10.

[7] 丁喜芬.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撂荒问题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8] 郑兴明,吴锦程.基于风险厌恶的农户弃耕撂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农户调查为例[J].东南学术,2013(1):89-90.

[9] 吴军锋.解决耕地撂荒的关键是提高农业效益[J].农机科技推广,2012(12) :42.

[10] 吳远春,马艳妮.秀山县膏田镇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7):343-344.

[11] 周建设.资源型农村耕地撂荒及治理研究——以湖南省冷水江市中连乡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2] 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报,2014(7):24-25.

[13] 王鑫林.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土地撂荒现象及治理探讨——基于四川省陇县X村的调研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4] 喻小倩.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3,7(3):70-71.

[15] 陈聪,李军强.我国南方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为例[J].农林科技,2013:333-334.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初探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对策
西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西咸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初探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
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河北省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