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乡村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2018-05-14苗晓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康县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苗晓璐

[摘 要]保康县作为湖北省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一直以来都深受贫困问题桎梏,但却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脱贫(PPT)自提出以来,在我国各大贫困地区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乡村消灭贫困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基于分析保康县的现状和已有资源,探究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旅游扶贫;保康县;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案例区——湖北省保康县

1.1 基本情况

保康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位于湖北“两江两山”(长江、汉江、武当山、神农架)的中心节点,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心地带。保康县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由于大山阻隔,过去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状况突出,扶贫“面宽、量大、程度深”。

1.2 资源优势

1.2.1 独特的资源禀赋。(1)生态环境优良。境内地质历史古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享有“燕耳之乡”“蜡梅王国、牡丹故乡”的美誉。(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高,特色突出,个性明显。据初步统计,全县拥有各类旅游景(区)点以及可开发旅游资源1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九路寨、五道峡、温泉为代表的山水资源;第二类是以野生蜡梅、原生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为代表的珍稀野生花卉资源;第三类是以早期楚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

1.2.2 独特优越的区位条件。保康位于古隆中—神农架—武当山—大三峡黄金旅游线上,是对接襄阳与“一江两山”的中心节点,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荆山生态旅游圈的核心区。

1.2.3 日趋便利的交通。今天的保康已有福银(谷竹)、麻竹、保宜三条高速穿境而过、全线开通,2017年保神高速和规划过境并设站的“郑渝”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还将规划建成通用机场。保康曾经是湖北省交通最为不便的县、最为偏远的县市之一,现转变成为湖北省高速交通网覆盖最广、过境通达里程最多,并开通高铁、通用机场的县。

2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扶贫目标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旅游发展

保康县作为一个全山地县,地形较为复杂。县内交通设施仍有所欠缺,限制了保康各大主要旅游资源之间的串联,不利于提升保康整体的旅游资源竞争力。

目前保康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住宿、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尚未完善,因此难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群众乡村旅游意愿不高,因此难以实现真正的贫困人口脱贫。

基于此,应当根据保康已有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互联,同时鼓励当地中小企业在各个旅游村建立完备的娱乐设施,帮助农户实现农房改造,提升景区吸引力。

2.2 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扶贫新格局

要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景区,保康县必须充分整合县内已有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风格多样、旅游价值较高的新格局。目前,保康县的主要规划方向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立足高端规划,构建乡村旅游大格局。基于保康《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暨风情小镇规划指引》等具体规划,可在保康构建形成“五区·八线·十一中心·四十点”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沿主要公路打造八条风景道,建设11个风情小镇,发展4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二是景区辐射带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核心景区建设,狠抓旅游城市建设、风情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城关、歇马、后坪、过渡湾、寺坪五个乡镇的生态旅游示范带和风情小镇建设全面启动,促进了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保康县内特色乡镇旅游资源建设要注意规避定位上的重复,多种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才能形成良性的辐射带动作用。

2.3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服务旅游经济

为了使旅游成为保康今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实现保康当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6年保康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24:46.24:34.51,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不够,难以支撑保康未来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业。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规模发展”的原则,可以借助旅游业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引导相关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保康第三产业以及旅游周边产业。保康旅游餐饮娱乐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且目前已经形成了“荆山锦”“煌珍”等一批本土知名企业和品牌,但仍需积极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兴办旅游餐饮、旅行社、“农家乐”和商务酒店,进一步丰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2.4 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程度,实现脱贫致富

要实现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不仅要通过培训人才支撑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要重视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和收益,避免貧富差距扩大等新的社会问题。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子女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户创业发展、就业服务、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乡村旅游相关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实现贫困人口切实参与本地旅游发展、享受乡村旅游经济收益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渊基,匡立波,贺正楚.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扶贫路径探索——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7(03).

[2] 吴亚平,陈品玉,周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5).

[3] 郭清霞,姚立新.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猜你喜欢

保康县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论山区县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困难与对策初探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海拔高度对‘香玲’核桃生长结果习性的影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保康县核桃林下套种模式分析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