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探索
2018-05-14陈原野文思斯朱锡钦
陈原野 文思斯 朱锡钦
摘要:微信、微博和微电影带来的微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为迎合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高校共青团工作亟待借助微媒体平台革新,微电影正是一条具有创新性的路径。从高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新形势下的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实际案例,探讨微电影介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与优势,论述微电影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微电影;共青团;创新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2-0084-06
Microfilm: New Exploration of College Youth League Work
CHEN Yuanyea,WEN Sisib,ZHU Xiqina
(a.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b. Personnel Service,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 China)
Abstract:The era of micromedia brought by WeChat, Microblog, and Microfilm has come quietly.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deological and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needs to be reformed based on micromedia platforms. Microfilm is an innovative path. From the actu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Microfilm involved in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ork were discussed,meanwhile,the basic path of innovation in microfilm work was expounded. The above work hope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Keywords: microfilm;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reative work
隨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校园信息已呈现传播平台上的微媒体化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学习模式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为当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创新机遇。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洞察、科学分析微媒体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顺应微媒体浪潮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微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媒介,以精准短小的微内容为传播对象,以移动化、社交化、跨平台、流动、瞬时性、扁平化的微传播为基本特征,以面向新媒体范围的微社群用户为传播对象的新媒体。[1]微媒体凭借其即时的交互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方式的便捷性迅速占领校园,不仅限于个人微媒体,各类校园组织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在高校共青团的实际工作中,也已将其作为重要的信息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而近年,微媒体中新生力量的代表——微电影也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迅速受到了年轻受众的追捧,在大学生中发展火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可探路径,微电影可以为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思考。
1 微电影的定义
微电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电影短片。[2]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体现出“三微”——“微时长”“微制作周期”和“微投资规模”。微电影长度从几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主要在网络和手机上放映、传播。
微电影最初是以广告形式问世,2010年底凯迪拉克发布的广告《一触即发》被广泛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该微电影广告以仅仅90秒的片长但完整的情节打动了观众,随即微电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3]
2 微电影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运用的优势
目前,微电影风潮已进入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彰显个性、表达想法和价值诉求的新阵地,各类微电影活动和大赛在鼓励大学生拍摄与制作微电影的同时扩大了微电影在大学生中的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革新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任务,如何全面了解微电影在共青团工作的优势并加以利用,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2.1 从传播渠道上看,微电影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影响范围的扩大
根据互联网数据分析权威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及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视频应用成为除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外移动互联网用户另一重要的网络生活方式,30岁以下的移动视频用户占72.5%。移动视频用户呈现年轻化,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4]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多数人特别是年轻大学生生活中的信息接收习惯正发生着改变,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获得信息,而不是停留在宣传栏、海报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而微电影宣传在传播渠道上的特点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它顺应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和人们习惯的改变,这也是微电影迅速发展的原因。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共青团的基础。就目前的工作任务来看,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共青团组织格局是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的重点工作之一。新形式的注入,无疑将为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开展带来活力,而如今依托于拥有庞大学生群体受众的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微电影为创新性开展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契机和可选择的新形式。理想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各级团组织中诱发联动效应,借着校园微电影的投放,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团组织建设,就可以和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获得更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例如,借助微电影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利用网络媒体和各类移动媒体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易被大学生群体接纳和扩散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拍摄和制作反映团组织生活和基层团建的微电影促进团组织内的联系与沟通,让团组织策划的微电影成为了解大学生团员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真实诉求的有效途径。所以,利用微电影传播优势,将校园微电影的引导、拍摄、制作与发布纳入到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范畴,以全新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年的加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团的工作主线上来,可以有效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参与性。
2.2 从传播内容上看,校园题材的微电影更贴近广大团员青年的生活
微电影是随着网络媒体和微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事物,不管从拍摄、制作到发布都不同于传统视频和电影,微电影的制作让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电影逐渐平民化,成为更广泛大众和草根展示个性化艺术的平台。这为高校学生带来表现创造力机会的同时也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机遇。目前被大学生广泛尝试的微电影在校园范围内的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校园微电影主题大致分为以下三类[5]:
1)校园恋爱主题:爱情一直是影视创作中最能引发共鸣的主题,而校园也通常被认为是青春懵懂年纪最美爱情的见证,所以在校园微电影的主题选择中,有不少反映当代大学生现代爱情观的微电影。北京大学中文系微电影《北大爱情》取景于未名湖畔,用仅仅10分钟的片长讲述了一对校园恋人一起制定计划,并认真完成每一件小事的故事,用最简单、朴实的表现手法把校园爱情的小甜蜜表现得淋漓尽致。
2)怀旧主题:“怀旧”是人们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大学生虽然年纪都不大,却早已将怀旧之风通过毕业等主题的校园微电影带进了校园,在同学中产生了广泛共鸣。厦门大学中文系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粗糙》将场景设定于多年前的校园,讲述一名厦门大学学生想像着一位老校友的大学生活,表现物是人非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受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3)励志主题:励志题材也是近年来校园微电影拍摄的主流,学生愿意通過影像形式表现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能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当代大学生阳光的心态和不畏挫折的精神面貌通过这类影片得到展现。这一主题的校园微电影成为了青春正能量传递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华南理工大学的励志微电影《一个人》以“大学不是混混而已,别辜负青春”为主题,讲述一个厌倦了平静大学生活的大三同学,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努力奋进,最终战胜了自我的小故事,引发了大学生热烈的讨论。
微电影让共青团更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让团组织的教育“寓教于乐”。极具想象力的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年轻时尚气息为校园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将富有创意的同学们集中起来,利用微电影围绕团组织建设主题、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对于微电影进入共青团活动而言,年轻的创作团队会有导演、摄制、演员、后期等多种分工,整个创作和制作均由大学生担任,充满着强烈的校园气息,无限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大学生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接受的共青团工作方式。
2.3 从传播方式上看,微电影的隐性传播是共青团引导方式的创新
唐·E·舒尔茨教授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对信息的接受模式是:遗忘和过滤99%,而真正记住的只有1%。[6]在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必须让共青团组织以更好的方式去适应媒介并与之以最完美的方式结合。而毫无疑问,以往某些过于传统的引导模式己经难以触动年轻大学生的心灵,而微电影不同于传统说教方式的隐性传播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借微电影方式引导大学生团员健康成长,是一次探寻更新共青团工作路径的尝试。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共青团肩负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微媒体的茁壮发展,以往共青团组织工作采用的传统引导模式已俨然不能满足当今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引导工作全面开展的需求。高校的共青团作为具有活力,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组织,面对新形势,应积极思考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主动转变思路,运用新媒体为突破口,在集聚大学生团员的新媒体平台上抢占阵地,广泛开展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及时传播共青团组织正能量,团结带领大学生共青团员营造阳光的大学校园氛围。将微电影的传播优势和团组织的优势相结合,可以把团组织要宣传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好的、吸引人的、以校园为背景的故事中,让这个故事的主题、发展乃至细节刻画成为主流校园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种软性宣传手段使微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宣传模式,它不仅仅是利用一张平面海报和硬性传播进行宣传,而是用故事叙说和剧情发展代替“喊”出宣传语或直接价值观引导。让团组织参与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看似是学生自导自演,但其实上共青团所宣扬的价值观同样也是“领衔主演”。这就给微电影“说服”大学生受众提供了一个隐蔽的渠道,大学生受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够更深层地感受到影片背后所要传递的信息,这就是微电影隐性传播精髓的体现。[7]
据华南师范大学于2014年发布的一项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运用研究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被问及“新媒体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您更倾向于选择接受哪种形式”时,“微电影”以62%的认可率仅次于“图片”形式75%的认可率位居第2位,超过了“漫画”“文字”等等。[8]微电影显然对于大学生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视觉、听觉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传播者所要做的,就是发挥出团在组织和资源上的优势。发掘出更多具备一定才能的青年,让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微电影制作过程中,走出传统的宣传模式,让所宣扬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微电影制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头脑,这成为了微电影的又一优势。
3 成都工业学院共青团工作中运用微电影的做法和成效
自2016年起,成都工业学院由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率先加快工作载体向“微电影平台”扩展,在继续巩固传统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抓住大学生媒介使用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开拓共青团工作的微电影阵地,发展聚集更多的大学生渠道,以此增强大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向心力。
3.1 培养学生人才队伍,组建共青团微电影工作室
由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牵头,由具有微电影拍摄制作专业背景的教师给予指导,着力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对微电影有着浓厚兴趣,同时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骨干力量,在微电影前期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发布与宣传中发挥核心作用。截至 2018年1月,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已经组建起一支由20名学生和2名老师组成的微影像工作室,其中学生成员分为导演组、道具组、摄制组以及后期制作组,同时由指导老师定期分组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指导实践。2016年10月工作室以“迎新”和全校范围内开展以“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为契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广泛征集剧本,并最终完成校园微电影《起点》的拍摄。该片以学校为拍摄背景,学生自导自演,讲述了一名大一新生自入校来,其价值观和自我认识在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在同学中放映后,引起了广泛好评。
3.2 将微电影与其他新媒体有机结合,加强共青团全媒体阵地建设与互动
在共青团工作中,以微电影为新的引导点,扩大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运用面,特别是材料工程学院官网以及团总支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探索运用新媒体平台贴近大学生团员生活,创新开展共青团工作。仅仅2016年下半年,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发布与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相关官方微博共34条,在官方微信平台“材料在线”推送20次,各平台播放微电影共800余次。依托微电影拍摄材料工程学院在新媒体平台发起“微电影演员海选报名”“首部微电影首映礼抢票”“最佳群众演员评选”“观影心得体会分享”等活动,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增强了微电影宣传教育的持久性,为各团支部开展团日活动提供了参考,真正让校园微电影成为共青团正能量传播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3.3 建立长效可行的推广机制,提升团组织微电影在校园里的影响力
在材料工程学院共青团组织牵头拍摄制作的微电影《起点》成功推出后,团总支开始将微电影推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并已初见效果。目前,成都工业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开始与微电影相结合,将课本里面的知识和认识转化成自由创作的剧本并演绎分享出来,成为了课程的一大创新。同时通过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微电影已深入创新创业协会、3D打印协会等学生组织,各类比赛和活动的宣传均开始采用校园微电影的形式,微电影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在学生微电影的制作和推广中,团组织的指导无可替代,其他组织的微电影纷纷以团总支拍摄的微电影为标杆,在扩展微电影参与面和群众基础的同时提升了团组织微电影在同学们之间的影响力,使微电影这一新生传播形式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势头。
3.4 人文素养提升,正能量微电影创新已初见成效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的校园微电影为校园增加了不少人文气息。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的微电影从剧本写作到角色选拔、拍摄和后期制作由工科学生全程参与并主导,整个过程对工科学生提出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要求,增强了团队工作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渲染了校园文化气息。微电影校园首映式后,在工作室对150名材料工程学院2016级新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有近9成的学生认为通过微电影展现大學生活和学业等引导的形式非常好,愿意继续接受这样的共青团宣传方式,同时有56.3%的大一新生对校园微电影拍摄制作有兴趣,愿意加入到工作室。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面向群体,由此观之,将微电影引入工科学院的路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 成都工业学院共青团工作中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4.1 基于校园打造准专业化队伍,微电影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
微电影加入到共青团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共青团工作中的校园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归根到底还是创意和技术人才的问题。对于校园微电影来说,只要微电影的题材创意和摄制制作达到一定水准,在学校范围的传播效果就较为明显。由于微电影在拍摄制作中具有一定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非专业学生必须以具有专业背景的共青团工作教师指导和自学相结合,完善微电影拍摄、制作所需技术和知识,师生合力打造一支准专业团队。对内容为王的微电影来说,将微电影内容和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是重中之重,微电影的拍摄密切围绕共青团工作而开展,以达到传递青春正能量的目标。培养更多微电影方面的爱好者和准专业人才,并长久服务于共青团的工作,是保持校园微电影继续进步发展的有力途径。
4.2 团组织启动校园微电影大赛,提高学生制作团队的积极性
随着微电影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学生基础。在以后的共青团微电影活动开展中,我们打算举办校园微电影大赛,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春正能量”为主题,让更多的学生和团组织参与进来,以微电影的新形式对广大大学生带来积极教育,展现青年一代敢于担当、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在2016年5月,海南省举办了共青团微电影全国征集大赛,面向全国团组织征集正能量微电影,比赛设最佳影片奖、海南本土微电影鼓励计划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创意奖,受到了热烈反响。高校共青团亦可参考微电影的比赛方式结合自身的院校特点,将微电影推广到各基层团组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互动。
4.3 多平台互动,共青团为校园微电影打造更广的舞台
在新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像微电影这样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而校园微电影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互动。今后的团组织微电影工作,将以校内传媒载体为平台,包括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及官方网站,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微媒体进行长期宣传和话题互动,增加共青团微电影正能量话题讨论的持久性,让校园微电影凭借“微”时长带来“大”效应。
微电影诞生至如今,短短7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渐被受众所接受。在进入校园后,凭借其在传播过程中展示出的独有特性,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捧。通过众多成功案例和传播效果的反馈验证了这一新型微媒体传播形式的可行性与优势。高校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是大学生,校园微电影理应与时俱进成为现阶段共青团创新工作的选择之一,将共青团工作和教育理念注入校园微电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带给大学生,相信会带来不少惊喜。
参考文献:
[1]杜建华. “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 新闻大学, 2015(2):6067.
[2]常江, 文家宝.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J]. 新闻界, 2013(9):4046.
[3]李会娜. 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 中国广告, 2011(8):2933.
[4]易观智库.2015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及用户研究报告[EB/OL].(20151224)[20171111].http://news.ikanchai.com/2015/1224/42957.shtml .
[5]玄晓霞. 微电影的校园文化表达与传播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34.
[7]徐喜春. 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运用研究:以广东省共青团为例[C]//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2014.
[8]王丽媛. 隐性广告在品牌建设中的受众注意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