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研究
2018-05-14杨柳
杨柳
摘 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有着专业理论指导优势、方法与技能优势及角色优势,但也存在岗位设置稀少、知识与技能不足、认同度不高、自主性不够、投入资金不足与督导匮乏等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该采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社工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助力精准扶贫专业社工能力和知识;大力宣传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作用,提高农村专业社工社会认可度;政府放权,增强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自主性;加大政府资金支持,解决助力精准扶贫社工待遇低下的问题;加强督导力量建设,促进专业社工能力建设等措施,使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使更多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专业社工;精准扶贫;优势;困境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43-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世界公认的辉煌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贫困人口具体数据不清、情况不明、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跑”“漏”“滴”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应该得到扶贫帮助的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应有帮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为9 899万人,占该年世界总人口的1.41%。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巨大,而且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国新时代领导人审时度势、转变思维和观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
1 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势分析
翻开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西方的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慈善救济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始终把“扶贫济困”作为自己的专业使命。西方的社会工作在长达10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具有专业特色的扶贫理论。调查中发现,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他们主要以增能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作为扶贫济困的实务指导。
1.1 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具有理论指导优势
1.1.1 增能理论
增能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因失权、去权而成为弱势或者受困群体,增加或者拥有能力去改变、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能够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所需资源的能力,具备了积极对待困难问题、自主脱离困境的能力。根据该理论,专业社工在精准扶贫服务过程中注重挖掘、发现贫困者所具有的脱贫潜能和优势,帮助贫困者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实现自主脱贫。
1.1.2 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在“外来者”——专业社工的协助下,通过社区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有效益的发展,使社区成员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其基本原则是:与扶贫对象建立伙伴关系;尊重贫困地区的乡土知识和群众的技术、技能;重视项目过程,而不仅仅看重结果。通过调研发现,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于扶贫工作不愿参与、不想参与,没有贫困人员参与的精准扶贫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也是不可持续的脱贫,易出现返贫。“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脱贫自己干”,这就需要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和专业方法,调动贫困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贫困人员能够参与扶贫目标与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1]。
1.1.3 社会排斥理论
法国学者 Lenoir认为:社会成了一个平面,原先处于底层的人群被分散到这一平面上多个中心“当今正是‘垂直社会向‘水平社会的过渡时期……弱势群体面对的不再是赤裸裸的压迫,而更多的是被中心人群的忽视”。我国贫困人口的产生固然有其个人的因素,但有些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排斥在发展之外,致其落入到贫困之列。
1.2 专业方法与技能上具有的优势
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具有独特的理论指导,还体现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方法与技能优势上,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1.2.1 个案工作
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中,专业社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及个人详细情况,调查致贫的原因,评估他们的需求,分析其自身优势,挖掘贫困者潜能,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组织他们参与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和实施方案,达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精准扶贫,然后,按照共同制定的计划和方案去帮助贫困个人或贫困家庭摆脱贫困。
1.2.2 小组工作
在专业社工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贫困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组建不同的脱贫小组。如组成脱贫劳动技能培训小组、农业生产互助小组、手工艺培训小组等等。在各种脱贫小组活动中,专业社工把具有共同需求或面临相似贫困问题的成员分别招募起来,通过遴选和评估,确定组员,召集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脱贫的过程目标,制定脱贫计划。在脱贫小组脱贫活动中,专业社工要担任脱贫信息、脱贫资源的提供者和連接者、脱贫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脱贫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要充分鼓励小组脱贫人员参与脱贫小组活动,通过脱贫小组活动不仅可以建立脱贫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扩展他们的人脉资源,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彼此分享脱贫经验,从而增强脱贫的信心和能力。
1.2.3 社区工作
在专业社工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调动贫困村、贫困区有利脱贫的社会力量,链接村内与村外、片区内与片区外有关脱贫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为贫困村争取资金、资源和优惠政策,帮助贫困村脱贫。
1.3 专业角色的优势
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首先要与贫困对象建立专业关系,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为贫困者提供各种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可以发挥以下专业角色的优势。
1.3.1 专业服务者的优势
专业社工作为专业的服务者,不仅能为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体系,为贫困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国家法律与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1.3.2 需求评估者的优势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专业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立足于贫困者的需求,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与需求,了解他们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最迫切的需求,了解贫困者的发展意愿,真正搞清楚他们最需要什么等,从而对其进行评估,制定对应的扶贫策略。
1.3.3 利益维护者的优势
由于专业社工在高校得到过相关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的相关教育,专业社工会通过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相应的渠道,将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实施的真实状况向政府部门反映,促使政策的制定者根据群众的状况、需求和建议,制定合理的政策或对已有的扶贫政策进行修改,从而达到维护贫困者利益的目的。
1.3.4 使能者的优势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专业社工要协助贫困户在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参与层面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从而提升贫困者及贫困者人群摆脱贫困的能力。
1.3.5 观念改变者的优势
专业社工是以倡导者的角色,帮助贫困者改变贫困思想观念。调研发现,部分贫困人员有着“天天太阳晒,坐等小康来”的思想观念。在专业社工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他们可以向贫困户宣传、讲解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观,帮助贫困者从思想上淡化“贫困自卑意识”、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专业社工运用专业技术与能力,把贫困人员事事依靠政府的思想转化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行动,帮助贫困户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氛围,把“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提升贫困者自主脱贫的意识[2]。
自党中央发出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号召以来,得到了很多专业社工的积极响应,在精准扶贫活动中,他们发挥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方法等优势,同其他人员奋斗在精准扶贫一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五年共减贫6 600多万人,年均减贫1 300万人以上。然而,专业社工在扶贫过程中,还暴露出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境。
2 专业社工在精准扶贫中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2.1 社会工作人才缺乏,岗位设置稀少
根据专业社工占总人口比重的国际参照标准,美国为 2‰,日本为 5‰,加拿大为 2.2‰,香港仅注册社工为1.7‰,而我国大陆2015年专业社工占人口比重为0.001 5‰,可见,我国各地实际专业社工人员数目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由于农村收入不高等原因,留城工作成为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首要选择,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少之又少。
2.2 社工缺乏农村知识与工作能力
2.2.1 农村社会学的知识不足
专业农村社工与其说面对的是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倒不如说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 农村社会学就是“研究农村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农村社会问题就是以农村生活为场域,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放在整个农村这一大社会背景中去解决。然而,农村专业社工在解决农村问题时,却显得知识储备不足。据调查,这些助力精准扶贫的农村专业社工,高校只是给他们开过一门《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这门功课只能从理论上给予他们关于农村社会的基本理论知识,而面对我国情况各异的广阔农村,这些理论知识不足以指导农村专业社工从事精准扶贫工作。
2.2.2 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灵活性不足
当前居住在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三留”人员,他们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思想比较保守。据助力精准扶贫的专业社工反映,他们在农村开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贫困人员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甚至会遇到抵制的尴尬境遇。固然这里有贫困人员思想保守的原因,但更多的则反映出部分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照抄照搬城市社工的方法与技巧,不能有效结合贫困人员思想观念进行灵活变通。这一情况也说明助力精准扶贫的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灵活性不足。
2.2.3 缺少农村社会工作的實践能力
农村社会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精通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许多高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社工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的巨人,实战的矮人,部分毕业生只能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同某高校毕业的社工访谈中得知:他们大学4年只在大四上学期有短暂的1个月校外实习,由于校外实习时间太短,这些实习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差。
2.3 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认同度不高
Richard认为,对社会工作的研究多数都是以都市的背景为研究假设,对于农村社会工作仍然处于一种探索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在我国由于发展晚,又走的是先专业化后职业化、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道路,所以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在农村社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思想上没有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方法,他们甚至往往将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者、义工混为一谈。在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方式方面,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具有实质性的信息与内容,这也必然导致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支持,致使许多社会工作者不能被农村社区居民所认同[3]。
2.4 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自主性不够
当前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划拨部分经费用于购买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服务。农村社工机构开展助力精准扶贫的资金主要或者全部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购买,结果导致农村社工机构及其机构内的专业社工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更多的政府扶贫项目、更多的扶贫资金,不得不按照政府的思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接受政府部门的过度的监督、评估和考核,这势必会造成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官僚附庸属性,导致农村社会工作机构丧失经济和业务自主性和灵活性。
2.5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是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
目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发展资金限制。由于中西部农村的基层政府财力有限,在不能完全保障基层公务员办公经费的情况下,再让基层政府拿出资金开发社工就业岗位、开办社工机构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助力精准扶贫队伍建设。
2.6 专业社工督导匮乏
在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项目中,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项目督导人员,也没有建立与项目相对应的督导体系。当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会遇到能力技术不足方面的困境,造成心理方面的压力。这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导,专业社工不能及时得到社工心理上必要的压力疏导和技术支持,不利于专业社工的个人成长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3 解决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困境的建议
3.1 完善专业社工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社工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中
首先,对于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人员,根据岗位性质、服务时间等因素设立相应的薪酬标准。其次,要完善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建立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再次,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整体薪酬;鼓励地方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制定薪酬指导标准,办理社会保险;将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有关表彰奖励范围。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助力精准扶贫专业社工能力和知识
3.2.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最根本的是要由专业教师讲授和指导,没有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师资,不可能开展专业化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是从其他相关或不相关专业改教社会工作的,真正受过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严重不足。此外,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学生大规模扩招,在校社工学生人数的激增,师生比进一步扩大,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这就要求政府与高校要想方设法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把教学、实践和科研结合起来。还需要加强国内和国际性的协作, 促进各院校社工专业的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 形成支持和交流网络,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与实务能力。
3.2.2 开发农村专业社工教育课程,增加农村社会工作知识教育
农村助力精准扶贫的专业社工人才培养关系到整个扶贫专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形象。目前的问题在于,社会工作领域里,还没有一本专著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整合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同时又兼具本土化特色。知识摄取的狭隘性会影响致力于助力农村精准扶贫专业社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有关专家的系统研究,建立一套全面的知识体系。
3.2.3 提高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能力,加强农村实习基地建设, 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政府与高校可以帮助专业社工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整合理论和实践,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减少农村专业社工专业发展的总成本,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3.3 大力宣传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作用,提高农村专业社工社会认可度
要加强农村专业社工的职业化教育,提高村民对农村专业社工的认识,转变社会观念。高校可以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多种援助活动,深入到农村基层社会,扩大社工专业在农村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传媒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以优质的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助力精准扶贫的学生,并通过这些学生证明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和作用。
3.4 政府放权,增强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自主性
政府部门要改变工作思路,改变行政思维,放权给专业社工,让他们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放开手脚按照专业理念、专业方法和技能开展扶贫工作,减少过度的行政监督、考核,减少过度的行政指派和过度的干預,做到“社工的事情社工干”,政府部门对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原则性指导,要把专业社工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依附性伙计”,使专业社工自主开展精准扶贫,提高专业社工自主性。
3.5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提高助力精准扶贫社工待遇
社会工作虽然是在“扶贫济困”、替社会“排忧解难”过程中成长为一项专门职业,虽然有着“助人自助”的职业理念,有着奉献精神,但他们毕竟不是志愿者,他们也是社会中的普通人,需要有固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专业社工收入,使社会工作成为能够吸引人的职业。
3.6 加强督导力量建设,促进专业社工能力建设
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会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但是对于部分刚毕业的社工来说,他们的经验不足,农村社会学知识较少,需要指导帮助,以便提升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所以督导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社工机构、政府部门要加强督导人才建设,加强外派督导的学习。
4 结束语
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既要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也要正对自己的困境与劣势,争取把面临的各种问题解决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精准扶贫,使服务对象早日脱贫奔小康。
参考文献:
[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