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认知促进路径
2018-05-14刘海英阴桂玲
刘海英 阴桂玲
摘 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小学英语词汇、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均有实践。通过文献阅读、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访谈,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内化新知、梳理语篇、构建知识网络并灵活运用语言,为口语表达提供支架,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能力;听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却不尽人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思维的工具,近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陈述了学生英语语言交际的现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操作,分析其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应该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明确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小学阶段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语用意识和能力为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孤立的语言知识传授,学生所学的大多数语言知识与相关话题割裂,即使学过的知识也不会综合运用,更谈不上对思维发展的训练。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许多不足:
(1)在课堂回答问题时,不能运用正确的句式;
(2)看图说话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想法,但不会用英语进行表达;或者只能说出关键词,不能说出较完整的句子;
(3)单词和句型都会,但是口头表达时不会用;
(4)在转述已知信息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表达;
(5)在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内容匮乏,逻辑混乱;
(6)不能灵活地组织语言,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弱。
笔者初步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输入环节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造成情境应对能力不足;语篇结构不清楚造成表达混乱;机械传统的复述训练造成学习兴趣下降。针对以上原因,假设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梳理语篇结构,教授学生科学的复述策略,就有可能提升其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借助增加学生思维参与的工具,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最佳效果。
思维导图与语言学习
思維导图 (Mind Map)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这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共同运作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机能及右脑负责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机能等。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贯穿大脑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而且能直接应用于知识处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点融合的思考框架。利用这种对知识的表达及理解的方式,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许多环节的有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谢晶,2015)。思维导图记录人的思维过程,能帮助学生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进行视觉化表征。思维导图利用图形的形式来激发思维,梳理思维(黄芸,2014)。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梳理结构化知识并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架。
结合前人研究和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思维导图的适用情境:导入环节、文本梳理环节、内化输出环节和迁移应用环节。
1. 导入环节: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思维导图有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因此,在导入或者热身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某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已有知识和英语词汇的存储,这将为阅读和口语活动做好铺垫。在学习“Seasons”一课前,学生已经习得与“天气”相关的单词及每种天气条件下人们的相应活动。因此,在上“Seasons”一课时,笔者首先将weather一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头脑风暴说出与之相关的单词,学生陆续说出了sunny、windy、rainy、cloudy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英文说出相应的活动。在笔者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形成了思维导图(见图1),激活并巩固了旧知,自然地引出了本课主题。
2. 文本梳理环节:梳理结构化知识
阅读文本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读的时候兴趣盎然,好像所有知识都掌握了,但是让他们说或者写的时候,就不会用学过的东西了。很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所学都是碎片化的,学过就忘了。思维导图除了激发思维,还能帮助整理思维。因此,在阅读时介入思维导图,就能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处理与加工的支架,学生就能充分地激活思维,发挥左右脑各项机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联系、归纳等,最后呈现结构化的知识。例如在学习“Water Splashing Festival”一课时,笔者以泼水节为中心词,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分别讲了关于该节日的哪几个方面。学生symbol, date, dress等之后,笔者要求他们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第一分支加入思维导图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补充在图中,形成第二层分支。最终,学生将整篇课文归纳整理成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由内向外,层层发散,学生所学关于泼水节的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结构的、完整的、符合思维习惯的。描述泼水节时,学生就能按照symbol, date, dress等方面有逻辑地、系统地阐述;介绍其他节日时,也知道从这些方面入手,有话可说,而且有一定的逻辑性。
3. 内化输出环节:整合所学知识,依照思维导图进行口语表达
小学阶段,很多英语教师通过布置复述任务来督促学生复习课上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口头输出。该任务相当于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然而从学生复述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会运用正确的句式;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只会几个关键词或者只言片语;表达时逻辑混乱;内容不全面。思维导图能全面地、有条理地梳理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组织已知信息,这样,学生使用思維导图作为支架进行复述的时候就显得轻车熟路,能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全面、有逻辑地进行复述。此外,笔者要求学生将每节课的重要句型写在思维导图旁边,复述时作为参考,学生就能运用这些句型,准确、连贯地说出句子。例如,在学习“Lets Live a Lowcarbon Life”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绘制的思维导图(见下页图3),既包含了文本要点,又囊括了重要句型We should..., Dont..., Lets...等,学生依照该思维导图复述时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4. 迁移应用环节
前几个环节已经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了结构化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来实现结构化知识的迁移应用,例如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新的信息完善已有思维导图或者以新的导图来呈现。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Revision”中的阅读材料“What are Materials”教学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导入
本课的主题为“Material”,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笔者发现阅读篇章有较多的生词,如materials, stone, hard, sink, bottom等。由于词汇是阅读和口语活动的基础,在此之前有必要为学生打好词汇基础。Material较抽象, 属于一类事物的统称,学生容易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因此,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衣服、桌子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制作材料,同时基本了解material的概念。接着,教师以material为中心词,要求学生头脑风暴说出常见的材料名称,并将对应的英文单词写在黑板上,形成头脑风暴型思维导图(见图4)。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了解常见的材料类别,又能为后续阅读、口语活动打下词汇基础。
2. 文本梳理
文本以“What are Materials”为题,分段介绍了5种常见的材料(stone, metal, wood, paper和cloth)。在学生读完标题初步感知文本以后,笔者以第一段为例,画思维导图梳理了关于stone的内容。之后,教师将全班分为四组,合作梳理第二、三、四、五段内容,分别按照学案(见图5)绘制关于metal, wood, paper, cloth的思维导图,小组间进行介绍。最后,笔者邀请4位同学到台前从问题的四方面介绍所读段落的内容,并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纠错,最后形成板书,达到以读促说的目的。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轻松分辨作者的写作思路,即每种材料的介绍基本都是按照is..., comes from..., is used for..., we can/cant...进行的。这样学生的记忆负担会减轻,记忆知识时就能按照思维导图中的这四个方面分别加以理解记忆,因此,在本环节中使用思维导图利于为接下来的口语活动打下内容基础。图6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思维导图,以material为中心词,关于stone的内容由教师示范,关于cloth, wood, paper, metal的内容由学生完成。
3. 内化输出
形成图6中完整的思维导图后,笔者让学生两两一组结合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进行复述。当其中的一位学生在复述时,要求另一位学生就表述不清楚或遗漏的信息点进行提问或补充。笔者观察到大部分学生的复述都能涵盖课上所学的stone, wood, paper, cloth, metal等材料,并就每一种材料的属性、来源、用途等方面展开描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操练了思维导图上呈现的词汇和句型(it comes from...; it is used for...等),能说出较为完整、正确的句子,整体口头表达更具逻辑性。以其中一组为例,一名学生如是复述:
I know many materials. They are stone, cloth, wood, paper, metal. Stone is hard. We cant bend it. It comes from mountains and ground...
在他说完关于stone的内容后,他的搭档说了一句“Stone is very heavy”。这时他意识到自己遗漏了这一信息点,于是看了看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并回应 “Yes, it will sink into the water”。
4. 读后创新迁移
课上内容掌握后,还应进行适度的创新迁移。本节课即将结束时,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搜集资料,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其他材料,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二节课展示并口头介绍给全班同学。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写作方法(即介绍材料要从属性、来源和用途等方面入手),而且能帮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了解新的材料,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信息和语言层面都得到一定的拓展。笔者以其中一位同学的口头展示为例:
Glass is a kind of material. It comes from sand. It is hard. It is used for windows...
虽然学生的口头展示有瑕疵,但是他们几乎都能把文章写作思路和句型迁移运用到新材料的介绍中。有了思维导图的示范,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不再是毫无头绪的,因而其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导图教学实践,笔者对学生的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到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英语交际能力取得了提升。其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部分以subject和study两个话题为例进行解释)。
1. 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句式
以谈论subject为例,学生基本上都能运用“I usually / often... in... class”来回答教师“What do you usually / often do in... class? ”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用“I can...”句型来回答该问题。受访学生表示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自己会把重要句型也标注在上面,这样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到,经过正确练习后,就能不知不觉掌握其用法。
2. 看图说话时能用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想法
以谈论下页图7所示why部分为例,笔者注意到,当教师或者同学提问为什么要学习时,大部分学生能用类似Because I / we can broaden our horizons的完整句子来表达想法。而在没画导图时,学生的产出基本是碎片式的,例如have knowledge / because can think。访谈时,学生表示他们确实想说流利的句子,但是由于紧张或者对词汇、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关键词。画了思维导图之后,关键词已展现在图里,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怎么组织语言,觉得“有成就感,会说了好多单词和句子”。
3. 能够有逻辑地复述已知信息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了文章脉络,加之色彩和图形的辅助,使他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课文,再依照导图来复述课文,就很轻松了。思维导图的运用改善了学生的复述表现,增强了其完成复述任务的自信心。正如学生1所说“以前一听要复述课文就头疼的,表现也不好,现在照着图复述,更有信心了。”此外,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比以前有趣一些,回家了还可以拿着图在路上看”。而根据笔者的观察,该同学复述课文的表现有了极大的提升,最近一周的英语课上还代表小组复述了第十课。学生2也表示“不再怕Duty Report了”。笔者注意到,以前一说 “Whos on duty today?”, 该学生就习惯性地低头回避,而现在他能主动发言,最近一堂课上还用英语介绍了他的家人,并且用上了新句型“ I will be a... in the future because I want to...”。
4. 在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内容较为丰富,条理比较清晰
经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谈论subject时,不仅讨论学校有哪些科目或者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就课程内容进行会话,如下页图7所示。同样地,围绕study进行口语交际时,学生们既关注到了“学什么”,又拓展到了“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儿学”和“为什么学”,极大丰富了交际内容。此外,每个第一分支下面又衍生出了第二、第三分支,如下页图8所示。层层分支的发散和延伸, 是学生思维激活和知识拓展的过程,是语言逐步融合的过程,是语言承载量逐步扩充的过程。在知识储备充分激活的前提下,学生在富含语言承载量的活动中交际,语言的输出就会清晰、有逻辑。
5. 能较为灵活地组织语言,体现出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谈论study下属话题how时,笔者观察到学生会运用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How can we / you study? How do you often study? 和Whats your way of studying? 应答方基本上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句子We / You can...; I often... to study; My way is...作答。学生在介绍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用I think...来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表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用And you? / What about you? 來询问第二、第三位同学。此外,他们的口语表达中出现了and,but等连接词。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更为灵活流畅,而且充分综合运用了已有语言知识和新知识,体现了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结语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思维导图融入英语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新知,分析语篇,构建知识网络,为口语表达提供明确的交际主线,坚实的内容支架、语言支架和逻辑支架,学生的语言生成更加流畅、准确和丰富。同时,思维导图中丰富的色彩和图片,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英语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潜能。总之,思维导图走入小学英语课堂,对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芸. 2014. 思维导图在提升“小学英语口语活动的语言承载量”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 (36): 143-145
托尼·巴赞. 2000. 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
谢晶. 2015. 思维导图让英语学习更轻松[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4):171-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