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8-05-14王春林
王春林
摘 要:高校要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就应不断强化“文化土壤”的养分,建设具有“肥沃”品质的校园文化。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克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关键要创新校园文化理念,在推进“三全育人”上优化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以高品位文化强化引导力感召力;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以高格调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内容管理,以高品质文化内容维护校园文化安全。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3.01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3-0098-05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高地,是实践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场域。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 [2]。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把握新时代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断开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新境界。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需要,也是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可持续动能的实践课题。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具有教育引导、团结凝聚和激励约束的功能,对于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要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就应不断强化“文化土壤”的养分,建设具有“肥沃”品质的校园文化。
(一)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要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规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三个重大问题。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而且也更能凝聚起涵养心灵、引领新时代的强大正能量。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要更加自觉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3]。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和谐兴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赤子之心、忠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可以为大学师生道德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民族精神是高校的文化支柱,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播和引领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是高校天然的使命。当代高校要站在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高度来审视校本课程设置、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更加主动地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不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要更加注重涵养高校自身的个性特色
个性特色是高校内在精神气质的体现。在理想状态下,每一所高校都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生命体,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一所高校以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办学特色、地理空间以及校园建筑文化等形成其独特魅力,是其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深层根源。高校的文化个性是该校个性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一所高校只有拥有优秀的个性特色,才能更好实现高质量办学,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高校一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学校每一个成员会因获得学校特有文化的滋养而发展成长。也就是“当一代师生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更重要的是,只要这片文化的土壤还存在,这种文化就会不断积淀并更具张力,就会影响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4]31。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由于受到办学功利化取向与规模过快扩张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底子薄、基础差,与新时代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一)面临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侵蚀,高校文化主旋律受到了挑战
在当今全球文化不断激荡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商业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种文化冲突。在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蚀下,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高校的学科中“失语”、论坛上“失声”。一些高校虽然形式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但更多的只限于课堂上的生硬灌输,传播内容形式相对乏味单一,高校师生对主流思想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深度不够,难以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践行。一些高校盛行“利”字当先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严重[5]21,“象牙塔”內不同程度弥漫着“铜臭”气息。在许多高校,盲目追求科研经费数、论文数、学生就业率等眼前、现实的指标,师生员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甚至出现政治淡漠、精神颓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错位等现象[5]24。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不力,转型时期校园文化的格调偏低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重理工轻人文社科,重科学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培育,教师成为知识的售卖者而非智慧的开启者。图书馆中的古代典籍、经典文学名著、红色文化图书少人问津,民族传统文化、严肃的文学艺术遭受冷落,而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不断盛行。一些年轻师生不再崇尚含蓄、质朴、传统的东西,更多追求外表美和感官刺激,审美习惯变得浮躁和庸俗。
(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协调,校园文化内涵与特色欠缺
不少高校在扩招扩建的大潮中,一味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新校区建设与老校区的文化积淀相脱节,高楼林立、校园广阔,但是“大师”稀少、办学理念急功近利,精神文明建设疲软。校训、校风、校歌缺乏个性特色,在师生中知晓度和认同度不高。不少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校园环境设施的简单美化,随意添置一些景观石头、雕塑或画廊,建设布局缺乏整体性。有的重硬件设施建设重外在华丽形式,轻内涵品质培育,盲目跟风、随意模仿,个性特色不强,文化格调不高。一些大学不是把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特色文化建设上,而是热衷于应付面上的检查,做表面文章[4]34;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不高,务实有余而人文不足,不仅达不到引领人、熏陶人、塑造人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校师生的负担。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缺乏深入认识,推进落实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不少高校对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的即便有了规划,但是没有年度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工作落实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经费投入少,校园文化管理的制度机制不健全。有的突出校园文化的政治性,有的注重校园文化的娱乐性,两者有机结合却很少。有的注重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有不少高校的校园文化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社团和宣传、学工等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主体排斥在外,没有调动和发挥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创建高品位、高格调、高品质乃至具有较强引导力、塑造力的校园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一)创新校园文化理念,在推进“三全育人”上优化顶层设计
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统领,是一个学校办学思想与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影响着校园的环境塑造、教学管理和活动开展。只有将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中,才能从根本上引领校园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首先,树立文化育人理念,认识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和规范约束功能,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正确认识师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是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关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在硬件上发力,也需要在软件上加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动员学校各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演奏校园文化大乐章。
(二)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以高品位文化强化引导力感召力
只有优质的文化资源才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才能发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当前,国家教育部着眼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要求[6],这就需要高校整合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文化育人的需要。一是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人文素质涵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多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与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和社会实践有关的丰富观念,是塑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人们健康人格和道德情操的理论工具[7]。解决高校的“思想贫困”现象以及避免“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尤为重要。当前,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需要广泛吸收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和富有感染力的新鲜材料,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凝魂聚气”的校本课程和文化宣传项目,努力使校园文化富有品位和时代精神。二是开发利用社会优质文化资源,壮大“文化育人”的外部力量。高校可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环境,以共享共建方式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比如文化场馆、革命遗址或纪念馆、文化景观、文化研究基地等优质资源),搭建起学习观赏、考察体验的大平台。通过注入地域的优秀文化元素和精神营养,建造一些具有本校特色或浓厚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创造并培育出先进文化的勃勃生气;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的优秀专家学者到高校作时政报告,展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创新网络“文化育人”方式。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便捷性以及普及性特点,通过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高品质的校园新闻网与网络平台。引导师生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交流和表达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先进价值观,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生活中。
(三)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以高格调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载体是学校文化得以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活动载体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群众性、时代性、参与性等特点,也是最能激发创造活力、展现个性风采的文化载体。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集体评选、节庆文化以及社团学术文化和文艺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品德修养。针对部分高校存在校园文化个性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可组织开展高格调的文化活动,以此打造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比如,开展校园环境建设“四化”活动,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雅化”,建设温馨舒雅的环境文化,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优化行为习惯;又如,坚持举办“文化大讲坛”或“校园文化周”,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开拓师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再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以及爱国题材影视展播、动漫创作比赛、红歌传唱等活动,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等等。另外,还应注意社会实践对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内化的积极作用,可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搭建有意義、有吸引力的实践锻炼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要通过组织举办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科研实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校训与民族文化精神,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内容管理,以高品质的文化氛围维护校园文化安全
高校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思潮与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伴随西方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方式向大学校园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人人有手机,个个玩微信,“图片浏览代替了阅读,视觉代替倾听,情绪刺激代替精神运动,表象了解代替本质把握” [5]26,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肤浅、浮躁的快餐文化不断吞噬大学生的时间精力乃至大学的精神家园,良莠不齐的信息流很容易误导和冲击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因此,保障和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抵御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对大学文化的侵蚀,已成为高校文化管理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新闻出版媒介管理,严把内容政治关、质量关。建立分级分类的审核机制,认真审核校园内网网页、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墙体等文化传播介质的内容,确保文字内容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并做到用语典雅、用字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育文明理性的上网习惯。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事件、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与舆情管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18-05-15].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4]张国定.从文化育人到实践育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张自慧.象牙塔之魂: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 (2017-12-06)[2018-04-25].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7]闵 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會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责任编辑:张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