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5-14王鑫魏旺拴贾璟琪闫政东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王鑫 魏旺拴 贾璟琪 闫政东

摘 要 山西省是全国的特色农业大省,具有发展旱作农业、杂粮产业、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全国一般性特征,又有自身的路径选择。山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应是以深度贫困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以村庄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突破口,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以人才要素“上山下乡”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山西路径;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6.05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1 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表现在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放眼未来,山西省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三农”。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山西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民增收渠道收窄,农村资源资产亟待盘活;农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农业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欠账较多,乡村生态环境亟待修复;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不够,乡风文明亟待提振;农村“三基”整体薄弱,乡村治理体系能力亟待强化;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脱贫质量和成色亟待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山西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人民为主服务理念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山西路径,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农村全面繁荣进步、农民全面富裕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党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要准确把握“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坚决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准确把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准确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准确把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1]。

2 走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特色道路

2.1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1.1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美丽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承載田园乡愁的现代文明乡村。

2.1.2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空间。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遵循乡村传统机理和格局,确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2.1.3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升级,激活产业、提升人气、增添活力;城市近郊村庄,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小城镇转变;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村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易地搬迁、村庄撤并等方式改善农民生存条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和生态保护[2]。

2.2 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山西省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应从以下十个方面着手。

2.2.1 加快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统筹推进汾河谷地、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区域发展,全面推动杂粮、畜牧、果业、蔬菜、中药材、酿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高农业能力。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产+加工+科技+流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2.2.2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建立完善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逐步把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2.2.3 全产业链推进功能农业(食品)

立足山西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功能农业(食品),创建功能农业标准化体系,打造功能食品知名品牌。

2.2.4 积极发展城郊农业

着力发展高端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鲜活农产品物流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城郊绿色生态农业,提升城郊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2.5 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实力强、发展质量高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试点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传统手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2.2.6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展多样化的联合和合作,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2.7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绿色食品示范县和有机农产品示范区。

2.2.8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机农业融合、农机化技术集成及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农机服务全过程拓展。

2.2.9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项目范围,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支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新型产业模式。

2.2.10 高标准建设山西农谷

围绕农谷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3 实施一批重大计划、重大工程、重大行动

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结合实际,也要以大工程、大项目为抓手,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按照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

大力实施杂粮产业振兴、畜牧产业升级、果业“三品”提升、中药材产业开发、蔬菜产业发展、酿造产业崛起六大特色农业体质增效工程;启动实施有机旱作農业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和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县推进示范工程;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两山绿化工程;实施“七河治理”工程,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农村公共浴室试点示范工程、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施振兴传统手工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戏曲进乡村”工程;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创新促进行动;大力实施贫困村产业扶贫提升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乡村青年双争双创工程和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动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山西农谷建设。

2.4 明确发展目标,科学构建指标体系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3-5]。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设定,应结合山西省实际,突出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考核性,充分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各部门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努力做到层次鲜明、内涵明确、简便实用、科学合理。

2.4.1 产业兴旺态势开始显现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质量效益水平持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更加活跃。

2.4.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清洁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农村供水、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普遍达到更高标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2.4.3 乡风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得到大力弘扬,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2.4.4 治理有效局面加快形成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占农村人口比重达到5%,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6]。农村社会治理状况显著改善,农村法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村级发展规划覆盖率达到90%,农村社区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速达到6.5%。

2.4.5 生活富裕愿景更加光明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 000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农村贫困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成熟,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明显加强,农村产业更加繁荣兴旺,农民生活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加快向殷实迈进[7]。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50年,乡村振兴取得全面成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5 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把脫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紧密联系起来,抓紧实施一批惠民生、补短板的重大项目,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分县打包,一县一单制定优惠政策,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问题;大力实施贫困村产业扶贫提升工程,突出抓好脱贫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光伏、电商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带贫增收能力;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在培育带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筑牢硬支撑。确保全省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稳

定脱贫[8]。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落实

3.1 抓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要先行。科学制定《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点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一张蓝图抓到底。

3.2 抓政策

3.2.1 培养“三农”人才队伍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引导农民工还乡、大学生回乡、知识分子下乡,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向乡村聚集,不断壮大“三农”人才队伍。

3.2.2 强化公共财政投入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财政奖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9]。

3.2.3 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建设

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措施,落实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为工商资本下乡创造有利条件。

3.2.4 保护农民利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主体地位,守住乡村仍然是农民的乡村,在推动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注入的同时,加强农村产权保护,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多元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共商共建共兴,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主体和受益主体。

3.3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11-20.

[2] 党国英.乡村振兴长策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34-39.

[3] 张红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2017(11):24-30.

[4] 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62.

[5] 李智.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经济地理,2017(6):144-150.

[6] 沈费伟,刘祖云.中国乡村复兴研究: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J].领导科学,2016(8):12-15.

[7] 汤迪莎,魏春雨,周亮.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7-31.

[8] 何慧丽.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2(12):52-53.

[9] 杨新荣,唐靖廷,杨勇军,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8(6):108-116.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刘延东: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