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吉林省高校学科建设
2018-05-14赵良刘文丛李秀英
赵良 刘文丛 李秀英
[摘 要]第四轮学科评估无论是在参评规则、指标体系方面,还是在评估方法、结果公布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与创新。本文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观测点,分别从全国和本省两个视角透视吉林省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并提出要理性看待评估结果,妥善处理好3个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 学科评估;吉林省;高校;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03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07
学科是高校的学术内核,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总体水平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评估项目[1]。开展学科评估不仅能够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我国自2002 年首次开展学科评估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另有16个一级学科不在参评范围。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恰逢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受到了高校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共有513所高校的7449个学科参评。有研究数据显示,参加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数或超过现有学科总数的75%[2]。2017年年底,学位中心正式对外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结果一经公布,迅速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烈讨论的话题,在高等教育领域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改进与创新
相比于前三轮学科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无论是在参评规则、指标体系方面,还是在评估方法、结果公布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凸显了学科评估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国际的性质和目的。
首先,在参评规则上,采取了“绑定参评”的方式,即同一学科门类中,同一高校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硕士一级”授权的一级学科如果要参评,则需要同时全部申请参评;如有一个不参评,则全部都不可以参评。有效避免了参评高校“拼材料”“摊大饼”,抑制了相近学科材料的不合理整合现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虚假申报行为,保证了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本轮评估进一步完善了“成果归属原则”,人员和成果均可以按照该原则进行相应的分配,以此鼓励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客观地呈现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准确反映出同一成果中各高校、各学科的实际贡献率。
其次,在指标体系上,改变了以往唯身份、唯项目、唯论文的老套路,规避了“数帽子”“论牌子”的片面做法,更加注重对学科建设的内涵评价。在评估指标体系中,使用了较多的主观评价指标,由过去完全采取客观数据评价,改进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再单纯地依靠数据的计算和统计来决定等次排名,保证了各项评估指标中质量权重的平衡。例如,为克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弊端,“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学术头衔不再自动换算成相应的分值,而是由评估专家对师资队伍的结构、水平、国际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到学科的不同属性和特点,除部分学科外,均不再统计发表论文的总数,取而代之的是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议。在“学科简介”“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指标上,也都反映出类似的转变。这种由多元指标构成的评估体系,更好地兼顾了主客观评价的不同要求,能够挖掘出一些容易被遮蔽的内涵选项。此外,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师资数量、支撑平台等“学科条件类”指标,采取了适当降低分值比重的做法,强调学科评估评价的重点是产出的成效质量,而并非投入的条件资源。
再次,在评估方法上,加强了评估环节的确证与核查,保证了评估信息的公开、透明、准确,提升了学科评估的社会公信力。在本轮学科评估过程中,学位中心对于参评方式、数据采集、异议信息处理等重要环节,与各高校均有沟通、反馈,有关内容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了公示,使各高校能够及时了解评估的进展和重点。对于一些重要的评估指标,学位中心要求参评高校或学科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对存疑数据,加大核查力度,要求补充提交新的书面证明,确保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另外,通过学科评估系统进行公共数据比对,让参评高校和学科相互查验填报数据的真实性,有利于各高校、学科间互相监督,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评估信息的公开、共享。
最后,在评估结果上,进一步淡化了分数和名次,不再强调各个高校之间细微的分数差异,首次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 档进行公布,位列后30%的学科不予公布。这种多维发布的方式也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一大突破和创新。最高档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冠军,而是成为数一数二的A+档。在本轮学科评估结果中,A+档是指位居前2%或前2名的学科,A档是指位居前5%但未进入A+档的学科,A-档是指位居前10%但未进入前5%的学科,各个高校普遍把A+档、A档和A-档这3档学科认为是优质学科。其后的B+档到C-档,每档依次递减10个百分点的入选门槛。学科评估结果分档公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冷门学科(参评高校数较少)与热门学科(参评高校数较多)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比如,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参评系统科学的高校仅有12所,参评天文学的高校仅有8所,如果不是采取分档公布的方式,则很容易被人理解为都是学科发展水平较好、排名相对靠前的学科。
二、全国视角下的吉林省高校学科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受各省高等教育布局不均、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各省份和各城市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相差甚远。学科评估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试金石,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科评估的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出某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建设中的相对水平,而且也能折射出某一区域的学科发展总体水平。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60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的5 112个学科位列前70%,获得分档公布资格。其中,A+档学科210个,A档学科156个,A-档学科344个;B+档学科722个,B档学科736個,B-档学科729个;C+档学科761个,C档学科725个,C-档学科729个。
首先,从各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吉林省高校进入C-档以上的学科共有150个,约占全国总数的2.93%,排在各省份的第15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落后于同是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二者各有251个和159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行列,分别排在全国的第8位和第12位。吉林省进入A-档以上的优质学科共有18个,排在各省份的第12位。其中,A+档学科1个,A档学科5个,A-档学科12个。辽宁省进入A-档以上学科15个,无A+档学科。黑龙江省进入A-档以上学科23个,其中A+档学科6个。在优质学科方面,吉林省介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之间。本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市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C-档以上学科约占全国的1/8,A-档以上学科约占全国的1/4,A+档学科数接近全国的1/2。不仅如此,在我国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之中,北京市均有A+档学科。由此可见,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结构,北京市都处在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北京市之下,上海市在C-档以上学科总数不如江苏省,但在A-档以上的优质学科和A+档学科上具有一定优势。在C-档以上学科总数上,排在第4到第10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陕西、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湖南。在A+档和优质学科方面,湖北省和浙江省分别列在第4位和第5位。
其次,从各大城市(含直辖市)学科评估成绩来看,进入C-档以上的5 112个学科分布在全国98个城市之中。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有大学城之美誉,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共有123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学科行列,位列全国城市的第13位,约占学科总数的2.41%,占吉林省进入C-档以上学科数的82%。该数量和排名与沈阳市完全相同,落后于哈尔滨市。长春市高校中进入A-档以上学科共有18个。其中,A+档学科1个,A档学科5个,A-档学科12个,数量与吉林省完全相同。无论是C-档以上,还是A-档以上,长春市与吉林省的数据匹配度都很高。这充分表明,吉林省高校的高水平学科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在全国范围内,C-档以上学科总数前3甲的城市分别被北京市、上海市和武汉市摘得。前10名的城市還有南京、西安、广州、成都、天津、杭州和长沙。有趣的是,在各大城市排行榜中,前14的城市均被省会城市所占据。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均会对高校学科建设产生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非省会城市中,青岛市和大连市位居前两名。青岛市以112个C-档以上学科,位居全国第15位。大连市则以96个C-档以上学科排在全国第19位,是东北唯一一个跻身前20强的非省会城市。占据A+档和优质学科数量前5名的城市完全相同,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杭州。其中北京市优势最大,上海市、南京市优势也很明显,武汉市和杭州市基本持平。
最后,从各高校进入A+档学科的数量上看,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21个A+档学科并列领袖群伦。浙江大学则以11个A+档学科位列第3。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以9个和7个A+档学科排在第4位、第5位。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显著的城市集群特征。以北京市为首的华北京津冀地区在本轮学科评估中表现突出;以上海为首的华东长三角地区学科建设水平整体实力强劲。东北三省高校的优势学科则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这4座城市,而西部省份除陕西和四川外,排名都相对靠后。可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部发达地区无论是在人才引进、学术交流,还是在经费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要远远优于西部地区,而这些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科要素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在本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得到了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和反映。
三、本省视角下的吉林省高校学科建设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现有普通高校5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吉林省共有15所高校的150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
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仅有的两所部属院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突出。吉林大学作为吉林省内唯一一所“985”高校,共有56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其中,A档学科2个,A-档学科9个,但无A+档学科。东北师范大学作为“211”院校,共有21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拥有吉林省唯一一个A+档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A档学科3个,A-档学科2个。吉林大学虽然在进入前70%的学科数上远远超过东北师范大学,但A档以上学科数与其相比稍显逊色。在吉林省省属高校中,长春理工大学以13个进入C-档以上学科拔得头筹,而且拥有“光学工程”1个A-档学科,这也是吉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个进入A-档以上的优质学科。延边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各有9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但均无优质学科。延边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外国语语言文学”评估结果为B+,是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B+学科。吉林农业大学有6个学科进入B-档以上,领先于延边大学的2个。进入C-档以上学科数排在省属院校第4到第10名的高校分别是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和北华大学。
学科建设的成效与地方政府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密不可分。2013年以来,吉林省通过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加大了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资金投入力度。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进入C-档以上的9个学科中,有8个是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4个是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这些学科都曾经通过吉林省学科建设类项目,获得过额度不等的学科建设资金支持,是学校明确列入“十三五”规划当中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吉林省虽然有150个学科进入C-档以上,但A-档以上的优质学科仅有18个,竞争优势并不突出,优质学科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现有的优质学科主要集中在了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学科建设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另外,各学科门类发展也不均衡,经济学、文学、农学、医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均无优质学科。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优质学科也主要是依靠个别学科的一枝独秀,单兵作战的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学科联合作战的群体优势。
四、理性看待评估结果,正确处理3个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百姓大众有了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选择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教育问题一直是百姓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透过学科评估,普通大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特色,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学科评估会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何高校会对学科评估如此的重视和青睐。可以说,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的穿衣镜。透过这面镜子,高校可以更加透彻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加准确地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同时,高校也必须要清楚,学科评估只不过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4]。针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特点,高校尤其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既有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等客观指标,也有社会服务、学科声誉等主观指标。毋庸置疑,这种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科评估能够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让一些地方院校有机会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比如,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吉林艺术学院共有4个核心学科进入C-档以上,且有3个学科为B-档,实力碾压不少吉林省省属重点高校。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教育活动的产出本身具有独特性,没有绝对统一的衡量标准。虽然力求通过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客观,但无论是客观指标,还是主观指标,绝对的客观是做不到的。所以,评估结果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评判的依据,找到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二是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每一轮学科评估统计的数据都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在规定时间内学科取得的各种业绩成果,往往都是学科团队在長期办学实践中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特别是学科声誉、毕业生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评估指标,是一代又一代学科建设者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以吉林农业大学的兽医学学科为例,该学科拥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创始人韩有库教授于20世纪50 年代就开始培养硕士生。在本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进入B档,是吉林农业大学评估结果中最好的学科。对于兽医学的评估结果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当下兽医学团队在参评时间段内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逐渐积累的。因此,评估结果优异的学科,需要客观评判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而评估结果相对落后的学科,也要看到当下的努力和进步。
三是结果与水平的关系。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的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公布。从本质上讲,评估结果反映的是某一学科的相对排名位置,并非绝对评估结果。这种呈现方式,导致各学科的档次与参评学科的数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比如,吉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学科,按本轮学科评估得分排在全国第7位,但由于此学科参评高校仅有13所,而且其A档、A-档和B+档学科空缺,因此根据分档规则,仅被列为C档。同样,北华大学的林业工程学科,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9位,但因为仅有13所高校参评,因此仅被列为C-档。所以,绝不能简单地把学科评估的档次等同于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竞.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J].陕西教育(高教),2018,(01).
[2]杨颉.从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上海高校学科建设[N].文汇报,2018-1-5(0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樊秀娣.辩证对待评估结果 综合考量贵在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8-1-8(06).
(责任编辑:王世君)
Abstract: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has made great improvements and innovations in terms of participation rules, indicator system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announcem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results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as observation points, and analyzes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 and proposes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uld be viewed rationally and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properly handled.
Key words: discipline evaluation; Jilin province; colleg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