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五维审视
2018-05-14王玖姣
王玖姣
摘 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深刻的逻辑内因和历史必然性。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等五重向度审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性,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理解,进一步凝聚和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在新时代各项方针政策的共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矛盾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4.001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4-0005-05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这一重要判断,系统回答了何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重点方向。因此,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也贯穿着党对这种逻辑的正确把握,总体来看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五位一体的辩证统一体。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党认识和解决中国近代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社会危机重重面前,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战乱频仍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命运获得根本改变,从此站起来了。
其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辛探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历史积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这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以及相联系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走向。在各种冲突与较量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解决这一矛盾,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才有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再次侵略,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制定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曲折认识为民族复兴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因此,党的八大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也初步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毋庸讳言,探索中也走了弯路,伴随着脱离实际“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原来的正确判断被否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整体来看,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国防方面顺利发射了“两弹一星”,成为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东方大国,大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直起了腰杆,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积淀。
再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为现实基点。打开当代历史的画卷,把目光聚焦在1978年12月18日,从那时起,改革开放序幕正式拉開,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随后的30多年里,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日趋成熟自觉,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深刻把握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在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中重点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并以此为客观依据,制定并始终不渝地执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它视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这一路线指引下,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了。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俱进的认识为现实根据。通过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30年的探索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华民族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这种理性认识将使党以更为科学、理性和成熟的姿态迎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逻辑
从实践生成逻辑来看,矛盾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近代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为历史前提。正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才使中华民族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今天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历史前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生于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空穴来风、平地起家,而是来自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具体来说,包括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包括立足于国情的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系统阐述,甚至包括偏离实事求是实践路线时对社会矛盾的错误认识,这些都是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如果没有正反两方面艰辛的探索,就不会开创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看,党在建设初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萌芽期。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展现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党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其主要问题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生产能力落后,因此,迫切任务是改变贫穷的社会主义。回眸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宏伟画卷,从 “摸着石头过河”,到“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呼应前行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中,党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的2%左右提升至2016年的15.5%。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0,这是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主题,将在一系列基本方略中逐步恢弘展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广泛酝酿。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断地酝酿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不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了,而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方面的需要日益凸显和迫切。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便呼之欲出。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生成的实践逻辑。
三、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生成的逻辑向度来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为重要理论依据。社会形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决定,并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阶段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在场,并在其指导下回应和解决了不同阶段的重大命题。
首先,邓小平理论首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该如何统一认识?如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不清楚,东摇西摆,处在不清醒的状态,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3]“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理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依据。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处在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领导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长期执政党。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一方面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处理发展“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发展,是新世纪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在现阶段的集中呈现。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8。这一重大判断表明党对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深刻洞察。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变化是党在新时代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四、中国改革深化的现实逻辑
从现实发展的逻辑向度来看,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对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性把握。任何社会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破解面临的各方面难题和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善于把握和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遵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视角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我国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党深入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时代特征,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变化。
其次,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根本问题。针对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对全国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敏锐把握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问题。
再次,从执政规律的角度揭示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根本任务。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明确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对称而放,是对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问题的及时和精准的回应,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五、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价值逻辑
从价值生成的逻辑来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内涵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历史使命的价值追求。
首先,党“为人民謀幸福”的历史使命以近代以来党深刻把握和勇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面对近代以来身负“三座大山”的中国人民,党应运而生,并且勇敢地承担起解放人民的重任。在认清近代国情的基础上,历尽万难,英勇完成了解放人民的历史使命。
其次,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曲折探索为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是由于刚刚从被奴役、被压迫中走出来,又由于党在这个时候也总体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人民的生活没能得到根本改善。但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党和人民在曲折中得到了反思和历练,为今后党带领人民开拓适合自己的道路、过上富裕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确把握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总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人民过上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生活。
第四,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以重视和强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清醒认识到巨大成就背后,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制约发展的突出因素,如果不校正这一趋势,将会违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将大打折扣。认清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人民幸福这一价值追求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