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依据

2018-05-14柴国娜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习近平发展

柴国娜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面、科学、准确地领会学习,必须深刻剖析和论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境遇和历史逻辑。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依据;现实境遇;历史逻辑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4.002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4-0010-08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285科学理论作为思想结晶和智慧共识,以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为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凝聚社会合力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在汲取理论精髓、遵循社会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弘扬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帮助我们认识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也是指导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保持前进动力的“稳定器”和“驱动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习近平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汲取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又一光辉典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价值追求

人民群众是歷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能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既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决定我们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爱民、亲民、为民和忧民的具体实践中,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1.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紧迫最困难最突出的实际问题出发,守底线、补短板、除隐患、出实招,不断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1这一理念将人民群众的热忱期盼与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是党的根本立场与宗旨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升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 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人民群众是党的智慧之本、力量之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实现。因此,推进伟大事业必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思想养料和前进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拜群众为师的勇气”和“甘当孺子牛的精神”,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智者学习,向能者问策,也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出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的氛围和环境,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十三亿人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4]25,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摒弃狭隘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研究问题和制定政策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形成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部署规划,实现了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1. 保持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清醒认知。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或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错误理念和行动必将会给党和国家建设带来严重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出发,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变与不变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从纵向上来看,中华民族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态尚未根本扭转,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从横向上来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尽管中国的体量规模、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差距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仍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量变积累和部分质变进程当中,必须以此为依据作为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我们的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扣时代之问、人民之需、发展之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从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本领等方面深化了对党执政规律的认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以不同于西方发展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上那些希望以独立自主姿态加快自身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三)在认识和解决事物矛盾中把握发展主动权

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人们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正如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形势,洞悉中国发展大势,谋划发展策略,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1. 以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今日中国,喜与忧交织,危与机同在。面对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必须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生机;面对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应保持“兢慎”的态度,戒骄戒躁,再创新的业绩和辉煌。

2. 以问题导向解决突出矛盾。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赋予新课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如何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优质高效地谋划事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为此,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立足全局的眼力、统筹规划的能力、埋头苦干的魄力、务实高效的执行力协调推进各个方面,达到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效果。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历史经验表明,把理论当作公式生搬硬套地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基于当代中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和部门自身的差异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扶贫工作的落实中,必须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坚持辩证知行观,在实践中形成、推动并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正确认识人的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綱》中,马克思就将实践引入哲学领域,形成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始终秉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将实践活动与理论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认识、检验认识、完善认识,在认识的引领下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新的时代内涵。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构建理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所蕴含的潜能,是新时代新思想形成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学理思辨的产物,而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在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应运而生的,是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创举中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深厚土壤中,才孕育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从新思想中汲取实践伟力和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够攻艰克难,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案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党不仅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向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精神特质、实践要求,为带领人民继续开启伟大梦想新航程、谋写伟大事业的新篇章、营造伟大斗争新局面、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境遇

伟大的时代之所以能造就出伟大的理论,不仅是基于时代自身的需要,更是理论本身的效力所在。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新趋势上的科学地审视和研判基础之上。

(一)世情:以和平崛起理念和负责任大国形象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进入后危机时代,受内在经济体制深层次制约,西方国家或复苏乏力,或在危机边缘徘徊,暴恐袭击、种族歧视、难民危机等问题不断涌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五年的砥砺奋进,中国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并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合作者和被普遍看好的全球投资场所之一;在国际制度创制方面,话语权不断提升,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篮子,由中国倡议并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将为亚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国的强劲崛起,一方面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希望和帮助,他们迫切期盼中国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为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促进世界各国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摆脱“全球混沌”的治理困境、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新的方案,成为引领国际社会前进的指路明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超大体量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美国等霸权国家的焦虑或不安。“国强必霸、国霸必乱”的西方历史逻辑使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损害其既得利益,因此,他们通过炮制“中国威胁论”以舆论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制造贸易争端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如何以合作共赢的理念阐释一种新的大国崛起模式、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既要韬光养晦,在和平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世界发展,也要有所作为,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贡献者、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多边贸易体制的构建者。

(二)国情:以转方式、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和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提升及以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的改善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形成了结构更加优化、环境更加友好、成果更加公平、发展更有活力、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使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施政目标不断显现,使中国奇迹在新的轨道上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和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长期以来驱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资金红利、投资红利正逐渐弱化,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程度较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和需求多层次性的要求;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处在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均衡经济福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克服难关、闯过关口、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要根据自身所蕴含的要素禀赋增强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党情:厚植执政基础,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处在由如何执政向如何长期执政转变的这一历史节点上。建设长期执政党,既是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使然,也是党自身的力量之必然,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南是党长期执政的鲜明指引,先进纯洁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党长期执政的基本保证,刚性的制度约束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遵循,卓越的执政本领是党长期执政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是党长期执政的现实观照。正是在这些品质与能力的浸润与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历经苏东剧变而不变色,实行改革开放而不走样,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巩固执政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执政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使社会成员在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社会权利分配方面如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差距有所扩大,这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党治国理政的执政目标相背离,因此成为危及党长期执政的一个巨大隐患。第二,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问题,削弱了党的执政地位。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和错位,造成信仰缺失、精神迷茫、责任弱化、作风失范,致使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名逐利的内在趋向和监督力度松软的外在因素,促使党内权力寻租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消解着党的执政资源,已成为影响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以彰显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是党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为此,既要以均衡经济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理念为主基调,坚决消弭滋生在健康肌体上的政治隐患,以求知善读、贵耳重目的方式夯实党的执政本领,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注入鲜活动力。

(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新趋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緩慢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固有缺陷,使人们在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曙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苏联兴衰成败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的双重借鉴之下,摒弃固有思维和单一模式,开始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通过改革不断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各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潮为拓宽社会发展新模式、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新思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苏东地区和拉美左翼力量在与资本主义长期抗衡的过程中,以更加务实的政策主张和多样化的斗争方式不断向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自身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既面临着走出低潮、走向振兴的机遇,也面临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与角逐的挑战。从总体上看,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但“资强社弱”的总体境遇并没有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复兴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社会主义力量依然薄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未充分显现,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左翼政党在国内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尽管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顿局面,但由于其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调控能力,使其在较长的时间里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显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和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中流砥柱,如何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世界社会主义在当代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既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保持清醒的认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和信念,适时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策略,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交流,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力量合作的基础上强化自己,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回溯历史中把握现实、瞻望未来,是探究思想真谛、理解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在改革开放40年乃至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带领人民艰辛奋斗所取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坚持发展,有其鲜明的历史逻辑。

(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旨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先进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在准确把握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与发展阶段论相统一,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化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渐次的历史阶段,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案。

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尚和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自1927年以来,就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传统向现代民主的历史性飞跃。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协调收入差距的致富方式,带领亿万人民实现小康生活,使经济科技文化基础匮乏的一穷二白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立时代潮头,总揽大局全局,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习近平反复强调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一定要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和信念、以“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劲头和勇气、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品格和毅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钉钉子精神切实全面抓好落实,找准靶向、保持韧劲、善作善成,带领人民群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4]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在于它是合乎实际的中国创造,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之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于它是从历史中走来并引领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民族5 000多年历史传承中、从近代中国170多年深刻总结中、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辛探索中、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接续奋斗中、从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中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取得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华民族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课题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概括提出了“八个明确”战略部署和“十四个基本方略”实践规划,形成了系统完善、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从理论、时代、实践维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鲜明的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继续续写新篇章、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領导为主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6]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7]。之所以提出党领导一切,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较之于其他阶级政党团体来说,始终以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历史使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第二,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思想毒瘤涣散削弱了党的领导,责任意识缺失、政治站位模糊等弱化了党的领导。第三,为摆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混乱状况,通过明确规范党政关系以增强党的领导。正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20尽管现时的国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与革命建设时期差别极大,但由于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在新时代将党的领导地位置于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为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全党必须要站稳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握发展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大局,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党在国家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科学制定政策,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提高决策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使全党在更高水平上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

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以革命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以一种自我扬弃的方式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就是这种自我扬弃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1978年基于对中国生产力落后且缺乏活力的深刻反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一场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是全体人民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大道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经过40年的发展,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利益固化和制度藩篱,只有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赢得民族复兴的未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运筹帷幄的智慧蹄疾步穩地深化改革,注重改革方案、行动落实和改革效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既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又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提供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3.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特色习近平发展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标题党
教师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